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部分(1 / 2)

第二十四部分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每兩年評定一次,一人隻能被授予一次,並作為終身榮譽獎。每次獎勵人數控製在15人左右,其中野外工作者獲獎人數不得少於50%。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負責頒獎,獎品包括證書、獎章和獎金,獎金額度由委員會確定。每次頒獎日期定在李四光誕辰日,也就是10月26日。1989年,在李四光誕辰100周年紀念日時,舉行了首次頒獎典禮。

名字的來曆

李四光原名叫李仲揆,1889年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14歲那一年,小仲揆告別了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這可怎麼辦?聰明的小仲揆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可“李四”這個名字實在不好聽,正在為難的時候,李四光抬頭看見堂中上方掛著一塊大匾,上寫“光被四表”,他靈機一動,在“李四”後麵又加上了一個“光”字。從此,李仲揆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時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艱辛的。一家數口僅靠父親辦私塾收繳學生的一點學費來勉強維持,如果遇上災荒年,私塾的學生少了,就有斷糧斷炊的危險,不得已時就隻好從當地的地主家裏租借。正是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李四光從小就養成了勤勞的習慣,他常常幫媽媽打柴,舂米、推磨、掃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幾乎樣樣事情都能幹,這讓他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李四光學習的時候,非常用功。每天從早到晚,朗讀、背誦、練字、作文忙個不停。他不貪玩,老師不在的時候,依然能獨自學習,而不像別的孩子一樣鬧翻了天。

李四光從小就喜歡動腦筋,問問題。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看到村頭的一塊特別大的石頭,他就曾產生過這樣的疑問:這石頭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周圍沒有這種石頭呢?也許是個偶然的巧合,他後來果真成為著名的地質學家,還曾科學地回答過他孩童時的疑問呢。

不準你叫Mr.李

在長期的國外留學生活中,李四光親身感受到舊中國人受盡歧視的恥辱,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說:“我們不能不承認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們高,藝術比我們精。人家的地方已經開辟到十分田地,我們的一塊沃土,還在那裏荒著。請他們來做,再拱手奉還給我們,世界上恐怕沒有那麼一回事。所以,我們一線的生機,還是在我們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舉起鋤頭向前挖去。”所以,李四光上課的時候,除了科學上的一些專有名詞以外,他始終堅持用中文講解。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一個學生叫他“Mr李”,叫了幾聲,他就問那個學生叫誰?那個學生回答說:“叫你呀。”李四光說:“你可以稱我老李、小李或阿貓阿狗什麼的,但是我不準你叫我‘Mr李’。”

李四光與周恩來總理在一起

有一次,李四光帶了七八個學生到宜昌進行野外考察,在街上看見一個美國人坐人力車不給車錢,還要拿起手杖打拉車人。李四光看到後,氣憤極了,就跑到美國人麵前一定要他付車錢,並且不準打人。那個美國人開始愣了一下,後來一看是一個穿破西服的中國人,竟蠻不講理地冷笑一下,準備一走了之。李四光和七八個學生操起地質錘把他攔住了。那個美國人一看事情不妙,隻得乖乖地給了車錢,灰溜溜地走了。路上的行人都為此感到揚眉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