違背我的意誌,把至全賤賣掉……
他還寫道:
哦,請為我把今這女神辭讓,
她是鼓使我造成生障的主犯,
因為她對我的生話別無贍養。
莎士比亞曾投身於亨利門下,受到伯爵的青睞,他可以衣食無憂,甚至可以成為偉大的詩人。
但莎士比亞不滿足於這樣的生活,十四行詩的刻意技巧,限製的格式,使他的想像力無法發揮,而且投身於伯爵,作為一名清客,他得仰人鼻息,得同另外的一些清客競爭。置身於達官貴人家的清客中間並不容易。莎士比亞同另外一些詩人較量,這些詩人和他一樣,歌頌著同一位庇護人。
他寫給他的庇護人說:
我的緘口的詩神隻脈脈無語,
他們對你的美評卻累牘連篇,
用金筆刻成輝煌奪目的文字,
和經過一切藝神雕琢的名言。
有一個競爭者顯得特別危險,
哦,我寫到你的對候多麼氣餒,
得知有更大的天才利用你名字,
他不惜費盡力氣去把你讚美,
使我鉗口結舌,一提起你的聲譽!
莎士比亞同他的庇護人的關係逐漸冷淡,他不能安於這種生活。1594年,他重回戲劇創作上。在劇院裏,盡管地位低下,但他至少不用依賴庇護人的恩賜生活,他選擇了德比伯爵劇團。
沙士比亞繼續寫詩,隻為了自己,為了友人,為了留下個人生活的印記。
德比伯爵在1594年春天去世了,劇團找到宮內大臣作為劇團庇護人,所以德比伯爵劇團改為宮內大臣劇團。這位宮內大臣負責劇場管理以及宮內戲劇演出,他又是女王伊麗莎白信任的堂兄弟,劇團很難找到一個比他更有前途的庇護人了。
沙士比亞的後半生一直在宮內大臣屬下,他的新作也決定了他和大臣劇團的命運。海軍大臣劇團自然是宮內大臣劇團的競爭對手。有一次,莎士比亞同友人喝茶,友人問道:“當初你為什麼放棄海軍大臣劇團而選擇宮內大臣劇團呢?”
“因為亨斯羅,亨斯羅是我雖不想共事但卻很佩服的人。”
“你說的是菲力普·亨斯羅吧。他確實很有一套,我聽說他原來隻是一個子爵府管家的助手,然後偷了子爵府的東西,做起小買賣。他還做起投機生意,抵押放債。前兩年在泰晤士河右岸選了地皮,建了一所‘玫瑰劇院’。把劇院出租給劇團,又借錢給他們,一來二去,連海軍大臣劇團都歸他了。原來的一個小偷、下等人現在卻擁有數不清的財富,全國最大的劇團。他真是能幹,我也很佩服他,聽說很多窮小子都很崇拜他呢!”
“他對我倒是禮遇有加,”莎士比亞接著說,“他很歡迎我到海軍大臣劇團。宮內大臣劇團也不如海軍大臣劇團這樣興盛,原來還被並到海軍大臣劇團過。但現在海軍大臣劇團已經變成家庭產業了。”
“是啊,那個名演員愛德華·艾倫成了亨斯羅的女婿。他可是倫敦最受歡迎的演員,我還記得他朗誦的馬洛馬的劇本,那獨白可真是熱情如火、泣如訴啊。迷住了多少女孩的芳心,最後他娶了亨斯羅的女兒,倒也不錯,從演員變成小老板了,可想想為他不值。”
“一個人演什麼角色,可不能代表他為人如何。你可能不知道一些事,艾倫在宮內大臣劇團和海軍大臣劇團合並時容不下理查伯比奇,這才是這兩大劇團不能合並的真正原因。”
“伯比奇?他確實很有希望啊,才27歲,人物把握得很貼切,演得很有火候,將來一定會更出色,倒也難怪艾倫會防著他了。對了,宮內大臣劇團的那個五角威廉·凱普可真不錯啊,他可是倫敦民的最優秀的醜角演員。你選擇這個劇團是對的,兩大台柱再加你一支金筆,宮內大臣劇團如日當天之時指日可待呀!”
“其他的演員也是這一行當的高手,我相信不把演員和劇作家作為臣屬的劇團才能有好的作品。”
“當然,亨斯羅要的不是好作品,是金錢,演員和劇作家隻是搖錢樹而已。你們劇團一定會成功的。”
“但願如此。”莎士比亞微笑著呷起一口茶。
宮內大臣劇團在不景氣的時候迎來了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演員們高興極了,將莎士比亞迎進了院子。
莎士比亞發現劇團所在地根本不是劇場,隻是一個旅店的院子,簡陋極了,沒有舞台、布景,同海軍大臣劇團豪華的玫瑰劇場根本無法相比。
演員們注意到莎士比亞在觀察劇場,他們都忐忑不安,懷疑莎士比亞會不會轉身離去。
莎士比亞發現所有人的眼光都在注視著他,他知道大家的焦慮和擔心,於是微笑著環視大家,親切地說道:“朋友們,很高興能與你們共事,你們是最優秀的。你們不是演員,你們是藝術家。隻有你們才能演出最精彩的戲劇,我為能同你們在一起拚搏而驕傲。這是一個好地方,雖然很簡陋,但它是我們宮內大臣劇團興盛的起點,夥伴們,我們會成功的!”
莎士比亞的話音剛落,院子裏立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看到這熱烈的場麵,莎士比亞堅定了成功的信心。宮內大臣劇團在旅店的院子裏演出一年半到兩年期間,逐漸積攢了一些錢,租到了一個“劇院”後劇場。他們在這裏演出直到1597年。
讓我們到400年前莎士比亞曾工作的劇場去瞧瞧吧。當時的劇院沒有屋頂,四周有一圈牆壁,把劇場和街道隔開。牆裏沿牆築有二三層高的回廊,有錢的觀眾可以坐在這裏,這裏的座位票價高一些。大多數的觀眾直接被安排在場子裏。他們三五成群地站在遠遠突出在場子中間的舞台前麵,這樣觀眾實際上從三麵圍住舞台,沒有幕布,也沒有布景。
莎士比亞為一個固定的劇團和一群固定的演員寫作劇本,他了解他的同伴們,為他們量身製作角色,他對舞台上扮演這些劇本所需的條件考慮得十分充分、周詳,連最小的細枝末節也不忽略。他還親自登台演出。
如果說“宮內大臣供奉”劇團因為擁有莎士比亞這樣的劇作家而鴻運高照,那麼,莎士比亞遇到那些把所有豐富的舞台才能貢獻給他的劇本的演員,也算得上是一樁幸事。
把劇團團結起來的是共同的創作追求。宮內大臣劇團的基本成員整整合作了二十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