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部分(1 / 3)

第六十四部分

席勒和《陰謀與愛情》

約翰·克裏斯托夫·席勒(1759—1805),是德國18世紀時著名的劇作家和詩人,他出生於符騰堡公國一個醫生家庭,13歲時,被迫進入被稱為是“奴隸養成所”的卡爾軍事學院,接受嚴酷的軍事訓練,並被限製了人身自由。畢業後,席勒一度做過軍醫。狂飆運動開始後,他成為這場運動的先鋒人物,在20歲的時候,就寫出了著名的劇作《強盜》以此反抗封建統治,頌揚叛逆精神,這個戲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但他個人卻遭到了政治上的迫害,並不得不進出符騰堡公國。

德國魏瑪民族劇院前席勒和歌德銅像席勒的戲劇創作,深受康德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他注重戲劇的審美教育作用,認為通過美育可以實現社會改造。1794年席勒結識了歌德,此後,共同的藝術趣味,使他們成為親密夥伴,兩人合辦《時代》雜誌,一同領導魏瑪劇院,創造了文人相惜、珠聯璧合的一段佳話。

18世紀80年代以後,席勒的戲劇創作漸入佳境,先後寫出了劇本《陰謀與愛情》(1784)、《唐·卡涪斯》(1787)、《華倫斯坦》三部曲(1799)、《奧爾良的姑娘》(1801)、《威廉·退爾》(1804)等。

《強盜》是奠定了席勒在德國戲劇史上重要地位的劇作,它也是一曲顯示著狂飆突進式的浪漫主義精神的慷慨悲歌。

劇中的主人公卡爾是個充滿理想的自由青年,由於對腐朽卑鄙的社會現實心存不滿,他幻想率領一隊人馬,把德意誌建成一個強大的共和國。然而,一個卑鄙的陰謀,卻把他的社會抱負,推向了絕路。

卡爾的弟弟弗朗茲為了得到父親的專寵,並將哥哥的未婚妻愛瑪麗亞據為己有,他向父親大進讒言,惡毒誣陷卡爾,致使父親受到蒙騙,與卡爾斷絕了親緣。在萬分痛苦中,卡爾受到別人的蠱惑,率眾嘯聚山頭,落草為寇。此間,卡爾一夥殺人越貨,犯下了樁樁罪惡。

席勒畫像弗朗茲將哥哥逐出家門的陰謀得逞後,又施展了新的陰謀,他指使一人上門報信,謊稱卡爾已死,妄想以此計逼死父親,並趁勢向愛瑪麗亞逼婚。愛瑪麗亞雖然悲痛,但心中卻隻有卡爾的愛情,對弗朗茲的軟硬兼施無動於衷。弗朗茲指使別人殺死父親,但此人卻於心不忍,將老人秘藏起來,並將事情的真相告訴了愛瑪麗亞。

卡爾喬裝打扮,進入家門,了解了家庭的變故,並探知了愛瑪麗亞的真心,然而,他卻不曾與其相認。他率領眾強盜來捉拿弗朗茲,弗朗茲自覺罪責難逃,自縊身亡。老父《陰謀與愛情》劇照親痛悔交集,一命歸西。愛瑪麗亞終於見到了日夜思念的卡爾,可是卡爾已不再是從前那個純潔的青年,而是血債累累的強盜,此時他已身不由己,隻能作為強盜出生入死。愛瑪麗亞決心隨他而去,但卻遭到了其他強盜的反對。她心灰意冷,要以死徇情。卡爾忍痛開槍,打死了心愛的姑娘。卡爾認識到,想用恐怖的手段將世界改好,這隻不過是心造的幻影而已。最後,他扔下武器,離開眾強盜,大踏步地走出了森林。

1782年1月13日,《強盜》在曼海姆劇場首演,引起轟動。據說,當時,“整個劇場就像一座瘋人院。全體觀眾都睜大眼睛,握緊拳頭,不斷頓腳,發出沙啞的聲音”。然而,這個戲卻得罪了公爵,為此,席勒被禁閉2周,並被禁止寫戲。

席勒不會放下他手中的筆,兩年之後,他的又一部著名戲劇《陰謀與愛情》問世,它被恩格斯稱為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

劇中,宰相瓦爾特的兒子斐迪南,愛上了窮樂師的女兒路伊斯,並準備同她結婚。然而,這對年輕人的愛情,卻遭到了宰相的強烈反對。封建的門第之見,自然是宰相阻撓他們結合的借口,而至為重要的原因,卻是宰相妄圖利用兒子去實現政治聯姻。他早已打定主意,讓兒子斐迪南迎娶公爵的情婦,以便使自己的政治地位更加鞏固。斐迪南不願遵從這樣的父命,繼續與路伊斯戀愛,宰相便施展淫威,大肆侮辱路伊斯的父親,並將其關押起來。然後,他向單純、無奈的姑娘實施了卑鄙的陰謀:利用路伊斯救父心切的心理,逼她筆錄一份獻給別人的情書,再讓這份情書落入斐迪南的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