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上的目標瞄準係統采用的是全球定位輔助瞄準係統,它可將選定的目標鎖定並放大4倍,極大地方便了機組人員對目標的識別和瞄準,從而大大提高了炸彈的命中精度。據美方透露,借助這種定位輔助瞄準係統,炸彈擊中目標的誤差通常小於6米。
B—2A還帶有型號為APQ—50型的電子對抗係統。該係統既可為飛機提供雷達預警,又能迅速偵悉敵方雷達所處的方位坐標。飛機上的ZSR—62型主動式電子對抗係統能夠快速、主動地對敵進行幹擾和壓製。
飛機上還有一些其它電子係統,比如,通信管理係統和駕駛艙內的各種顯示係統,它們能夠將所有傳感器獲取的信息及圖像彙合並顯示出來,供機組人員判斷處理情況、與地麵相關部門聯絡時使用。兩名機組成員的座位前麵,各設有4個15.2厘米大小的全彩色多功能顯示屏,使情況顯示一目了然。
載彈能力
B—2A轟炸機能攜帶16枚AGM—129型巡航導彈,也可攜帶80枚MK82型或16枚MK84型普通炸彈或36枚CBU—87型集束炸彈,使用新型的TSSM遠程攻擊彈藥時攜彈量為16枚。當使核武器時,可攜帶16枚B63型核炸彈。此外,AGM—129型巡航導彈也可裝載核彈頭。
美國空軍曾根據海灣戰爭的實戰情況,對B—2A的轟炸能力做過推算。以美軍對伊拉克目標執行轟炸任務時常用的“攻擊特遣隊”為例,它通常由16架攜帶精確製導炸彈的攻擊機、16架護航的戰鬥機、4架伴隨電子幹擾機、8架用於壓製地麵防空炮火的對地攻擊機和7架KC—135加油機編成。這49架飛機的轟炸效果,用8架F—117A加上2架KC—135加油機就可達到。如果換用B—2A,從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基地起飛,無需空中加油,僅要2架飛機、4名機組人員即可。
未來,隨著美軍聯合直接攻擊彈藥武器係統逐步裝備部隊,B—2A飛機可能也將攜帶這一武器。那時,B—2A隻需從遠距離上發射這種武器後,就可返航,或執行下一項任務,因為JDAM武器自身帶最後的炸機在美國,B—2似乎永遠是傳媒關注的焦點。曾幾何時,記者們對它大肆宣揚,冠之以“終極武器”的美名;近年來又對其口誅筆伐,稱之為“昂貴的高技術玩具”。然而,不論是好是歹,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B—2A雖好,但價格不菲。
1978年,當製造廠商贏得研製B—2的合同時,生產132架飛機的報價是366億美元。到了1984年,廠家總報價抬至425億美元,這迫使美國空軍不得不減少定購數量。1987年,美國空軍決定隻購買75架,但仍將要付出350億美元的款項。
1993年,當美國國會確定隻采購20架B—2A時,空軍預付的研製費和廠家的開工製造費已高達444億美元。如此一來,即使扣除研製費用,每架飛機的造價也合8.4億美元之巨。1995年,根據最後的合同規定,廠家以每年3架的生產速度製造出20架B—2A,每架飛機約合6億美元。即使如此,如果加上研製費用,購買一架B—2A的費用將超過20億美元。使B—2費用昂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維護保養上的困難。幾年前,B—2A剛剛裝備部隊時,養護任務基本上都是由各大公司的技術人員完成的,每飛行小時的維護時間,為132小時。每次飛行任務完成後,高速氣流都會對機體表層造成磨損。為了確保飛機的隱身性能不致下降,每次飛行後,技術人員都要用一種類似噴漆的方法對B—2A表層的雷達吸波材料進行整修,而新噴的吸波材料隻有在一定的溫度、濕度下才能幹燥固化。由於缺乏充足的配件和完善的維護設備,B—2A一直無法在海外基地部署,這對於以全球部署作戰的美國軍隊來說,這是一個無法忍受的缺憾。
盡管B—2A裝備部隊以來,美軍曾多次在海外使用武力,但B—2A一直沒有出現在戰場。高昂的造價、複雜的維護和保養使美國之外的任何國家都不會對之發生興趣。即使美國,B—2的生產線也已經關閉,為B—2提供配件的4000餘家供應商中的90%也已將生產線改作它用;就連裝備B—2的美國空軍第509轟炸機聯隊的指揮官托馬斯?戈士林準將也不得不承認:在未來20年內不會再有B—3或B—4。或許30年後,人們才會發現,B—2隻是轟炸機發展史上燦爛的一抹餘暉。
動力裝置
4台通用電氣公司的F118-GE-100無加力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845千牛,進氣道為S形,V形尾噴管在機翼後緣的上部,這均是為隱身而采取的特殊構形。
成對地裝在武器艙的外側與機翼結構之間,氯氟硫酸被噴混在尾氣中,以消除發動機的目視尾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