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節逆反心理——為什麼愛與父母唱反調?(1 / 2)

青春告急

小燕的媽媽很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頭疼,她找到老師訴說:“我和她爸爸都是60年代出生的人,我們根本不明白現在的小孩在想什麼。我和她爸爸雖然都是知識分子,但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實在是太失敗了。”小燕媽媽的話語裏有著太多的無奈。

“我們都是從那個困苦的年代過來的,如今生活好了,把大部分時間都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這些不但得不到女兒的認可,而且她還經常和我對著幹,我覺得這孩子真讓人傷心。”小燕的媽媽提起自己的女兒眼圈紅紅的。

但是,和小燕交談的時候,老師發現這個小姑娘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我媽就會給別人講,她多辛苦,我多不理解她,可她理解我嗎?偷看我寫的日記,不讓我接男同學的電話,同學過生日,她又死活不讓我去,整天嘮叨我的不是,什麼都得聽她的,憑什麼呀?我長大了,才不想被她牽著鼻子走呢。和家長有什麼好交流的,結果還不一樣?他們要的隻是一個聽話的木偶。”小燕把這些話一連串地說了出來。

其實,小燕和她媽媽的困擾在青少年的家庭中很常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性極強。他們常常愛激動,亂發脾氣,與大人唱反調。這是因其自我意識開始樹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願辦,如果大人稍加約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就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青少年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往往容易產生一種與家長相抵觸的情緒。他們心裏有話寧願與同伴說,也不願與家長說。對於家長的好心批評、勸導,他們動不動就反駁、對立,讓心愛他們的家長驚詫不已、心痛不已。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經常是你要我這樣,我偏不這樣,反而要那樣。這種情形讓家長很惱火,家長越惱火就越發訓斥他們,但家長的訓斥起不了什麼規勸作用,反而更增加了他們的反感情緒。家長這時不能正確理解、諒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容易就會走上逃學、離家出走,甚至犯罪的道路。

其實,所謂的逆反心理不是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於父輩和子輩之間價值觀的不一致而產生的正常的心理過程。一般來說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由於兒童的自我意識的發展,說話、運動、認識事物能力的發展,他會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的教育觀點就會產生衝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後。從心理發育的角度來說,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但對父母來說,會覺得孩子在對抗自己。

青少年之所以產生逆反心理,有著內外兩方麵的原因。一是因為十來歲的孩子正處於人生的過渡期。這時,他們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和束縛,反對成人再把他們當小孩看。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的思維和能耐,他們喜歡對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態度。然而事與願違,當他們發現外界始終無視他們的獨立存在,對他們的自我表現一概否定或根本不感興趣時,他們又會采取更尖銳、更極端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這是孩子逆反心理產生的內因。二是因為家庭、學校的因素。比如老師、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沒有順應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需求,對他們提出了不切實際的要求,使他們身心疲憊、不堪重負,於是就產生了強烈的對立情緒,故意跟老師、家長對著幹。這是孩子逆反心理產生的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