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完美的文明:18世紀末之前的中國
第一章 揚帆駛出劉家港
如果此刻退回到1405年夏末,明代皇帝朱棣登基的第三個年頭;如果此刻置身於揚子江彙合口,那麼港口城市劉家港展現給您的將是一幅如此壯觀的景象:一支艦隊,一支在這個世界上從未看見過的艦隊,正在駛向中國南海,以便由那裏出發,駛往大西洋,也就是印度洋,當時的中國人喜歡把它稱之為大西洋。一望無際的揚子江麵上是叢林疊嶂的紅旗,它們覆蓋了整個水麵;空氣中響徹著震耳欲聾的鑼鼓聲。
“三寶”太監鄭和所率領的這支艦隊由317艘船組成。想想看,即使在183年後,西班牙的大型艦隊充其量也就隻有132艘船!在鄭和的這支艦隊中,有62艘九桅杆的“寶船”,它們是當時世界上所能建造的最大的木船。其中船身最長的是135米,最寬的是55米;而哥倫布在1492年開往中亞,並且在美洲登陸的那三隻“核桃殼”船,加在一起也就剛剛66米,假如把這三隻船裝到鄭和的這艘大船裏,充其量也就隻占半船的容積。這些多層的寶船上裝滿了禮物,那是準備送給沿途造訪的外國王公貴胄的。這些禮物包括:絲綢、錦緞、瓷器、漆器以及其他的珍貴禮物。返航時,這些船將給皇帝帶回異國他鄉的奇石珍品,還要將所訪國度的君主或者他們的使者帶回南京,以便他們親自向大明皇帝行三跪九拜的大禮,並親手呈獻貢品。為了能夠按照禮儀解決那些達官貴客的食宿,這些寶船還設有豪華的客艙和接待大廳。
圍繞著這些寶船還有250多艘隨航船,其中包括:八桅杆“馬船”,去時運馬匹到東南亞,返程時攜帶珍禽異獸;五桅杆的戰船以及防禦海盜襲擊的快速出擊船。扈從與將士加在一起,這支艦隊大約擁有2800人。
鄭和艦隊的使命就是,把朱棣皇帝登基、永樂年號,即“永遠保持友好、歡樂”的消息傳送到世界各地,並展示這位萬能的統治者的權力及其王國。艦隊先沿著中國海岸行駛了400海裏,隨之在福州南部的閩河入海口拋錨停泊。為了等候東北季風,艦隊在那裏停留了四個多月,隨後於12月底開到她們的第一個目的地:位於蟬木琶的占城(越南南部)。艦隊由此橫穿南中國海,揚帆駛往爪哇島(今印度尼西亞),隨後開往馬六甲,也就是馬來半島的門戶。然後再駛往蘇門答臘島,在北部地區上岸暫息。接著,艦隊橫渡印度洋的東部,在錫蘭(今斯裏蘭卡,下同)靠岸,短暫停泊後又揚帆抵達位於印度西南海峽的海濱城市奎隆,之後從1406年12月份到來年的4月份,駐紮在大型貿易中心城市卡利卡特。然後,艦隊借助西南海風,返回劉家港、南京。返程的船上滿載著來自鄭和所訪國家的使臣,他們要前往大明的首都南京,向這位皇帝表達他們效忠的意願,並請求得到加入這個中心之國的貿易體係的許可和接納。在艦隊回歸途中,鄭和殲滅了一支占據著馬六甲海峽的強大海盜艦隊,至少消滅了五千餘名海盜,並將俘獲的海盜頭目帶往南京,以便讓大明皇帝對他們的生死作出判決。
隨後,在永樂皇帝年間又繼續了五次遠航:1407年一次,1409年一次,1413年一次,1417年和1421年各一次。所有遠航都是在鄭和的統帥下進行的。
第二次遠航時,艦隊曾駐紮在泰國的暹羅,並且把暹羅國王誌願派往明朝的使臣帶回南京。鄭和在卡利卡特安撫了那位新國王,並且把大明皇帝所賜玉璽授予這位國王。
第三次遠航始於1409年秋。其使命之一就是把大明皇帝賜予卡利卡特國王的新印授予他,因為這位國王的第一枚大印被暹羅人(原來泰國人的稱呼)搶走了。鄭和在那裏豎立了一個紀念碑,從碑文中可以看到大明朝皇帝對當地馬六甲人的願望,那就是“臣服於中國,以示有別並超脫出那些未開化的野蠻人”。也就是說,這種附屬狀態並非被視為社會地位的降低,而是得以提高。同時,他把這個新國家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以免它為暹羅和馬六甲強敵所吞食。艦隊此行不僅訪問了奎隆和卡利卡特兩座城市,同時還訪問了卡利卡特的貿易競爭對手城市科欽。歸途中曾在錫蘭發生激戰,鄭和打敗僧伽羅人的軍隊,俘獲了其國王,並把他帶往南京。1411年7月,艦隊返回南京。明皇帝赦免了錫蘭國王,由此也把錫蘭列為附庸國,令其定期進貢。艦隊所造訪的其他的王侯和首領們向明朝皇帝獻上他們臣服的貢物,當然也收到驚人的饋贈。那些隨艦隊而來的商人們隨之獲得了在明朝國土上開辦商店、銷售自己商品的權利,而這種附屬於中國的進貢關係極大地刺激了他們與華通商的強烈欲望。附屬國通過敬獻貢品獲得明皇帝回贈的賜品,這種交換在當時不啻為一種貿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