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在日常生活中,1,個工作周開始於星期一,人們往往視它為星期製第1天;但曆法卻把星期日列為第1天。這種順序上的矛盾淵源於宗教。早期的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在7天之中創造的,耶穌在星期日複活,因此他們賦予星期日以特殊意義,規定在這一天舉行參拜儀式,並把它列於星期之首,稱為“主日”。星期日法令最早出現在公元321年康士坦丁大帝發布的一個公告裏。該公告宣布:地方執政官、市民和工匠可以在“可尊敬的太陽日”停止勞動、得到休息。在現代社會,星期日為公休日差不多是一種公認的作息安排。雖然這種安排是人為的,沒有任何特殊意義,但聯係到近代史上發生於這一天的一些大的事件,星期日又引起了人們的警覺和重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進攻前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都選擇在星期日、而且取得了戰術上的成功。因此在今天這個多事的世界上,我們不能在公休日完全失去警惕!
我國農曆的演化和發展
翻開日曆一看,顯眼的大號字是表示公曆的日期,下麵還有一行小號字也表示同一天的日期,這就是我國特有的日曆——農曆,也稱作夏曆或陰曆。我們已經知道了陽曆的由來,那麼陰曆是怎麼來的呢?
“月有陰晴圓缺”,月亮的圓缺,這在古代人看來,也是自然界中相當穩定的一種周期現象,所以,陰曆就是以這種圓缺變化的周期來計算時間的,月亮在我國古代叫作太陰,所以由此得來的日曆便叫做太陰曆,即陰曆。
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也不是“天”的整數倍,約為29天半的時間。據現代的測量,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29530589天,合29天12小時44分3秒。古時編排陰曆時,人們是怎樣確定每月的日數呢?又怎樣和陽曆協調起來呢?
據史料記載,人們最初采用的日曆不是陽曆而是陰曆。當時他們已經知道,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是29天半,因此規定每月的時間輪流地算作29天和30天。29天是小月,30天是大月。這種計算方法1年隻有354天,這樣,在1年的時間裏,陽曆和陰曆就要相差11天。
為了消除陰曆和陽曆一年的時間差異,各國太陰曆都有自己的一套修正方法。比如早年的回教陰曆,把每年輪流算作354天和355天。這樣也造成了回教陰曆與陽曆約11天之差,在公曆的33年中,回教徒們就要過上34個回教年。如果已經知道某一件事發生在回教年的某年、某月、某日,就可以迅速而準確地說出那一天的月相,但是那時到底是冬天還是夏天,隻有經過一番複雜的計算,才能回答出來。
我國采用的陰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陰曆,而是“陰陽曆”。它既采用月相來計算日期,同時又采用閏月的方法與太陽年協調一致。
由於陰陽二曆每年相差約11天,3年就相差約1個月。為了能使這種曆法適應天氣冷熱變化的周期,於是規定每兩年或3年增加1個閏月,每19年設置7個閏月。19年為一個閏章,81章為一統,3統為一元,每元是4617年,元之後,又周而複始。
陰陽曆在我國已經有3000多年悠久的曆史了,早在中國黃帝時代,已經知道1年有36525日,1月是29499940日,一年有12710月,並以此為基礎,編製了我國古代六曆:黃帝、顓頊、夏、殷、周、魯。比如我國采用19年7閏的方法,要比希臘早幾百年,這說明我國古代曆法是很先進的。西漢末年,劉歆依據鄧平的《太初曆》而改的三統曆,南齊祖衝之編的大明曆,唐朝傅仁鈞編製的戌寅元曆,都是有名的陰陽曆。
陰陽曆經過曆代曆法家的整理修改,在我國一直沿用到現在。它與農業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我們熟知的二十四節氣和許多農諺都是以它為基礎的,因此人們也管它叫農曆。
在世界上真正的陰曆早巳廢止了,但在我國為了不打破傳統的習慣,陰陽曆一直保存下來。這就是日曆上用小號字排印的農曆的日子。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曆法——《太陽曆》
中國古曆自秦漢以來共有100種以上。為什麼曆代如此頻繁地改曆呢?這是有其原因的。
早在周代,告朔(預告朔日)就是一種權力的象征。封建社會裏頒曆權是皇權的象征之一,改朝換代往往要改年號、改曆法,這是政治方麵的原因。
日月食同預推的不符,這是促成修改曆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唐代檢驗日食預報是否準確關係到天文官的腦袋問題,真是非同小可。事實上節氣相差一兩天是不明顯的,而日月食誤差幾分鍾就會感覺出來。
公元前104年,漢都城長安貼出了招募天文曆算家來京製曆的通告,接著從全國不少地方征募到20多人,其中有又阡、落下閎、唐都、公孫卿,壺遂等。他們討論製定了《太初曆》,這是流傳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曆法。著名的文學家、曆史學家司馬遷也參加了製曆的討論。隻是司馬遷的建議未被采用。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司馬遷寫《史記·曆書》,就沒有提到《太初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