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聲波武器
總述
次聲波武器,是指能發射20赫茲以下的次聲波的大功率武器裝置。
聲波是機械縱波,它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人們日常可以聽到的聲音是20~20000赫茲頻率範圍內的聲波。低於20赫茲的就是次聲波。
次聲波之所以會被用作軍事武器,在於次聲波和人體器官固有頻率相近,於是會產生共振。次聲波與人體器官的共振,會導致器官變形、移位、甚至破裂,從而達到殺傷目的。
次聲武器一般由次聲發生器、動力裝置和控製係統組成。目前,次聲武器研製所麵臨的關鍵問題是定向聚焦(把次聲波發射到所需要地方)、提高強度(達到一定距離內的殺傷效果)、儀器小型化(利於使用)和操作安全。如果不能解決好這些問題,則很難應用於實戰,也無法產生預期的效果,甚至會造成己方人員的傷亡。據報道,20世紀70年代,原蘇聯在進行次聲武器試驗時,就曾造成駐軍及試驗人員的傷亡。
第一台次聲波發生器是由法國科學家加夫雷奧在1972年發明的,它產生的次聲波可以損害5千米以外的人。發明者還得出結論:頻率為7Hz的次聲波可對人體造成致命的打擊。
分類
次聲波武器大體可分為兩類:神經型次聲武器和器官型次聲武器。
“神經型”次聲武器的次聲頻率和人腦阿爾法節律(8~12赫茲)很接近,所以次聲波作用於人體時便要刺激人的大腦,引起共振,對人的心理和意識產生一定影響:輕者感覺不適,注意力下降,情緒不安,導致頭昏、惡心;嚴重時使人神經錯亂,癲狂不止,休克昏厥,喪失思維能力。
“器官型”次聲武器的次聲頻率和人體內髒器官的固有頻率(4~18赫茲)相近,會引起人的五髒六腑產生強烈共振。輕者肌肉痙攣,全身顫抖,呼吸困難;重者血管破裂,內髒損傷,甚至迅速死亡。
優點
突襲性
次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每秒三百多米(時速1200千米),在水中傳播更快,每秒可達1500米左右(時速6000千米)。次聲波是常人聽不到、看不見的,故除了傳播迅速之外,次聲波又具有良好的隱蔽性。
作用距離遠
根據物理學原理,聲波的頻率越低,傳播時介質對它的吸收就越小,波的傳播距離也越遠。比如,炮彈產生的可聞聲波,由於衰減快,在幾千米外就聽不到了,但它產生的次聲波,可傳到80千米以外;而氫彈產生的次聲波可繞地球傳播好幾圈,行程十幾萬千米。故高強度的次聲武器具有洲際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