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部分
據醫學文獻記載,心髒移植的研究從1905年就開始了。可過了60多年,才艱難地進入臨床實踐。1967年12月9日,南非開普敦楚奧醫院的伯納德醫生取下剛剛死於車禍的25歲女郎的活鮮鮮的心髒,移植到一位55歲名叫羅伊斯的食品商的胸腔內。這是世界上首例心髒移植手術,雖然羅伊斯術後隻活了18天,但心髒移植從此在全世界開展起來。
隨著心髒移植手術的日益進步,心髒移植病人的存活率也在迅速提高,現在至少有50%以上的病人可以活4年以上。1987年5月11日,法國一位接受心髒移植的病人幸福地閉上雙眼謝世了,說他“幸福”,是因為他在術後生存了18個年頭。
世界上進行心髒移植手術的最小嬰兒是加拿大的保羅。在產前檢查中,醫生發現娘胎中的小保羅心髒發育不全,出生後將性命難保。於是,他的母親特地去美國生產。1987年10月16日,醫生提前3周剖腹取出了小保羅,3小時後,就在他的胸膛裏裝進了另一個剛死去的嬰兒的心髒。
心髒移植可以是切除舊的,換上新的,也可以是既保留舊的,再接上新的。後一種情況其實可以說是種“加心手術”。巴西49歲的德肯因心髒腫大,不能正常工作。1997年10月26日,裏約熱內盧阿雷格裏心髒研究中心的內斯萊拉醫生為德肯加植了另一顆心髒,以此增大他自己原有那顆已衰弱不堪的心髒的工作量。
內斯萊拉說,由於捐獻心髒的人的個子比體重達95千克的德肯要小,所以新移植的心髒不能單獨承擔全部的起搏工作,大約隻能完成70%,其餘的不足還得由德肯原來的心髒來完成,形成“兩顆心髒在一起工作,相互支持”的狀況。據說,像德肯這樣有兩顆心髒在胸腔裏跳動的人,僅巴西就已有了3例。
心髒移植的一個大難題是待移植的心髒如何保存。人死後其心髒也將隨之“死亡”,目前,從捐獻人身上取出的心髒必須在幾個小時之內就得進行移植,這使手術的實施受到很大的限製。如何盡可能長地延長心髒的“生命”,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1995年10月,南非比勒陀利亞醫院心髒外科主任普萊西斯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完成了一個實驗:將一隻老鼠的心髒在液氮中冷凍到-196℃,然後又成功地使它重新跳動。盡管能否將人類用於移植的心髒用同樣的方式冷藏至今還是一個謎,但普萊西斯很有信心:“人類的心髒以同樣方式冷藏,隻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
心髒移植手術目前遇到的另一個大問題是心髒來源嚴重不足。僅在美國,每年需做心髒移植手術的病人達4萬人,而能提供心髒者卻不超過5000人,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病人將由於得不到所需心髒而抱憾告別人世。為解決心髒來源不足的問題,瑞士蘇黎士大學醫院的醫生在1992年施行了一例從無先例的手術。
一位22歲的男青年用槍擊頭部的方式自殺了,經家屬同意,醫生將其心髒植入一位心髒瀕臨衰竭的47歲男性病人體內。雖然手術獲得成功,但該病人術後5天並發中風,一周後不治身亡。此時進行的測試表明,男青年的心髒機能依然正常。在征得急待心髒移植的一位58歲男性病人同意後,醫生又順利地把它再次移植到這位病人體內。現在,它仍在第三位主人的胸膛內跳動著。
由於心髒來源嚴重匱乏,人們還將腦筋動了動物身上。其實,人們早就進行過動物心髒植入人體的手術。1984年10月26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位早產女嬰費伊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髒缺損,生命垂危。為挽救這條小生命,洛馬大學醫學院的貝裏醫生決定將與人類有著近緣關係而不易誘發排異反應的狒狒的心髒移植到費伊體內。3周後費伊由於腎衰竭而死亡。
貝裏醫生後來受到了公眾輿論的強烈譴責。同樣,傑佛裏想用豬心代替人心的想法也遭許多人聲討。譴責者認為除了人獸不分這一倫理上的問題外,豬心植入人體後,很有可能使“豬性”在人身上體現出來,比如像豬一樣懶惰、打呼嚕……
也許,反對者的擔憂並不是一點都沒有來由的。
古代,人們曾認為心髒是思維的器官,如中國古籍《孟子》說:“心之官則思。”進入科學時代以來,人們一度否定了心髒的思維功能。可是,最近又有人發現心髒的確具有一定的思維功能。他們舉出一位心髒移植者的反常舉止來做證明。
克羅塞爾夫人是蘇格蘭一位年輕的家庭主婦,她文靜溫和,深居簡出,與丈夫感情很好。可是,當她在1994年進行了心髒移植手術後,竟一反常態,變得粗暴起來,她開始酗酒,常常整天不回家,與丈夫吵架。醫生說,這很可能與植入的心髒有關,那心髒是死於非命的男青年尼古拉的,尼古拉生前專橫跋扈,好酗酒鬧事。科學家認為,也許是心髒參與了腦的工作,兩者一起負責人的思維活動。這當然隻是假設,事實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