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從手判斷健康
自古流傳的手相學包含了豐富的“以手相病”的內容,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察手知病已經在臨床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證實。中醫自古就認為,手與人體健康狀況的關係密切。
手指小震顫
震顫性麻痹
手指小震顫常見於震顫性麻痹。
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男多於女。起病緩慢,進行性發展。
震顫
常為首發症狀,多自一側上肢遠端開始,手指的節律性震顫形成“搓丸樣”動作;可逐漸波及四肢、下頜、唇、舌和頸部。震顫為靜止性,動作時減弱,睡眠時停止,情緒激動時加重。
肌強直
由於受累肢體肌張力增高,病人出現特殊姿勢,頭前傾,軀幹俯屈,四肢輕度屈曲內收。
運動徐緩和體位不穩:患者隨意運動減少變慢,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麵肌運動減少,表現為表情淡漠,雙目凝視,俗稱“麵具臉”。上肢不能作精細動作,書寫時字越寫越小,稱為“寫字過小症”。行走時上肢擺動減少甚至消失,步距縮短,加之屈曲體態,常見碎步、前衝,稱“慌張步態”。
除以上症狀外,病人可有便秘、尿急、皮脂分泌增加、直立性低血壓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症狀,也可有癡呆和憂鬱等精神異常現象。
中西醫預防
西醫藥治療
〈1〉抗膽堿能藥物:適用於早期輕症或藥物誘發者,可與複方多巴製劑合用。常用者有安坦,口服2~4mg,每日3次;或苯紮托品,每次1~3mg,每日1~2次。青光眼患者禁用此類藥物。
〈2〉複方多巴製劑:森納梅脫,開始時服用半片,每日3次,以後每隔一日增加1片,直到最適劑量。如有不良外周副反應(如惡心、嘔吐等)可改用半片,每日3次,以後每隔一日增加半片,直到最適劑量。
〈3〉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如溴隱亭,初起服半片(125mg),1周後每晚服1片,共服1周。以後每周增加1片,直至10~20mg/日的最適劑量。
中醫藥治療
〈1〉痰火動風:肢體震顫強直,筋脈拘攣,屈伸不利,動作徐緩,伴胸悶脘痞,惡心嘔吐,咳痰黃稠,口幹,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服用有關清熱化痰,平肝熄風的藥物。
〈2〉氣血兩虛:顫振日久,筋脈拘緊,屈伸不利,伴神疲乏力,頭暈眼花,麵色無華,心悸氣短,舌淡,脈細弱。
服用有關益氣養血,熄風通絡的藥物。
〈3〉肝腎陰虛:震顫日久不愈,動作徐緩,伴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服用有關滋補肝腎,育陰熄風的藥物。
除藥物治療之外,鼓勵患者多參加運動,如練氣功、打太極拳等,但應防止跌傷。對於臥床者,應勤翻身,拍背等,以防發生褥瘡、吸入性肺炎和關節僵直。飲食宜清淡,起居要規律。手指大震顫
急性酒精中毒
手指大震顫常見於急性酒精中毒。一次大量飲酒,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
急性酒精中毒表現因人而異,大致分3期:
興奮期
麵色紅或蒼白,欣快,多語,感情用事,多喜多悲。
共濟失調期
動作笨拙,步態蹣跚。
昏睡期
皮膚濕冷,心跳加快,嘔吐、躁動,或轉入昏睡,或發生昏迷,甚至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飲解酒湯或清涼果汁
輕者給解酒湯或清涼果汁飲料即可,重者用1%碳酸氫鈉液洗胃,但需在2小時內進行。可靜滴能量合劑。有腦水腫者給甘露醇脫水。昏睡、昏迷者給納絡酮肌注或靜滴,效果尤佳。指紋出現股溝
常發生心肌梗塞
指紋出現股溝(成條的溝),常發生心肌梗塞。部分患者於發病前數日至數周出現神倦乏力、心痛區或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氣急、煩躁、心絞痛等症狀。
疼痛為最先出現的症狀,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似,但程度更劇烈,多呈難以忍受的壓榨、窒息、甚至“瀕死感”。伴有大汗淋漓及煩躁不安。或有全身發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等。並可伴有頻繁的惡心、嘔吐、上腹部脹痛、腸脹氣等。
請醫生診斷
即使發作很輕,也不要大意,一定要請醫生診斷,決定治療方法。不管心絞痛還是心肌梗死,醫生主要是通過心電圖或冠狀動脈攝影以及檢查白細胞數、血沉、血液的化學變化等作出診斷。但是,醫生在診斷時,還要參考發作時的症狀。注意是在什麼時候發作的、發作時的姿勢、疼痛的部位、有否不安感、是否發冷與出汗、疼痛的持續時間以及發作次數、有無呼吸困難、在吸氣時疼痛是否加劇等,並準確傳達給醫生。
在飲食方麵也應注意以下兩點:
要逐漸改用容易消化的食物
過食後可加重心髒負擔而成為飯後發作的誘因。另外,肥胖與動脈硬化也有關係。
應該少食鹹辣食物及脂肪多的肉類、黃油等
因為鹽分可使血壓升高而加重心髒負擔,動物性脂肪可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促進動脈硬化。相反,植物性的油類(玉米油、紅花油、米油等)可預防動脈硬化。但是植物性油不好消化吸收,熱量也高,如果攝取過量有時也會誘發心絞痛。要多攝取動物性蛋白質,以防止營養不良。
此外,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香辣食物本身與心肌梗塞沒有直接關係。酒精可刺激心髒,使體內脂肪儲積,從這一點上看可以說是有害的。吸煙除可直接構成心肌梗塞原因以外,還可促進動脈硬化,對心髒有毒性作用,亦可成為心律紊亂原因,因此應戒煙。
心肌梗塞是危險性較大的疾病,發作後不僅要休息,就連日常生活也要遵醫囑行事。
患心肌梗塞時,即使是重症,一般都能達到完全治愈,或接近於完全治愈。病情嚴重時,可住院治療。症狀較輕時,即使不住院,也要注意避免過食、過勞、睡眠不足、精神緊張,以防止再次發作。在家庭療養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原則上,做適當的運動沒有什麼害處,但如果超過限度就會成為發作的誘因。運動量要因人而異,所以應與醫生商量。過於慎重而導致運動不足,反而有害。洗澡的水溫應控製在41℃以下。由於寒冷是發作的誘因,冬季外出等時要注意保暖。恢複工作,要從輕工作開始起,然後逐漸恢複平時的工作,絕對避免過勞。
患心肌梗塞時,如果進入恢複期以後,要製訂一定計劃漸漸減低安靜程度,以便恢複日常生活。恢複期大致時間是在發作後3周左右。關於洗澡、運動等與心肌梗塞期一樣,但要更加注意,要嚴格按醫囑行事。手背起白色小丘疹
膽固醇過高
手背起小白色丘疹,常是由於膽固醇過高。
嚴格控製飲食
人體內膽固醇有兩個來源:近1/3是由平時飲食中攝入,其餘2/3則由機體自身合成。若膽固醇攝入多,則體內合成減少。膽固醇攝入少時,體內合成會增多。由於這種調節功能使人體能保持正常膽固醇水平。但因疾病遺傳等原因,脂質代謝紊亂,即使嚴格控製飲食,因體內膽固醇合成過多而使血膽固醇水平增高。心理緊張和精神壓力也可增加膽固醇的合成。另外,膳食熱量過高,多餘的熱量會轉化為脂肪,使血脂增高。還要指出的是含膽固醇高的食物不僅是肥肉,像動物內髒、蛋黃等含膽固醇較肥肉還多,也要適量控製。手掌發紅
病毒性肝炎
手掌發紅常見於病毒性肝炎。
肝炎的早期常見症狀有胃腸道症狀,如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厭油、上腹部堵脹不適、腹瀉等,兒童還可有腹痛。發病初期可伴有發熱等類似感冒的症狀。發熱可高可低,持續3~5天或1周左右。患者還可感到高度乏力、困倦。有些病人可出現眼睛鞏膜及皮膚發黃,尿色變深,呈深茶色。自己輕叩右上腹肝髒部位感疼痛。
慢性肝炎主要表現為輕度乏力,食欲不振(可以沒有明顯的厭油、厭食、惡心症狀),上腹部不適,腹脹,麵色晦暗。部分病人可出現肝掌(即雙手掌周圍發紅,發紅部位有許多紅色斑點,壓下去褪色),麵部、頸部等皮膚有蜘蛛痣(即因毛細血管擴張而產生的小的紅色斑點,以斑點為中心有很多細的血管向四周擴散,形似紅色小蜘蛛),還可出現痤瘡。叩肝區部位感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