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化學工業的發展,為麻醉藥發明奠定了基礎。英國化學家戴維,有一次走進一間充滿著氧化亞氮的房間,他的牙痛突然停止了。氧化亞氮這種作用引起了美國牙科醫生威爾士的興趣,猜想氧化亞氮有麻醉作用。經過幾次試驗後,他在波士頓一家醫院裏作了在氧化亞氮麻麻醉下進行無痛拔牙的表演,可惜因麻醉不足而失敗,威爾士被當作騙子趕出醫院。後來,威爾士的學生摩頓對老師的失敗進行了總結和研究,又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裏得到啟示,采用乙醚進行麻醉,經過反複實驗,終於在1846年10月獲得成功。它的成功為手術無痛開辟了廣闊前景,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
最早的角膜移植術
角膜猶如一架照相機的鏡頭,是眼球表麵的一層透明膜。據估計,世界上約有500萬人因角膜病變而導致失明。為了使這些失明者重見光明,1906年眼科醫生席姆在一個因眼外傷而必須摘除眼球的病人身上取得眼的角膜後,將其移植給一個患角膜潰瘍白斑的病人,獲得成功。1931年,眼科醫生費拉托夫進一步解決了角膜移植術中角膜的來源問題。他從剛死亡人的身上摘取眼球,置適當溫度下冷藏保存,以供作移植角膜之用。由於角膜有了來源,通過角膜移植術重見光明的人也就多起來了。目前,在美國每年進行角膜移植手術近萬例;在我國每年進行角膜移植手術已達600—700例。
最早的心髒移植
心髒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人的生命的任何時刻都離不開搏動的心髒。如果心髒因病損壞到無法再繼續工作的程度,且采用各種治療措施也都無濟於事的時候,那麼能不能給病人換上一個健康的心髒呢?現代醫學科學的成就——心髒移植,回答了這個問題。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開普敦的一家醫院中以巴納德教授為首的、人數達30人的手術小組,為一位55歲的病人華希坎斯移植了心髒,成為將心髒移植用於臨床的第一個實際事例。可是病人在同年12月21日死亡。以後曾有22個國家的64個醫療中心先後對400多例終末期心髒病患者進行了心髒移植,但獲得長期存活的不多。我國於1978年4月由上海第二醫院附屬瑞金醫院的醫務人員,成功地進行了第一例心髒移植,病人手術後活了109天。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療中心進行的心髒移植最多,該醫療中心從1968年至1978年,共進行了157次心髒移植;心髒移植後病人1年的存活率是47%,5年的存活率是20%,移植手術後存活最長的病人有達7年的。
由於心髒移植的因難,人們目前正在探索用另一種途徑——研製人工機械心髒來替代。
第一個種牛痘的人
天花,中醫稱為痘瘡,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是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疾病之一。幾千年來,天花的傳染使千百萬人喪失生命或毀容。
我國早在16世紀前後已知道使用人痘接種法(采用輕症天花病人痘漿接種於健康人的鼻孔)來預防天花。1567~1572年間明朝已經設立了痘疹專科,接種痘漿法逐漸得到推廣和普及。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明的,它是現代免疫學的先驅。後來,人痘接種法傳到歐亞各國。
1768~1796年左右,英國醫生琴納在中國人痘接種法的啟發下,經過20多年的悉心研究和觀察,終於證實患過牛痘的人就不會再患天花。琴納在1796年第一次給一個8歲的孩子菲茨樸斯接種牛痘,並且取得成功。後來,他總結自己的經驗,寫了一本名叫《接種牛痘的原因和效果的調查》的書。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生,特地在瑞士日內瓦建立了一座琴納雕像,並在紀念碑上鐫刻著:“向母親、孩子、人民的英雄致敬。”
最大的人體膽結石
膽囊結石是指膽囊裏長了石頭。這種石頭醫學上稱為結石。膽結石多為砂石。
膽結石的形態有的呈圓形、橢圓形,也有的呈多角形。它的數量可多可少,大小則很不一致。1952年12月29日,在英國倫敦一家名為戚林·克洛司的醫院中,漢弗萊·愛爾瑟大夫為一名80歲高齡的患膽結石的老婦,取出了一塊重達1258千克的世界上最大膽結石。對於患膽結石的病人來說,由於結石的存在,往往發生上腹部的悶重感,或者發生劇烈的絞痛。有時這種疼痛可以達到使病人難以忍受的程度。而這位老婦身上的膽結石如此巨大,不難想象這塊結石給她造成了多大的痛苦。人們患了膽結石,應該抓緊時間進行治療,否則不僅在發作時會帶來痛苦,而且還會因此而引起膽囊穿孔、化膿性膽管炎、毛細膽管炎、肝膿腫、膽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
最早發現的磺胺藥
磺胺藥是現代醫學中常用的一類抗菌消炎藥,其品種繁多,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了。可是,最早的磺胺藥卻是染料中的一員,從染料變成抗菌消炎的尖兵,其經過是頗耐人尋味的。
在磺胺藥問世之前,西醫對於炎症,尤其是對流行性膜炎、肺炎、敗血症等,總是棘手得很,因無特效藥可施。19世紀後半葉,微生物學家發明細菌染色法後,有人觀察到一些染料的殺菌作用,可是後來又發現,不少染料在試管內有殺菌作用,但對人體卻有毒性而不能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