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部分
羅素的成才故事
羅素生於1872年,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
羅素於1872年誕生在英國蒙默裏郡特雷萊克的一個貴族世家。他的祖父曾出任過英國的首相。他出生後不久,母親和父親先後去世,由祖父祖母撫養長大。
11歲時,羅素開始從哥哥那裏學習歐幾裏得幾何學。當時他隻能夠接受定義,對公理的可靠性產生懷疑,這種懷疑決定了他後來的研究方向。他的科學知識是由叔叔零星教授給他的。他祖父收藏的大量圖書,為他博覽群書創造了條件。他還從外籍保姆和家庭教師那裏學會了多種外國語言。少年的羅素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人類的一切知識。
羅素考入劍橋大學後,便從清教徒式的家庭束縛中解脫出來。因為大學思想極其活躍,他感到非常快樂。與同學們的自由交往,使他受益匪淺。劍橋大學在1820年有一個不公開的小團體專門吸收才智出眾的學生,羅素入學第二年就加入了該團體。在這個團體裏,他結識了很多後來聞名於世的同學。
每星期六晚上他們都會組織聚會,常常討論到午夜,第二天又去鄉間漫遊、交談。很快,羅素就成為他們中間頗受歡迎的成員。
在大學期間,羅素非常不滿意老師的授課方式,認為當時的數學隻重視技巧,不重視基礎理論的證明。在第三學年時,他雖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學位考試,卻發誓再也不攻讀數學了,他賣掉他所有的數學書籍,而改學哲學。
羅素對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同學的幫助下,成了一名黑格爾與布拉雷德派的忠實信徒,他立誌要像黑格爾那樣,建立一套哲學體係,獻身於哲學事業。
1893年羅素的第一篇哲學論文《論幾何學基礎》使他得到了劍橋大學研究員的資格,這使他可以在六年內專搞研究。這篇論文於1897年修訂出版,成為羅素第一部哲學著作。
1900年7月,羅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哲學家大會上,見到意大利數學家懷特海,兩人決定合作寫一部《數學原理》。兩人隻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寫出了底稿。1901年5月,羅素由於一個偶然的發現,把注意力轉向“悖論”的研究,直到1906年才繼續《數學原理》的寫作。
他每天工作10到12個小時,手稿越積越多,他常常擔心會因此導致房屋失火。為了安全起見,他雇了一輛四輪馬車,將手稿運到出版社去。但是這部著作符號繁多,晦澀難懂,出版商考慮到銷路不大,排版又困難,預計得賠600英鎊,要求作者預付損失費。
幾經磋商,各方達成協議:劍橋大學付300英鎊,皇家學會付200英鎊,餘下的100英鎊由作者承擔。這樣一來,羅素與懷特海多年辛辛苦苦的成果,每人倒貼了50英鎊才分別於1910年、1911年、1912年出版。三大卷的《數學原理》確立了羅素在學術界的聲譽和地位。
馬可尼的成才故事
馬可尼生於1874年,是意大利物理學家,發明了無線電,被譽為“無線電之王”。
意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出生於波羅尼亞的一個牧場主家庭,父親是一個牧場主,母親是英國愛爾蘭貴族的後代。馬可尼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非常喜歡閱讀物理學方’麵的書籍資料。
在上大學時,馬可尼以其聰明好學、勤奮刻苦的求學態度,深得物理學教授奧方斯特·裏奇的賞識。當時裏奇正在進行電磁波實驗,受他的影響,馬可尼開始自己動手作電磁波實驗,對電磁波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時的馬可尼給自己立下了一個宏偉的誌願:一定要用電磁波來傳遞音訊。從此,他每天與艱辛的電磁波實驗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