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部分
1926年,朝永考入京都帝國大學物理係。他立誌研究最尖端的量子物理學。當時量子物理學是一門新興科學,大學裏還沒有教授量子力學的老師,更沒有這方麵的教材。他的決心並沒有因此動搖,他常常和他的同學湯川秀樹一起切磋討論,學業進步很快。可是在大學畢業後,現實卻使他陡然感覺失去了方向。想要繼續深造,不知往哪個方向奮鬥,想找個工作,竟然也不能如願。最後爭取留在母校當了個沒薪水的助教。朝永感到很茫然,精神不振,甚至想隨便找個活兒賺錢吃飯,淡泊清閑,平平安安地過一輩子算了!
後來,在德國留學的仁科芳雄來到京都大學講授量子力學。他帶來了有關量子力學最新發展的消息,帶來了哥本哈根學派的批評精神和哲學家氣質,更帶來了要振興日本物理學研究的決心。仁科芳雄邀請朝永去他的實驗室工作,朝永重新堅定了誌願,並在後來的種種困難中硬闖了過來。當時日本軍國主義將全部科研經費都用去製造武器,朝永抱著一個信念:決不中斷研究。1942年,他終於公布了《超多子理論》,隨即又發表了《分割陰極磁電管理論》。
大戰結束後,朝永和老同學湯川四處奔走,組織流失的人才,重建科研機構,舉辦學術座談會。他心裏隻想著盡快奪回因為戰爭失去的時間。他一邊負責組織工作,一邊還要進行科學研究。他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麵所做的對基本粒子物理學具有深刻影響的基礎性研究,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此榮獲了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身殘誌不殘的生物學家雅各布
雅各布1920年生,法國微生物學家。由於發現有關酶和細菌合成中的遺傳調節機構,於196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雅各布出生在法國巴黎,父親是一個房地產商。外祖父是巴黎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從小受到外祖父的影響,雅各布立誌長大後也要當一名外科醫生。
雅各布考入了巴黎大學醫學院,在醫學院學習的第三年,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被德國法西斯占領後,身為猶太人的雅各布逃出了巴黎,偷渡到英國,參加了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蘭西軍團”,成為一名軍醫。
雅各布隨軍轉戰於北非戰場。他參加了利比亞、的黎波裏、突尼斯等戰役,表現十分勇敢,為搶救傷員,他在戰場上多次負傷。1944年夏,他隨法國第2裝甲師參加了盟軍登陸法國西海岸的諾曼底戰役。在一次德國飛機的空襲中,他因救治戰友而受重傷,右臂致殘。戰爭結束時,他因表現英勇,榮獲法國軍隊的最高榮譽——解放十字勳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又返回醫學院繼續學習。但因身上有傷,他不得不打消當外科醫生的念頭,這對於一個一心想當外科醫生的人來說,無疑是殘酷的。畢業後,為了生計,雅各布寫過小說,做過電影演員,但心中總是割舍不下對醫學事業的眷戀之情。他想起上學時讀過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看來研究遺傳、核酸及細菌會有發展的,最後他轉而學習微生物。直到34歲,雅各布才獲得博士學位。
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雅各布想在雷沃夫的實驗室從事微生物的研究和學習。但他接連上門七八次求職,雷沃夫都不為所動。1950年6月,雅各布又一次登門,未等雅各布開口,雷沃夫就迫不及待地告訴他:“我們發現了原噬菌體的誘導!”雅各布有些納悶:“您說的是……”雷沃夫興致勃勃地追問:“研究噬菌體你感興趣嗎?”雅各布激動地大聲答道:“那正是我的期望!”求職麵試就這樣通過了。雅各布立即去查詢有關資料。
雅各布起步較晚。但當時恰好是微生物學從單一的分類學變成遺傳學的時期。雅各布在老師雷沃夫的指導下提出了遺傳學上的兩個重要概念——“信使DNA”和“操縱子”。為此他獲得了196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誇克模型的創建者蓋爾曼
蓋爾曼1929年生,美國物理學家。因對基本粒子的分類和相互作用的發現,以及提出“誇克”粒子理論,獲得了196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蓋爾曼出生在美國紐約。父母都是猶太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移居到美國。蓋爾曼出生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家庭生活十分困難。為了尋求更低廉的房租,他們在5年中搬了3次家。
貧窮並沒有埋沒蓋爾曼的勤奮好學和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因此從小就顯示出聰明過人的蓋爾曼,便被人們稱為“奇才”。他上小學時連跳數級,不到10歲便進入了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附中。父母鼓勵他跳級,希望他能快些畢業。他的跳級使家裏省去了不少學雜費。同學們都感到蓋爾曼好像是一部活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他們知道,隻要他在教室裏,就一定會有問有答,一旦蓋爾曼走出教室門,大家就失去了對正確答案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