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
2003年,由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門戶網站新浪與國內17家強勢傳統媒體共同推出的大型公眾調查“20世紀十大文化偶像”評選活動中,雷鋒以23138票排名第七,位於魯迅(57259票)、金庸(42462票)、錢鍾書(30912票)、巴金(25337票)、老舍(25220)、錢學森(24126票)、張國榮(23371票)之後。關於文化偶像雷鋒的評語是這樣寫的:“雷鋒精神曾經影響了一代人,他堪稱是共產主義新型人格的代表,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整體形象的一個縮影。他所承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集體主義文化傳統在新時期的發展。”
紅色孤兒
雷鋒,這位沒上過戰場卻最具知名度的中國士兵,出生在湖南省的望城縣。望城位於荊楚腹地,自隋唐時期起轄屬長沙,距離長沙市區18公裏。
頗為巧合的是,雷鋒的家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毛澤東、劉少奇的故鄉都非常近;望城距離毛澤東的故居韶山衝不過百多公裏,而毛澤東更曾於1917年和1923年中多次在望城境內進行革命調查;望城距離劉少奇的故居寧鄉花明樓鎮更是隻有60、70公裏。而中國近代史上的另一個著名人物曾國藩就埋葬在望城縣的坪塘鎮。
雷鋒出生的年份,公元1940年,正是中國整個國家都進入了抵抗日本侵略戰爭的最艱難時期。
這一年,隨著日本軍隊的深入,中國北方大部分國土淪陷,長沙以及附近地區,儼然已是中國抵抗日本的戰爭前線。在之前的1938年武漢、廣州相繼被日本軍隊攻陷之後,位於兩城之間的長沙,就成為了日本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最大障礙。從1939年至1944年,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在長沙進行了共四次甚至為世界矚目的殘酷的戰爭,史稱“長沙會戰”。
1940年,長沙還經曆了一場特大旱災。
原名為雷正興的雷鋒,就在戰爭中間的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長沙西北部的望城縣安慶鄉(現在的名字改為了“雷鋒鎮”)簡家塘村一戶普通的貧窮農民家裏。
再添加一個嗷嗷待哺的小孩,雖然是個可以傳宗接代的兒子,在這個天災加上戰亂的年代,卻並不意味著給雷家帶來了喜氣。1940年為農曆庚辰年,父母於是給兒子取乳名叫“庚伢子”。“伢子”是湖南對男孩子的稱呼。
在雷鋒成為全中國的學習榜樣之後,他的家庭背景都被相關部門詳細地收集整理出來。按照新中國通常的說法,雷鋒的出身根正苗紅,他出生於徹底的無產階級家庭。在雷鋒的檔案資料裏,可以看到,雖然經曆戰火動亂、社會變遷,但這些當年的當事人的姓名都非常的清晰地記錄了下來,包括雷鋒的外祖父,雷鋒的叔嬸等家族成員,甚至抱養雷鋒母親的傭人,以及雷鋒父親曾經打工的商號。所以,雷鋒不是編造出來的,而是活生生的一個有著苦難家史的人。
根據雷鋒的叔祖母雷張氏的回憶,雷鋒的父親雷明亮生於1907年,他在1926年秋天曾參加過由毛澤東發起的湖南農民運動,參加了農民協會,擔任過自衛隊長。
有一個官方提供的數字可以說明當時的農民運動的影響力:在1927年1月,湖南省內出現了農村大革命的高潮,農民協會會員就從40萬人激增到200萬人。可見雷鋒的父親就是在這批較早覺醒的農民當中。
雖然是作為家中的頂梁柱,但雷明亮的身體一直都不好。在大革命失敗後,雷明亮到長沙市區的仁和福油鹽號做工時,在運貨途中曾被亂兵打成內傷,無錢醫治,經常吐血便血,後來被老板解雇,回到家中種田。後來傷勢稍好又曾到長沙利生油鹽號做工,不久傷病發作再被辭退,繼續回家成為地主唐四滾子的佃農。
雷鋒的母親張元滿,是望城縣霞凝港一個窮鐵匠張春華的女兒,出生後不久就送到長沙的一家育嬰堂,被育嬰堂傭人楊一娭抱養到6歲,後來無力撫養就送到雷家成為童養媳,成年後與雷明亮完婚。她通曉織布、做衣、繡花。
在雷鋒5歲時,父親因為傷病持續未醫去世;6歲時,哥哥在工廠當童工,勞累過度患了“童子癆”(肺結核)被解雇,沿途乞討回家後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不久,弟弟也夭折在母親的懷抱中;7歲時,母親因不堪地主的淩辱,懸梁自盡。雷鋒成為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