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房產:瞄準時機,一擊抄底)
“炒房”一詞一度成為熱詞,不僅財力雄厚的“溫州團”“山西團”熱衷於投資房地產,而且城市裏普通的工薪階層也喜歡投資房地產,獲得不菲的收益。馮女士就是一個喜好投資房地產的人士,自從房價從2006年一路飆升以來,馮女士在3個城市按揭購買了5套房子,想到房價上升的情況,馮女士夢裏都笑開了花。然而自2011年以來,國家關於房地產的宏觀調控開始執行,銀行對房地產按揭的政策日益嚴酷,房價也開始大幅度地下降,馮女士開始睡不好覺了。實際上,馮女士的家庭隻是普通家庭,購房的資金一部分是家庭的積蓄,大部分依靠的是銀行貸款。銀行貸款負擔加重,房價又下降,甚至麵臨賣不出去的風險,馮女士這才著急了,慌忙把4套房子賣了出去,剩下一套因為處於中心位置而沒有出手。衡量“炒房”的收益,馮女士說:“2011年都把前幾年賺的全賠了,剩下一套看看2012的行情吧,能出手就出手。”恐怕2012年,馮女士會感到有些失望。溫家寶總理在多種場合都明確指出,2012中國要繼續加大房地產調控,讓房價回到合理範圍。雖然,國家並沒有明確界定什麼才是合理範圍,但是,2012年國家繼續加大對房地產的調控的決心是不變的。在經過2011年國家大力度的調控製後,房價似乎有些鬆動,但是整體來說消費者並沒有感受房價鬆動帶來的實惠。國建出台了“國八條”,北京出台了更為嚴格的“京十六條”,上海、廣州等一線大城市都出台了相應的措施。可以說,各地方政府多積極行動起來,嚴格調控房價,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都嚴格打壓房價的氛圍,但是房價的調控老百姓為什麼沒有感受到切實的實惠呢?中央讓房價回歸到合理的價位的政策,這個合理的價位到底怎樣才算合理,既要中國經濟發展的承受力,還要考慮老百姓的心理接受力。在過去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靠大賣土地、大搞房地產建設,給中國的經濟建設帶來的很大的拉動,地方政府也從土地財政上得到了切實的實惠,無論是國家建設還是地方發展,可以說房地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現在國家提出讓房價回歸到合理範圍,也是基於房地產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貢獻而提出的不得已的選擇。另一方麵,國家主要是考慮到中國老百姓的承受力,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30多年的發展,中國老百姓切實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又加上中國老百姓幾千年來形成的消費習慣,可以說中國的老百姓手裏確實有點錢,可是這些錢與日益上漲的房價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有人做過統計,在北京一個普通工薪家庭,50年才能購買一套住房,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老百姓確實挺可憐的。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就像國家提出的:發展成果要有人民共享。那麼,我們的老百姓要花上自己50年的收入才能買上一套房,人生有幾個50年,他們把大部分的收入用在購買房子上麵,怎樣才能享受發展成果?怎樣才能享受美好人生?國家意識到老百姓的承受力,也考慮到經濟發展的承受力,地方政府也有深刻的認識,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的領導在講話中都比較慎重,出言比較圓滑,既表達了調控房價的決心,又給自己留足了回旋的預定,無論從哪方麵來說,調控房價回歸到合理價位都是不爭的事實。雖然這個合理價位我們都不清楚,但是這是一個趨勢。當然我們亦可以做幾個猜測,對於像京上廣這些一線大城市來說降房價是趨勢,或者說是必然的選擇,更是國家調控的重點,也是這些地方的政府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但是對於一些二三線城市或者其他欠發達地方的小城市,調控房價到合理的範圍也許有另一種解讀。2008年,金融危機引起的動蕩,導致產業發生大轉移,從而上演著世界經濟的風雲變幻。身處世界範圍之內,中國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也正在麵對巨大挑戰、經曆著轉型的陣痛。在磨難中成長,在回環中前進,一直是世界經濟走向大勢,在跌跌撞撞中,中國房地產業也步入了關鍵的2009年。國家一係列宏觀調控以及行業的周期性規律導致中國房地產在2008年,迎來了泡沫破裂時代,房地產銷量下降、房價下跌,也沒有避免房子空置率上升的厄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08年11月,全國商品房空置麵積高達1.36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5.3%,增幅比當年前十個月提高2.2%。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麵積為708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2.9%,增幅比前十個月提高4.9%。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陰霾日益擴散下,中國突然掀起一股到美國抄底購房熱。買漲不買跌,向來是中國人購物習慣,盡管房價一直在降,購房者和投資者仍然在隔岸觀火,期待著房價的一降再降。與此同時,被拉入下跌部落的不僅僅是房價,還有更多商品的價格。根據2008年12月11日公布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同比增長2.4%,這已經是連續7個月回落。此前連續23個月負利率的局麵被終結,2008年11月,中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也比前一個月回落4.6%,兩大證據聚合,同時證明我國經濟即將進入通貨緊縮。2009年2月24日,由國內某知名房產網站組織的“赴美購房團”由北京出發,3月6日返回,在經曆11天的“狩獵”之後,輾轉美國5大城市卻最終一無所獲,沒有成交一套房子。不差錢,是中國抄底者的經濟現狀;而差判斷力,則是中國抄底者的最大軟肋。無論是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是購房者的盲目行為,都可以說是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嚴重影響到購房者的信心。1998年泰、韓國等國家的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人們留下的陰影至今不能散去,2007年底美國次債危機帶來負麵影響至今還在世界發生作用,中國政府切實看到這一危害,地方政府也清楚房地產泡沫帶來的危害,從這一角度看也必須加大對房地產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