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早期信號
麻風病患者早期常出現眉部外1/3的皮脂肥厚和眉毛脫落。麻風病也名漢森病,是由麻風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細菌主要通過破損的皮膚粘膜侵入人體,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
過去認為這是一種遺傳疾病,是一種不治之症,但現在已經弄清該病與遺傳無關,可以治愈。
根據皮膚症狀和神經症狀,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結核樣型麻風
麵部、軀幹、四肢伸側、臀部等處出現界線分明的大小不一的紅褐色斑。由於最終侵害周圍神經,所以引起感覺障礙。此外,病變的神經不規則增粗、變硬,由於神經功能障礙使皮膚萎縮,手指變曲呈爪形手。
瘤型麻風
全身出現半球狀的大小結節。當麵部出現較多的結節後,呈獅子一樣的麵形。
適當參加生產勞動和注意皮膚清潔
麻風病人可以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如一般的農業勞動,輕便的手工操作等,勞動不僅可增強體質,且可糾正手足畸形,促進疾病痊愈。
麻風病人常常有皮膚的損傷,所以,應保持皮膚的清潔,經常洗澡、更衣。當皮膚有破損時,應保護好破損處,可用清潔紗布覆蓋,並保持其幹燥,以免遭到汙染。病人的足底最容易發生慢性潰瘍,不易愈合。因此,要保護好足部。不要赤腳行走,平常要穿柔軟的襪子和鞋,避免外傷。因為病人的觸覺、溫度感覺、痛覺功能均有障礙,所以要注意避免接觸熱的物體,或與尖銳的物器碰撞,以免造成傷害;還要經常檢查身體有無破損處,以防止病人因疼痛不敏感未發現破潰處而耽誤治療。如有破潰,應每天清潔創麵,可用3%硼酸溶液,05%~1%腐殖酸鈉溶液,1∶4000~8000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傷口;然後用凡士林紗條或魚肝油紗布外敷,促進肉牙組織的生長。部分畸形者給予外科矯形術或成型手術。對兔眼行筋膜懸吊術,對脫眉施行植眉術,對鞍鼻用軟骨或矽膠填充成型,同時注意調整神經功能。
一般沒有傳染性的結核輕型麻風及查菌陰性的未定類麻風患者,在有條件時可以在家治療,不必進行特殊的隔離。有傳染性的瘤型,界線類、中間界線類,結核樣型麻風反應期及查菌陽性的未定類患者,原則上還是應隔離治療。過去對這類病人專門建立麻風村,遠離人群實施較長時間的隔離治療。現在,在堅持采用聯合化療方法的前提下,麻風病人原來的隔離治療方法已經不再強調作為常規的要求和必要的措施了。而且麻風是與病人密切接觸才有可能感染。不過,對這些病人還是應該采取一定的隔離措施。病人可單獨居住,避免集體生活,所需的日常工作用品應固定使用,沒有經過消毒處理,不要給他人使用。病人用過的物品,可以煮沸10分鍾,不能煮沸的,用消毒劑浸泡。被、褥可在陽光下暴曬3~4小時。病人的分泌物,如痰、唾液等,加等量的10%~20%漂白粉乳液,攪拌後放置2~4小時;排泄物如糞、尿、稀便可直接加漂白粉,用量為糞便量的1/5,充分攪勻後放置6小時;成形便加2倍量的10%~20%的漂白粉乳液,攪拌後放置6小時;每100ml尿中加漂白粉3g,充分攪拌後放置2小時後棄去。沾染了病人分泌物的敷料,可以焚燒。不要用手直接接觸病人的分泌物,特別是在有傷口的時候。
在有麻風的地區,應早期發現麻風患者,在有條件而病人較多的地區,可進行普查,對已經治愈的病人也應定期進行隨訪,早期隔離和早期治療麻風患者是控製和消滅麻風的重要關鍵。對病人家屬及密切接觸者要給預防性服藥,可服用氨苯硯50mg/天,或者二乙酰氨苯麵油劑15ml(含25mg)每隔75天肌內注射1次,為期2年。在長期用氨苯硯治療的地區,在藥物預防時應短期服用利福平。尤其是兒童,應該接種卡介苗。以提高機體對麻風杆菌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