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部分(1 / 2)

第一百零三部分

雷達

1922年的秋天,美國海軍軍官泰勒和楊格在一條河邊做無線電通訊試驗,楊格在河的一邊發送密碼,泰勒則在對岸的一輛汽車裏,頭戴耳機全神貫注地收聽著節奏均勻的發報聲,突然,耳機裏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小,最後耳機裏竟一點聲音也聽不到了。泰勒伸出頭向對岸張望,隻見一艘輪船正行駛在河上,船身擋住了視線。當船駛過之後,他的耳機裏又一次傳來了清晰的發報聲。難道是船把電報信號擋住了?泰勒立即通過發報機向楊格通報了自己的想法。於是,兩人決定把這個現象弄個明白。經過多次試驗,他們發現每當有船經過時,無線電信號就會被船身反射回來。作為海軍軍官,泰勒和楊格馬上想到這個現象可以用於海戰。於是,雷達的概念誕生了。

沃特森·瓦特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實用雷達係統的設計者。1934年,英國人沃特森·瓦特受命擔任英國皇家無線電研究所所長,負責對地球大氣層進行無線電科學考察。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坐在熒光屏前觀察接收回來的電磁波圖像,突然,他的目光被熒光屏上的一連串亮點吸引住了。原來這些亮點是被附近一座高樓反射回來的無線電信號。這一發現使他很興奮,能否利用這一點來發現正在空中飛行的飛機呢?要知道,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除了看見飛機和聽見飛機的聲音之外,還沒有一種能提前發現飛機的方法。那時,大戰的陰雲已密布歐洲,英國正加緊發展防空力量,英國空軍還專門找了一批聽覺靈敏的盲人來用耳朵搜尋敵機。當瓦特將自己的發現和想法寫成報告後,空軍部如獲至寶,立即下令撥款試驗,一個月後,雷達就裝配好了。

2月26日,瓦特將雷達裝在載重汽車上進行了試驗。當試驗飛機從15千米外的機場起飛,向載重汽車方向飛來時,雷達上的無線電波同時發射出去。當飛機飛到12千米處時,無線電接收裝置果然收到了信號。世界上第一台雷達試製成功了。後來,瓦特把自己無意中發現的熒光屏顯示障礙物的現象用在雷達上,用熒光屏代替了原先的接收裝置。這樣,監控人員可以直接從熒光屏上發現目標,比用耳機監控更為有效。到1938年秋季,慕尼黑會議召開之際,雷達站已投入運轉。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航空與空間技術迅速發展,超音速飛機、導彈、人造地球衛星以及宇宙飛船等,都以雷達作為探測和控製的主要手段。特別是60年代中期研製的反洲際彈道導彈係統,使雷達在探測距離、跟蹤精度、分辨能力以及目標容量等方麵獲得了進一步的提高。70年代以來,雷達采用了數字計算機,脈衝多普勒和光電 (電視、紅外、激光)等先進技術成果,使新一代雷達能自動探測目標並錄取傳遞其數據,自動檢查與指示雷達部件的故障,自動改變雷達技術參數,更適應目標特性和幹擾環境。目前,雷達的工作頻段的電磁頻譜在不斷擴展,其小型化、自動化、多功能程度也在不斷提高。

原子彈

1934年,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在用中子轟擊鈾原子的試驗中,得到後來被他命名為超鈾的元素,並首創了β衰變定量理論,為原子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礎。費米也因此在 1938年12月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