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部分
概述
海紅旗-61,英文代號HHQ-61。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PLAN)第一代艦載防空導彈。裝備在053K型防空護衛艦和053H2G型護衛艦上。
其中,裝備在053K型(江東級)防空護衛艦上的型號為基本型HHQ-61,采用雙臂發射架。裝備在053H2G型(江衛I級)護衛艦上的型號為改進型的HHQ-61B,采用6聯裝發射架,因彈體體積過大且彈翼未采用折疊設計,導致6聯裝發射架體積龐大,機構複雜,且不具備再裝填能力。這也成為053H2G型護衛艦的典型標誌。
海紅旗-61艦載防空導彈是人民海軍第一代防空導彈,最大射程在11KM左右,屬於點防空導彈,不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無線電指令製導,半主動尋的。理論上不具備反掠海飛行反艦導彈的能力,隻能對高空飛行目標形成初步威脅。
人民海軍在70年代規劃由051型和053K型組成編隊,051型製海,053K型防空。但由於海紅旗-61防空導彈一些技術問題難以解決,造成053K級防空護衛艦進度緩慢。
當80年代053K終於勉強服役時,西方國家海軍和蘇聯海軍的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標準”係列、“海標槍”係列和SA-N-6係列防空導彈已經服役並用於實戰,海紅旗-61性能已經嚴重落後於世界主流,甚至落後於二流水平。
因此053K型在製造兩艘後就不再建造。海紅旗-61防空導彈也處於半退休狀態,隻裝備在053H2G上。人民海軍的製式點防空導彈,已經由海紅旗-7(HHQ-7)防空導彈(改進自法國“海響尾蛇”)承擔。
發展沿革
自1940年英國海軍以艦載機空襲意大利塔蘭托港得手後,來自空中的威脅就成了各國水麵艦艇的夢魘。抗戰時期。中國海軍為數不多的幾艘中型水麵艦艇大多命喪倭人空襲毒手:從珍珠港打到;中繩島的太平洋海戰,每一場戰役也都是艦載機唱主角,幾乎完全驗證了法國飛行先驅阿代爾的預言:“誰掌握天空,誰就擁有世界。”
然而,1948年,在美國海軍“威奇塔”號重型巡洋艦上,一種叫做“小獵犬”的導彈發射係統開始試裝,其彈體垂直貯存於甲板下方,采用雙聯裝回旋發射,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艦空導彈係統。
盡管最初每30分鍾1發的發射率慢似蝸牛,但它標誌著水麵艦艇不再是空中力量輕易宰割的魚腩。其後,以此為發軔,從20世紀50~60年代美國三T係統(“黃銅騎士”、“小獵犬”、“韃靼人”),前蘇聯“海浪”、“風暴”、
“奧薩”,到英國“海蛇”和法國“瑪舒卡”,艦空導彈族迅速竄紅,逐漸取代傳統高炮成為海軍艦艇對抗空中威脅的有效防禦利器。
早在1965年,人民海軍就打算在65型艦基礎上發展053K型防空護衛艦(即“江東”級),基本任務是在中近海執行護漁護航任務,並在戰時掩護和支援導彈艇及魚雷艇作戰。兩年後,軍委做出決定:將在研的“紅旗”一61地空導彈轉為艦空導彈,列為053K的預定主戰裝備。
最初的設想是:艦艏艉各1座723I型“海紅旗”-61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各含彈庫及12枚備彈)。以及zL-1照射雷達、ZH-I指揮儀和火控設備等。再加上主副炮、反潛配置,以70年代的技術標準來看,排水量1600噸的053K如能按期滿裝服役,憑著全麵的武器裝備、清晰的火力層次,絕對稱得上是一款成功艦艇。專司防空任務的053K與負責反艦的051型驅逐艦(“旅大”級)相配合,戰鬥能力將非常可觀。
但是,以當時中國的工業水平,同時設計艦體和導彈難免有超前求成之弊。白手起家,執行最難。從1966年開始設計的7231型導彈發射裝置憑空多走彎路,起初為雙聯裝下掛式發射架,後來又提高論證指標,提出一款三聯裝上蹲式發射架、18枚備彈、垂直貯裝填的方案,並進行了一年半的設計。
後來發現053K艦的排水量太小,如果硬上三聯裝和18枚彈,則艦體重心要大大升高,隻好把老方案推倒重來,設計了最後的雙聯上蹲式發射架、12枚備彈、高低方向瞄準、橫縱向雙向穩定、鏈式供彈的發射裝置。
導彈方麵,“陸轉海”的艱難遠遠超過了最初的設想——海上作戰環境與陸地差異頗多。不僅工作環境非常惡劣,要考慮溫濕度的變化,海上鹽霧對裝備的腐蝕。艦艇搖擺、震動和電子設備輻射的影響,還要考慮導彈發射時對艦上裝備、人員的影響……一係列難題都要從頭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