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1)

彙集天下的雲朵來雨來

“讓聽到炮聲的人呼喚炮火”,任正非2008年底一聲吼分外給力。他一下子抓住了造成美國金融危機的禍根:一個牛哄哄、官僚氣的管理高層,壓製了公司生生不息的創新。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初,我應邀到日本豐田考察,從豐田公司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對比中,發現了現代企業這一頑疾。於是我提出了“地頭力”和“答案永遠在現場”的說法。遠大空調的張躍總裁在2008年底見到我時說:“還在6月份,你就說出了美國金融危機根兒上的病。”

相比我的“地頭力”說,任正非的說法一下子把問題說清楚了。去一些大公司培訓,高管問什麼是“地頭力”,老總說,就是任正非說的“讓聽到炮聲的人呼喚炮火”。我在2009年10月推出了我的管理著作《答案永遠在現場》,其中,重點解讀的案例是日本京瓷公司、豐田公司和中國華為。我確信,任正非要讓地頭力重塑華為。

我發現,一個公司生生不息的地頭力或競爭力,需要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孫悟空,二是充足授權和信任的場域支持。這些我在2011年1月出版的新著《帶著愛去工作》中有所論述,而地頭力研究的這個新進展,還是沒有逃出任正非的視野。

任正非在他2010年的元旦獻詞中,提到“管理的灰度”,提出了一個在混沌和顫抖中把握平衡和節奏的新視角。為了達到人人都奮進的那種化境,他知道“管理上的灰度,是我們的生命之樹。我們要深刻理解開放、妥協、灰度”。

對開放、妥協、灰度的更深刻理解,讓任正非在2010年底提出了一係列“雲時代”生存法則的新構想。

任正非把中國企業家在這個起始點上的忐忑描繪得很傳神:“華為20年來,從青紗帳裏走出來,一個孤獨的‘農民’,走在一條曲曲彎彎的田間小路,像當年堂·吉訶德一樣的封閉,手拿長矛,單打獨鬥,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如今打開眼界一看,我們已經不得不改變自己長期封閉自我的方式。”

從青紗帳裏走出來的一個“農民”,張開眼一看,世界已經是個沒有院牆的“雲時代”了。以前靠咬住西方公司跟進,現在我們也要參與領路了。惶恐、敬畏和自信油然而生。“黑寡婦蜘蛛”的特立獨行已經out了,點燃自己的心髒給眾人照亮的丹柯才是“雲時代”的生存法則。

任正非很警醒,他現在“既沒有榮譽感和成就感,也沒有其他什麼感”。

他很擔心,他個人的麻木會變成10萬華為人的麻木!不能再像農民那樣頭拱地做企業了。他催促華為高管都去開微博,擴大與“雲時代”的接觸及共振。未來10年做企業要有新的方式,可以簡單化到兩個東西,一個是管道,一個是雲朵。在任正非的視野中,未來“管道”的直徑至少是太平洋,絕對不是黃河長江。

以太平洋為直徑修建“管道”,已經超出了物理上的“管道”。這個跟我一直強調的“場域”比較契合。管道或場域是橫軸,雲朵或孫悟空是縱軸,建構一個生生不息的場域,吸引天下的“自由雲”,到直徑如太平洋的場域中盡情地下雨。當雲朵在這個場域集結形成勢頭,還可以到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去下祥雨。用“場域”替代“管道”,任正非的話就超越實體經濟的詞彙了:

“建構一個生生不息的場域,讓天下的雲朵在這裏集結下雨,到地球有需要的地方去下雨。”或許,這會成為未來10年“雲時代”的生存法則!

華為的每一步都很堅實,值得全方位解讀。財經作家餘勝海推出的《解密華為》,很值得一讀。此前許多財經作者寫書,均沒有與任正非麵對麵交流過,餘勝海則不同。他從1990開始關注華為,對於創始人任正非和華為有比較深的了解,可以說見證了華為的成長曆程。為準備此書,他先後多次赴華為,以朋友身份與任正非進行多次交流,領悟到了華為人思想智慧的真諦。

餘勝海筆下的華為和任正非,有著鮮活的個性。他寫出了任正非的純粹—純粹的個性魅力無窮。

看上去任正非在做著許多事,而在每一個當下,他都可以聚精會神做一件事。在那一刻,身心靈合一讓他走到了所有人未曾抵達的地方。浮躁是這個時代的通病。有些人一年或幾年就幹一件事,可是一顆漂浮的心,從來就沒有安分過,或者想入非非在未來的夢幻裏,或者怨恨在過去時。

餘勝海的這本書為我們揭開了“華為傳奇”之謎,將給如饑似渴的中國企業以豐富而有用的啟示。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