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15世紀初葉,明朝的艦隊七出南海,橫渡印度洋,遠抵紅海、非洲東海岸,雄風萬裏、舉世無雙,一幅何等壯觀的遠洋航海雄風圖!僅僅四百餘年後,列強憑借著“堅船利炮”挑起鴉片戰爭,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英法聯軍在北京橫衝直闖、火燒圓明園,大清王室倉惶出逃、義和團弟子赤身麵對火炮洋槍,一幅多麼屈辱、悲慘的情景!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雖迎來了秦王朝的一統天下,卻陷入了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勢中;有“四大發明”的科技基礎和繁榮如《清明上河圖》之景,人口逾億的大宋王朝卻敗北於人口不足六百萬的女真族;雖有漢武大帝的鐵騎、貞觀之治的鼎盛、清三代的明君聖主,最終亦難逃脫遺失天命、改朝換代之規律……

德國前駐華大使、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賽茨(Seitz)先生以犀利的筆鋒,在本書中向讀者勾畫出了六百年來中國的沉落起伏,並追根尋源,解析了今日中國之改革成就,展望明日之崛起。該書自2000年首次在德國與讀者見麵以來,短短七年間,連續再版10次!對於富於理性又注重經濟效益的德意誌民族來說,這樣的再版速度多多少少也能顯示該書的價值和影響力。

在書中,作者提出並分析了許多問題,諸如:為什麼中國曆史自秦王朝以來總是難逃此規律?為什麼儒家思想會持續數千年?高度文明、發達的宋、明何以為遊牧民族所取代?為什麼會有鴉片戰爭?明治維新何以在日本成功,而在中國卻隻有“百日維新”?社會主義何以在中國成功?農村改革何以順利?國企改革何以如此艱難?……

作為譯者,我是以某種虔誠的心境閱讀了原著,並決定把它翻譯成中文的。對於經曆了“文革”的人來說,對“虔誠”二字也許有另外的見解,但對於自以為明白中國文化,尤其是曆史、哲學的我來說,書中的觀點、論述確實深深觸動了我的心靈,令我深思。感謝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慧眼識金,讓這本書與中國讀者見麵。這本書不是中國通史簡編,而是在全麵解析昨日中國的基礎上,對明日中國發展及其在亞洲和整個世界政治、經濟的地位、作用的展望。

作者在簡述中國的沉落之際,直進文化之根源。在作者眼裏,五四以來,一批批、一代代中國有識之士追根尋源,一次次掀起了探求中國崛起的思潮,試圖改造、振興中國。陳獨秀等人盡管試圖以馬克思主義來修訂儒家文化,可是唯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才使中國人的個人創造精神真正得到了發揮,使平均主義第一次真正受到了衝擊。中國開始了經濟上的騰飛。亞洲經濟風暴使中國人的實力、精神和意誌受到了考驗,從而也贏得了世界的敬重,並且有可能取代日本而成為亞洲經濟的柱石。

在作者看來,儒家思想不僅造就了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和思想作風,也維持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延續。中國不僅將在自己的國度上持續、穩定地發展,而且還以其包括港澳台以及海外華人在內的大中華和儒家文化根基,成為21世紀世界的經濟中心。但是他提醒中國人要注意的是,鄧的改革使中西文化在中國出現了罕見的大融合,儒家的思想與共產主義一樣受到了衝擊,那麼接下來怎麼辦?新的中國文化究竟應該以何種精神和倫理道德為基礎來建設?對於一個近13億人口的國家來說,這不能不是一件大事!

自秦王嬴政統一之後,中國首次作為一個行政上完整的國家被確定了下來。他當屬開國之君!可是他卻被後人看作為十惡不赦的暴君。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難道中國的史學家不應該重新認識秦始皇嗎?

諸如此類的情節,舉不勝舉。字裏行間,透著作者對中國的期望和關切,他的呼喚和批評一直在我耳邊回蕩。賽茨先生的書不僅僅是一位外國專家看中國,更重要的是他從政治、經濟的角度,提出了許多令我們深思的問題、觀點,也展示了一幅未來中國的發展圖。這本書不僅適合於青年讀者,而且對於中老年人,尤其是對於中國政治、經濟時事的有識之士,不失為一本新派讀物。其新在於賽茨先生作為德國政治家、作為大使有多年在華的政治、生活經曆,以外來的和尚念了這本中國經。其中有些事情也許是您、我、他看過的、聽說過的,或者經曆過的,但是卻沒有這樣想過的。而他的分析、綜合、論述,會令您恍然大悟,甚或引發您的聯想和高見。如果能這樣,作為譯者,我和李卡寧先生就滿足了。

許文敏

2007年1月30日於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