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A輯斑駁的德富蘆花
自卑磨礪著自尊,自尊刺痛著自卑,這一日既是糾纏蘆花一生一世的情結,也是他走向文學的沉重迫力。
我們的傳統是非常看重坐的,“坐”穩、“坐”好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成果。
坐唱
□穆濤
我的家鄉有許多條河,旱季流水平直,缺少起伏,到了雨季水勢高潮的時候,也不仗勢肆虐,有的河已經多年沒有了水,僅空白著河床,卻仍戴著“河”的冠冕,像大青河,像滹沱河,那裏的人民很念舊,好像對待一個老朋友,逝世了多年仍不肯從通訊錄中刪去他的名字。傍著河畔,散落著形形式式的蒲柳人家,在人家與人家之間活躍著一種民間曲藝,叫坐唱,它的模樣大抵類乎於數來寶,幾個女子橫坐一行,雙手持著月牙兒板,伴著明快的敲打節奏,或說或唱,那情那景真是盎然逗趣。在我的印象裏,舞台藝術涉及說唱的,表現的人多是當堂站立,坐著開腔的南邊有蘇州評彈,北邊好像僅有它,它的名字也直觀易記——坐唱。
我們的傳統是非常看重坐的,“坐”穩、“坐”好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成果。老僧人定心如枯井叫坐禪;枝滿月圓悲欣交集的一瞬叫坐化;打麻將手氣好叫坐莊;一個生命的初始,男精女血入子宮紮根落戶叫坐胎;龍子龍孫同室操戈相煎也急登了皇位,不叫為人民服務,而叫坐江山,如此多嬌的江山竟成了臀下之物,因而帝製的顛覆也是孽緣自造,遷怨不得旁人。
中醫行業叫坐堂,如果此謂始於漢代的話,我想該始於醫聖張仲景,張老先生是世代被尊的醫聖,當年卻是政府官員,是東漢景帝時期的長沙太守,在任上旁通岐黃,醫德醫術名重朝野,他的公堂兼做了門診部,常常擁爐而坐,望聞問切,辦案子的同時捎帶著把病也治了,政醫連理,濟世又救人。
今天機關的人叫坐班,因為沒有太多的事可做,隻好閑坐著。有客人來訪,或大動宴請,或友情小酌,餐桌上除了訪客和主要領導,其餘的人一律叫坐陪。舊時的寵臣到了殿上,如果蒙恩“賜坐”,一定會千恩萬謝淚流滿臀的,因為他不必像其他臣子一樣學生般地被罰站。魯迅小說裏的孔乙己是站著喝酒惟一穿長衫的人,有些場合,坐著是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有些情景正好相反,恰是代表著人微言輕和無奈,一個朋友的職稱指標被上司擠占了,這人便每晚到主要領導家裏靜坐,七點鍾新聞聯播開播準時登門,電視主持小姐說“再見”後才離開,中間的幾個小時裏,他不說話,不喝水,不抽煙,如此堅持一個月之後,他評上了職稱。靜坐是弱者的無言抗爭,是最大的無可奈何。
以前的戲園子出售兩種票,一種坐票,一種站票,坐票不必細說,花紅彩綠的紙頭一張,站票是一根簽子,竹子的或木質的,戲癮大又沒有錢的人,把幾個銅子小心地遞過去,簽子就從窗口嗖地飛出來,抱著簽子到入口處交給驗票員,歉著笑臉說些軟話,以期望被人領進去後分配給一塊既不礙眾人眼,也不礙自己眼的立錐之地。時下天安地泰,歌舞升平,“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歌舞廳的小姐也重用了“坐”字,俗話說“三陪”,雅稱叫坐台。因為惦記,精神之旅永不疲倦,感情的台詞不再寫有自私與寂寞,生活充滿了忠誠,友誼地久天長。
惦記
□何國平
惦記,是思念,是不忘。
母親思念遠行的兒子,是親情的惦記;學生不忘老師的教誨,是師恩的惦記。
惦記是愛。當你在生日的燭光下收讀一頁寄自遠方的素箋,或聽到電台為你播放的一支祝福歌時,對於這份使你欣喜的惦記,你能說這不是愛嗎?
常在一起,不會有惦記。一旦別離,天各一方,惦記便會在心中油然而生,似一盞希望之燈,照亮你孤獨的心房。
惦記是一種不知不覺的思念。沒有強迫,是情愛小鳥投林後發出的呼呼心音。深夜,橘黃的燈光下,當你獨自欣賞一首小曲,品味一首小詩,聽得醉心處讀到動人時,卻猛然想起一個舊友,這便是惦記。
惦記有時處在一種柔和的意境。境靜,情濃,意遠。“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於惦記,人與人之間那種淡淡的情和悠悠的愛便有了最好的表達方式。
如果人生是部樂章,那麼惦記就是這部樂章裏一個最低沉的音符,盡管它隻是根心弦,但少了它,你便無法彈出人生最動人的和弦。
人生有悲歡離合,惦記也便有苦有甜。情到深處,惦記像品嚐一株甘草,初時心中泛起淡淡的苦味,不久便又變成滿口涼爽爽甜絲絲。
惦記不同於記憶,也有別於銘記。記憶依靠腦子搜索,銘記也隻影映在心,而惦記卻需憑借無塵的心靈來感應,就像本來一波不興的池塘上,忽閃間一絲波紋滾過,觀者不禁心靈猛然顫抖,而且似乎時間越長,那份令人心醉令人顫抖的味兒就越濃。
惦記不僅僅是思念,也是一種獨特的心靈表白。一首信筆寫來的小詩,一束突然呈上的鮮花,一聲輕輕地由衷的問候,盡管都不是那麼經意,不那麼隆重,卻能讓人感激,使人難忘。
惦記亦是一種美麗。
因為惦記,遙遠的小山村永遠疊映在旅人發黃的影集裏,盡管已是腰纏百萬,盡管身前是酒綠燈紅,家書中寫不盡的依然是村頭那辮子粗又長的姑娘。
因為惦記,精神之旅永不疲倦,感情的台詞不再寫有自私與寂寞,生活充滿了忠誠,友誼地久天長。上帝把人造得十全十美,惟獨在我們心上留下一個空缺。
知行隨想
□蕭春雷
天堂的毀滅
到天堂去的人通常不到三個月就感到膩味。因為任何一個問題都以一種非常簡單的方式解決了,你再也不可能花上一個下午釣一條魚,或者種上一盆花驚喜地看著它開放。你總是如願以償。許多人還失去了從憐憫窮人中獲得的樂趣。於是上帝就收到了許多請求離開天堂的報告,去哪裏都行,有些人的目的地甚至是地獄,但最多的還是赴人間。當然,這種要求是絕不能適應的。天堂的居民大規模移民人間無疑會動搖人們對上帝的信仰,說到底,人們是因為信仰天堂才信仰上帝的。如果讓他們去地獄的話,那就不但使那些卑賤的靈魂安於罪孽,並且肯定是對上帝所有的工作的最大嘲弄。上帝考慮了很久,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決定把自己的權利讓治下的居民分享。他讓他們具有自由創造的才能,惟一的禁忌是不得離開伊甸園。
上帝是萬能的。他果然做到了使天堂所有居民安居樂業,因為他很久不再收到離開天堂的申請了。他很滿意自己的工作,於是決定去巡視一番,看看他們怎樣運用他給他們的恩惠。
正如你想象到的那樣,上帝再也找不到那個寧靜安逸的天堂了。他的居民們運用了新得的能力,把天堂改造成了熙熙攘攘的人間。上帝覺得人類是不可救藥的,從此,不再理會這種卑賤的生命了。
所以,你我現在也許就站在天堂的舊址上。
良心
我們的倫理學教授是個白發蒼蒼的老頭。上第一節課時,課堂亂哄哄一片,他摘下眼鏡,等著我們安靜下來,然後說:“我們從最深奧的問題開始,告訴我,良心是什麼?”
我就坐在他跟前,很榮幸地被挑中回答這個最深奧的問題。
“我隻知道……它是一種妨礙我們幸福的東西。”我惡作劇地說。
“你幸福嗎?”
“我覺得挺幸福的。”
“我很高興終於找到了一個敢於承認自己沒有良心的人。滿分。”教授說。
又是哄堂大笑。
教授嚴肅地說:“我探討這問題幾十年了。我的結論是:上帝把人造得十全十美,惟獨在我們心上留下一個空缺。許多人一生都沒意識到自己心上少了一件東西,隻有一些人意識到了。他們為自己的不完善而焦慮,拷問它,鞭打它。漸漸地,良心有了形體。良心是世上最奇妙的東西,因為你知道你沒有,你才有。它也是惟一一件人類從虛無中創造的存在。良心不會讓我們幸福,是因為我們來到塵世不是為了幸福,而是為了自己創造自己,完善自己。小同學,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不喜歡被提問……”
“完全正確,恐懼、焦慮、痛苦正是通向良心的道路。”教授戴上眼鏡說。寂寞是一節無人相伴的行程,是一方沒有星光的夜空,是一段沒有歌聲的時光。
寂寞
□雷選會
寂寞是一節無人相伴的行程,是一方沒有星光的夜空,是一段沒有歌聲的時光。
它使空虛的人孤苦,使淺薄的人浮躁,使睿智的人深沉。
思想豐富的人,可以憑借寂寞的幽曠,與曆史對話,攜靈魂遨遊,接靈感入懷。
人無論是高尚的齷齪的優秀的猥瑣的睿智的愚鈍的,身處寂寞的境遇,不等於便陷入寂寞的窘迫。環境似雲,有聚的熱烈,有散的寡落;心境似水,有靜的輕柔,有動的洶湧。人無非生活在這兩片天地裏,以不斷變幻的角色,把各個不同的命運去演示。
許多人都怕寂寞。無論對於誰,寂寞與否,取決於心境的有無所依。
一個人時,百無聊賴,情無所寄,便會寂寞。這說明了他生活的貧乏。
一個人時,心馳神往,思物念友,眷妻想子,感情一片亮色,便不會覺得寂寞。因為,他有一個溫馨的自設之境。
一個人時,文思泉湧,佳構待書,筆走龍蛇,也絕不會覺得寂寞。因為,他沉浸在創作的歡愉之中。
高雅的人,獨處靜隅,或賞文或聆曲,則又是一番清逸的享受。等而下之者,一卷在手,讀些演繹故事,藉以消遣,也不至於為寂寞而煩惱。
人生在世,路靠自己走。在命運的行程中,無疑每個人都是獨行者。有的一帆風順,有的坎坎坷坷。一帆風順者,如碧海蕩舟,難有心旌獵獵的動魄之喜;一旦生活之舟擱淺,寂寞的難堪便會長驅直入,衍化成無數的噬齒之情。坎坷多舛者,如攀山行棧,一息尚存,壯心不已,一路芳卉異草,奇險風景,自有難得的人生體驗。這是磨礪,是財富。他已咀嚼了人生,踩碎了寂寞。
或許,人為了生活不寂寞,才成家交友。然而,輕易而婚,完成了人生一大任務,卻背著同床異夢的不幸;泛泛而交,雖然擁聚著新朋舊友,卻感覺不到切近心脈的摯情。
或許,人為了事業不寂寞,才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真心“修道”的人,苦心礪誌,耽於寂寞之隅,義無反顧,始有成功。虛情掩飾的人,附庸風雅,浮心躁氣,終見陋於大方。
寂寞,是漫灑人生的清輝,是滴進情感的夜露。所以,真正體驗了寂寞的人,才會更加珍視生活的溫馨。
寂寞,又是吟喚理性的天籟,更是醞釀成就的養料。所以哲人才對欲有成就的人說:要耐得寂寞。羞澀是什麼?劉心武說:“羞澀是良知的產物。羞澀是一種自我控製。羞澀也是對外界的尊重。
羞澀與羞恥
□施曉宇
羞澀是什麼?劉心武說:“羞澀是良知的產物。羞澀是一種自我控製。羞澀也是對外界的尊重。因此故而常常能適可而止,恰到好處。作為一種潤滑劑,羞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交流不至於粗鄙、卑下、猥瑣、醜陋。故而,羞澀又是一種創造美的心理工具。”劉心武先生說的都很對,但如果讓我說,隻有一句話:羞澀是一種美。再具體一點,則羞澀是一種高尚的美,純潔的美,隨時間的推移,存在越來越少的美。羞澀還常常與羞恥連在一起,一個不懂得羞澀的人,自然就更不懂得羞恥了。
我曾采訪過某女子監獄,適逢中午開飯時間,女犯人在走廊裏一擁而上,為早一步拿到飯菜擠作一團。忽然,她們看到了我,還有另一位作家。兩個生人,最主要的,是兩個男性公民,她們立刻停止了擁擠,麵帶羞澀地爭先恐後躲入牢房。可見,害羞原是人的本能。尤其女性,害羞與愛美一樣屬於天性。我們知道,犯人是一定要穿統一的囚服的,不分男女。但春節期間,獄方默許女犯三天不穿囚服而穿自己喜愛的女裝。結果這三天裏,女犯們特別的自尊自愛,個個臉上洋溢著巨大的幸福感。也許,她們回憶起各自未犯罪入獄前那種自由自在的美好時光?
羞澀與羞恥是連在一起的。曆史上,許多英雄美人是知羞知恥的。譬如項羽。“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隻將自己心愛的戰馬讓烏江亭長船載過江,自己則在江邊拔劍自刎。項羽何以不肯過江東?他知羞呀,更知恥呀。他兵敗垓下,無顏見江東父老!霸王終究是霸王。說了項羽,不能不說虞姬。虞姬是項羽的愛妾,出名的美人。如果說項羽是知羞的英雄,虞姬就是知羞的美人。虞姬見自己一心熱愛的項王大勢已去,心疼不已。她不願自己成為項王的累贅,她更不願自己落入敵手讓項王蒙羞受辱。她雖為一介女子,她也知羞呀,她也知恥呀。所以她搶先一步自刎在項王麵前。
虞姬墓今在安徽省靈璧縣東約10華裏的地方。它幾度遭盜,墓室已空,眼下僅餘幾把黃土。但去憑吊的人至今仿佛仍能聽見憤怒的西楚霸王在九泉之下不甘的低吼:“勝敗兵家未可期,色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弟子多豪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為此,大詩人蘇東坡有感於虞姬的美麗、癡情和知恥近乎勇,特題詩一首:“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雲。蒼黃不負君主意,隻有虞姬和鄭君。”
南唐李煜因公元975年宋兵攻陷金陵,被俘(後被毒死),做《虞美人》一首:“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蒙羞含辱淒惋動人的《虞美人》從此流芳千古。
還有知羞知恥的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的漢將韓信。前者臥薪嚐膽,終於打敗吳王闔閭;後者甘受胯下之辱,日後終成大器。還有公元1644年被李自成攻破京城,上吊於煤山的崇禎皇帝朱由檢,這也是個知羞知恥的亡國之君。他為大明江山葬送於自家之手羞愧不已。他這時更後悔中了努爾哈赤的反間計,錯殺抗清大將袁崇煥——以判敵罪被千刀萬剮冤死於北京菜市口。致使後來清兵得以長驅直入一舉亡明。所以崇禎上吊自殺時,以發遮麵。死後更留下遺囑,讓後人以布蒙其麵,聲言自己乃大明不孝子孫,黃土之下亦無顏拜見列祖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