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初春時節,一群饑餓的“土狼”從華為總部深圳阪田基地出發,開始向國外遷徙、覓食。短短幾年後,因為這群“土狼”的存在,一些跨國巨頭們寢食難安。
在華為出征前的1995年12月26日,任正非在華為內部營銷工作會上作了一篇題為《目前形勢與我們的任務》的萬言報告,他對當時局勢的總結是:“我們的隊伍太年輕,而且又生長在我們順利發展的時期,抗風險意識與駕馭危機的能力都較弱,經不起打擊……不趁著短暫的領先,盡快搶占一些市場,加大投入來鞏固和延長我們的先進,那一點點領先的優勢就會稍縱即逝,不努力,就會徒傷悲。我們應在該出手時就出手……我們現在還不十分危險,若三至五年之內建立不起國際化的隊伍,那麼中國市場一旦飽和,我們將坐以待斃!”
基於這種危機意識任正非作出判斷—國際化是華為度過“冬天”的唯一出路,並把它寫進《華為基本法》,要把華為做成一個國際化的公司。
1996年3月,華為正式踏入了開拓國際市場的艱苦而漫長的旅程。華為出海的第一站就是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因為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電信運營商和電信設備供應商都雲集於此,香港是世界電信公司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1996年,華為就與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電訊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標誌著華為的程控交換機開始進入國際市場。
因為香港將於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李嘉誠將發展的目光投向內地,正在尋求和內地企業合作,隻是對內地的產品質量和服務還存在憂慮。
香港客戶那時候用慣了西門子的產品—國際與國內市場差別很大,如果連李嘉誠的公司都通不過,就很難取得香港市場電信業務的經營權。網絡間各種程控交換機的性能配合千差萬別,這無疑給華為增加了難度。
剛走出去,任正非就發現了自己產品的不足。剛開始時程控交換機的接通有些不穩定,如果產品不能與和記電訊公司成功兼容對接,那麼,取得電信經營許可證就會成泡影。那個時候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為了盡快解決問題,大家都放棄節假日和休息時間,吃睡在實驗室裏,輪流安裝調試。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問題終於解決了,產品順利通過了驗收,拿到了香港電信業務經營通行證,成功邁出“揚帆出海”的第一步。
從1998年開始,華為就把觸角伸向世界的核心市場歐美。以俄羅斯為例,1997年4月華為就和俄羅斯貝托康采恩、俄羅斯電信公司在當地建立了合資公司—貝托–華為,以本地化模式開拓市場。
華為進入歐美也是先從邊緣做起。1998年就奔赴莫斯科開拓市場的李傑說:“剛到莫斯科,我們就馬不停蹄地把俄羅斯的每一個地區都跑了一遍,競爭對手滑雪、和家人團聚的時間我們都用來攻取陣地。1998~1999年我們一無所獲,但我們堅持了下來,並告訴大家,華為還在。”鍥而不舍的堅持讓華為最終有了收獲。雖然第一單合同隻有38美元的業務,到2001年,華為與俄羅斯國家電信部門簽署了上千萬美元的GSM設備供應合同。2002年底,華為又取得了3797公裏的超長距離國家光傳輸幹線的訂單。到2003年,華為在獨聯體國家的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位居獨聯體市場國際大型設備供應商的前列。
2004年對於華來說,是豐收的一年。這年2月,奧運會承辦方點名要華為為即將召開的雅典奧運會提供全套的GSM設備係統,並表示立即支付訂金。同年3月25日,華為在英國設立歐洲地區總部,英國的權威媒體《泰晤士報》認為:“此舉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標誌。”6月,華為光網絡全球市場份額跨杆似的撇開了朗訊和北電,直逼阿爾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