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現代人在繁華富麗的物質文明中,成功地實現了對人類本質力量的肯定,在深深陶醉於智慧的無窮創新之時,我們又不得不麵對金融危機滌蕩下的尷尬和孱弱。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提馬克思對工業文明發展的卓越認識。在馬克思看來,工業文明是一本打開了的、體現著人類本質力量的書,這本書的靈魂就是產業哲學,它的骨骼與內容是一幅徐徐展開的體現著人類本質力量的人文畫卷,那就是城市文化。事實上,馬克思對工業文明的認識,已經被當下商業文明再次證實: 一方麵,作為工業文明高端成果的代表,商業文明越來越體現著人類本質力量中令人無法拒絕的誘惑,直麵商業文明已經成為當下人類文明曆史進程中的主題;另一方麵,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商業文明形態彼此交織、錯綜複雜的文化圖景,使得全球、國家、地區、城市、社區商業生產和活動都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如何從金融危機的陰霾中實現突圍,徹底構建現代商業文明中的“城市文化”,讓人類創造的商業文明成果不再成為奴役和控製現代人性自由的“異化物”,不僅是當下文化精英、學者需要直麵的沉重責任,也是所有商業人士不應該逃避的曆史使命。

一種比較時尚而簡捷的方式是,直接從西方商業文明成果中挖掘文化資源,然後移植、嫁接到中國大地上,於是,在中國商業市場這個龐大的超市貨架上,我們可以看到無數的西方商業文明成果被直接翻譯過來。客觀地說,這些西方商業文明資源對於中國當下商業生產活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畢竟,西方的商業文明成果是世界公認的一大筆財富。但是,正如中華民族的膚色與西方人差別實在太大一樣,西方商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強行移植,必然將切斷中華民族商業文明自身的正常發展過程。在這種情況下,一切西方商業生產、經營、管理之道,都麵臨著排異反應的問題。如何在輸入西方商業文明新鮮血液的同時,保證中國的這個龐大的商業身軀不出現排異反應,僅僅通過外來文化的移植顯然是不夠的。從中國本土文化資源中深入、全麵地挖掘商業文明曆史資源,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排異反應。這裏尤其需要澄清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就是長期以來,許多人片麵地認為中國的商業文明無法與西方國家的相比,認為中國深受農業文明的影響,商業文明遠遠不如西方國家那麼發達。其實不然。如果僅僅以現代工業文明時期的商業文明成就而言,西方國家在這方麵更為突出,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當我們把眼光放到悠遠的曆史長河中,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中國古代商業文明的成就足以和任何民族相媲美。然而,古代豐富的商業文明資源,要麼由於我們的自卑,要麼因為西方人的傲慢,而被長期擱置冷落。現在,我們需要對中國古代厚重的商業文明資源加以挖掘、整理、開發,而商業文明資源絕不僅僅指的是那些純粹的商業經營管理經驗,還包括一切可以支撐起商業文明生產發展的曆史文化資源。這種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文明形態膠著纏繞在一起的曆史資源,恰恰是中國文明曆史資源的一大特色。

通過對曆史、政治、管理等各種思想資源的重新解讀,不僅僅可以恢複、還原中國民族商業文明的輝煌成果,還可以重新生發、滋生新的思想。同時,把中國商業文明曆史資源與西方相似的地方加以比較整合,可以真正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目的。唐朝史家吳兢所輯纂的《貞觀政要》,是古代中國一部重要的曆史著作,記載了唐太宗君臣之間政治、製度、人事、教誡、做人等方麵的各種道理,是唐代以後曆代君王治國的“必修科目”。我們從現代商業管理之道的角度對其加以重新解讀,編著了這本《李世民管理日誌》,目的就在於上麵所說的為中國現代商業文明發展提供本土的文化資源,實現中國商業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成長,而他們竟然渾然不知。因此,要真正了解員工,必須以發展的眼光時時更新對他們的認識。多用心了解員工的優勢和需求,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員工。

星期二期之以遠大

若勖之以公忠,期之以遠大,各有職分,得行其道。——《貞觀政要.擇官第七》【譯文】如果用大公無私、忠心為國來勉勵他們,用遠大理想來要求他們,使他們各有職責,就能施行自己的主張。魏徵的這段話,給管理者提供了三點啟示: 一是管理者要培養員工的忠誠意識。忠臣意識最重要的體現便是對組織的歸屬感。曾有一位豐田汽車公司的退休員工,看到馬路上一輛肮髒的豐田車,竟然拿起抹布擦起車來,車主看到了很是驚訝,便詢問原因。老員工回答說:“這輛車是我們豐田公司造的,我不允許這麼髒的車停在路上。”忠誠意識是從心底裏對公司文化、價值觀的認同。二是管理者要學會用願景來激勵員工。管理者必須讓員工清晰地看到公司的發展前景。發展前景不明確的組織,無法贏得員工的認同。三是管理者要明確員工的職責。如果員工的崗位職責不明確,就無法評估績效,也不可能實現有效管控。從員工角度而言,不明確自己的職責,相當於工作沒有目標,根本不知道“做什麼”、“怎麼做”、“要達到什麼成果”——這不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嗎?身為管理者,首先,要培養員工的忠誠意識;其次,要明確公司的願景,並向每一位員工宣布;再次,要明確員工的崗位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