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超乎常規打“反分”好學生高分看得多了,也會不以為然;中下學生的作文老得六七十分,時間長了就會失去感覺。怎麼辦,我在學校教書時,想出了打“反分”的方法。

對好學生的平庸之作給低分(本來要給中等分數),對中下學生的努力之作打高分(本來也要給中等分數)。每當發下作文本,這些學生都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馬上翻看教師評語,分析自己“急降(升)”的原因。

為了讓分數成為調控教學的一種手段,我往往給這時的好學生一個比較高的評價,先誇學生以前取得的成績,然後直言本次作文有幾條不足,“刺激”並引導學生走出低潮;對中下學生,則先羅列本次作文存在的不足,再好言好語鼓勵,使學生意識到雖有問題,但隻要努力,完全可以再上層樓。

(3)新舊有別用“雙分”學生的作文基礎有別,而作文能力的提高又需要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因此我們常常發現:一些學生無論怎樣努力,分數老在原地“徘徊”,其積極性和上進心受到極大影響。

對這種學生的作文可以打兩個分數:一個分數為基礎分,根據學生語言、選材等作文基本功來定;另一個分數則根據本次作文訓練重點而定,如果學生在這一點上作得較好,就給高分或滿分。一篇作文兩個分數,既使學生受到鼓勵,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認可,又看到自己的不足,有了前行的勇氣和勁頭。

實踐證明,新舊有別,特別適用於中下學生,能使他們重樹作文信心,走出作文困境。

(4)查缺補漏延評分在評分時也可采用延遲評價的辦法,或曰“二次評分”。第一次隻指出問題或幹脆不指出問題,發回學生修改後再打分。如此暫不打分,並非對學生作文中的問題視而不見,而是相信學生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機會。這種評分適用於任何學生,尤其是那些好學且有望進步的學生,對那些不夠努力但完全可以寫得更好的學生也頗有效果。

由上可見,分數不隻是分數,作文評分不是要給學生一個結論,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充分發揮其發展的功能,使分數成為激勵,成為催化劑,成為適度的焦慮和合理的壓力,成為提高作文能力的新起點。

作文指導中的“講”

最近聽了一堂三年級作文指導課,是三年級的一次訓練。本次作文要求學生“觀察一處景物”,觀察“要按一定的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寫段時要“把主要景物寫具體些”,並要求學生在習作時“注意用詞準確,語句通順,書寫工整,不寫錯別字”。且讓我簡單地介紹一下這節課:

上課伊始,教師開門見山,“我們昨天觀察了學校的操場,這次作文有什麼要求呢?”在學生讀書回答後,教師把“按順序、抓特點、寫具體”板書在黑板上。接下去的教學步驟是,首先,統一要求學生按先中間後四周的順序說說操場的中間及四周分別有什麼?其次,按“操場—跑道—旗杆—欄杆—樹”的順序指導學生說說事物的不同特點。再次,教師依次啟發並提供以下詞語,寬廣、平坦;紅、軟;高、直;銀光閃閃;多、齊。指導學生把不同的事物逐個說具體。最後,學生動筆寫。

這位教師“講”的內容有:

(1)選用題材這樣做便於教師指導,更便於批改。但學生要另寫一處景物,是沒有自主權的。

(2)知識、技法這節課傳授的知識、技法是,按一定的順序、抓住事物的特點觀察、習作。教師的講解緊扣本次作文要求,不可謂不細致。

(3)詞語、句式在28分鍾的講課時間裏,教師不但提供了關於事物特點的9個關鍵詞,還在學生具體說時,提供了不少句子,比如“這麼齊的樹,有如衛兵在保衛操場”、“旗杆聳立在操場上”等。應當指出的是,上課的教師語文功底不夠紮實,用“寬廣”來形容操場極為不妥當。

再來看教師講的效果:盡管教師在傳授作文知識方麵科學、準確,但學生沒有發言、作文的熱情,他們在教師“鋪設”的“軌道”上學習,整堂課“風平浪靜”,沒有起伏也沒有波瀾;35分鍾的課,學生動筆寫的時間隻有7分鍾,其餘的時間都用在了教師的講講問問中。但我們可以預料,學生寫出來的作文肯定大同小異。

總之,這是一堂很有普遍意義的作前指導課,這樣的“講”充斥著各地的作文指導課。從這樣的指導課,我們可以得到教訓,也能有所啟迪。那就是,指導課上,教師要講知識、技法,但得講究藝術,即:講作文知識、技法,須讓每個學生想聽,產生寫的衝動。

一位老師要讓學生寫動物,指導的重點是抓住動物的外形寫具體。他並沒有像上麵的老師一樣“正襟危坐”地逐一傳授知識,而是在課前準備了一隻歡蹦亂跳的小白兔,上課時,放在教室裏跑了一圈,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正在學生看得高興的時候,教師把兔子收在一個紙盒子裏,然後讓學生說說小兔子的外形,學生很少有說完全的。因為剛才光注意它怎麼好玩了,沒注意它的外形。

對於老師的提問,學生雖然說不全或答不上來,卻產生了想再看、非看個明白不可的強烈欲望。這時教師才提出觀察兔子的要求,然後再放出兔子,讓學生看個夠。

這節課,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習興趣的前提作用,以一隻活蹦亂跳的小白兔為教具,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後他利用學生沒有看夠想看又看不見的急切心理,再一放(兔),並提出思考問題,很自然地就把學生的興趣引上了學習軌道。

可以設想,如果這位教師一開始就講要求,立即傳授寫動物要抓外形的知識,學生肯定不會像現在一樣始終處在興趣盎然、細致觀察、緊張思維之中。這樣的“講”,似乎沒有把作文的知識“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營造了快樂的氛圍,鉤起了學生自主觀察、寫作的欲望,顯然取得了“少少許勝多多許”的教學效果。

動機是學生學習包括聽“講”的內驅力,沒有情感的策動和參與,教師指導課上的“講”就會成為“塞”與“送”,效果可想而知。

講作文知識、技法,須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人的學習主要有三種方式,接受學習、體驗學習和發現學習。筆者認為,作文學習固然需要“接受”,但靠“講”顯然不夠。作文的過程,是學生情感、認識等自然“輸出”的過程,因此,作文本來就應該少一些“規矩要求”。

另外,作文的知識、方法其實並不多(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畢業,掛在老師嘴邊的總是題材、主題、詳略等),學生隻要讀多了書、練多了筆,許多知識、方法都可以“無師自通”甚至融會貫通。外國民諺雲:“你聽來的,很快就會忘掉;你看見的就能記住;你做了的就能學會”。

作文主要是學生在習作實踐中學會習作,所以我們做教師的要相信學生,寫景物,可以拿“操場”做例子來“解剖”,但學生真正寫時,要給他們自主選擇題材的自由。實際上,學生喜歡的景物多著呢,寫操場對不少人來講是“無病呻吟”。具體到觀察方法、如何寫具體,學生要“聽”老師“講”的有關知識,但一定要鼓勵學生學習、發展甚至超越,“各顯神通”才是作文。

同樣是上麵的例子,是否可以先寫國旗呢?學生一進校門,一眼就望到了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每天都要向國旗敬禮,熱血沸騰地唱國歌,完全可以先寫國旗呀,為什麼一定要先中間後四周,就不能先印象深的再涉及其它呢?這也是按一定的順序啊!

所以,教師要講規矩,要有要求,但應當給學生一個空間,一個自由的空間。這樣的講,學生才能“走進去”,更能“走出來”,既在“接受”,又在“發現”,並感受到人的自尊、自信和非凡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