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3 / 3)

《大衍曆》是我國曆法上優秀的曆法之一,內容分?個方麵,既繼承了前代曆法的成績,又為後代各曆所依照。計有:推算朔望的方法;推算二十四節氣各日的中午影長及白天黑夜長短;推算太陽運動、月亮運動,七十二侯和六十四卦;推算日月交食,五大行星運動等內容。

大衍曆的基本數據是:

通法三千四十——即每天由3040分組成,全曆中每一

數據都以此數為分母

策實百一十一萬三百四十三——即1年的長度為

11103433030=3652444,天

揲法八萬九千七百七十三——即1朔望月的長度為

897733040=2953059天

乾實百一十一萬三百七十九太——即一周天度數為

1110379343040=365779343040

歲差三十六太——為36343040度,約82年半差1度

轉終日二十七餘千六百八十五秒七十九——即一近點月為

27168579803040=2755460天

交終日二十七餘六百四十五秒千三百二十二——即交點月為

27168513221000030432721221天

五大行星的會合周期為:

水星一百一十五日餘二千六百七十九秒七十二,即

1152679721003040=115881天

金星五百八十三日餘二千七百一十一秒十二,即

5832679121003040=583892天

火星七百七十九日餘二千八百四十三秒八十六,即

7792843861003040=770935天

木星三百九十八日餘二千六百五十九秒六,即

398265961003040=398875天

土星三百七十八日餘二百七十九秒九十八,即

378279981003040=378921天

根據這些基本數據,再按照一定的法則就可以安排年的日曆,推算交食和五星出沒。中國古代曆法中這些本數據所用的名稱很古怪,這給我們研究古曆中的計算法帶來了麻煩,但弄清了這些名字的天文含義,其中計方法是不難的。現在有些同誌稱古代曆法著作為“天書”主要是因為弄不清這些古怪名字的意思而難於理解。

《十二氣曆》和《天曆》

古代的100多種曆法中,絕大多數是陰陽合曆,即太陽的視運動周期為年的單位,以月亮圓缺周期為月的位。由於兩者沒有整數倍數,所以要采用一定的調整措施這是陰陽合曆不可避免的問題。但曆史上有兩種曆法是純陽曆設計,避開了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是沈括提出的《十二氣曆》,一個是太平天國頒行的《天曆》。著名的科學家沈括晚年在風景宜人的夢溪園裏,記錄他自己一生中對各種問題進行研究的心得和收獲,寫成著名的《夢溪筆談》。書中提出了我國曆史上第1個陽曆方案:每年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間。二十四節氣分成兩組,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稱為節氣,置於每月的開頭;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稱為中氣,置於月中。這樣每年的日期和節氣都固定不變,也不用設置閏月,推算很簡便。沈括的陽曆方案在曆史上是無先例的,他明知會遭到攻擊,但還是堅信以後總會使用這種設計的。

事情真如沈括所預言的,800年之後的太平天國起義軍頒布了《天曆》。

《天曆》的基本結構,以366為1年,沒有閏月。單月31日,雙月30日,節氣為月首,中氣為月中。大月中氣從每月的十七日開始,小月從十六日開始。這樣除立春、清明、芒種、立秋、寒露、大雪6個節氣為16日外,其餘都為15日,所以非常簡明整齊,幾乎人人都能用它的推算方法來推算曆譜。《天曆》保留了古代的幹支紀年、記日、記月的方法,並且使用星期周法。它是以立春為歲首的。《天曆》1852年立春與清朝的《時憲曆》一致,大約就是以此年立春作為曆元。

《天曆》將回歸年取為366整,大概是為了從整齊完滿和推算方便著想的,但這個數值與真值相差較大,4年就差了3天。考慮到這一缺點,太平天國的一位領導人洪仁殲於1859年對天曆作了每40年一斡旋的修正。具體地說:每逢40的年份,改用每月28天;每個節氣都恒定為14天。經過這次改定以後,天曆的回歸年長度相當於世界上通用的《儒略曆》或我國古代的《四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