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語錄2011:
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張人民幣,由紅變綠,然後變黃,接著變藍,由藍變紫,由紫變青,最後離我而去。
——新浪微博網友
戀愛戀不起,戀得起結不起,結得起生不起,生得起養不起。
——2011年網絡流行語
一個封建王朝的崩潰,主要是三個因素同時出現:,一,貧富差距擴大,民眾對政府嚴重不滿。二,政府財政赤字嚴重。三,通貨膨脹,物價全麵上漲,尤其是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使本來就貧窮的底層民眾徹底破產,甚至難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財經作家吳曉波
解放初期,5元夠幾百人花;80年代,10元,夠幾十人花;90年代,100元,夠4人花;現在,100元,隻夠1人花。 一張人民幣夠幾個人花,看上麵印幾個人就知道了。
——網友關於通貨膨脹的段子
剔除通貨膨脹因素之後,中國的GDP實際增長率也就3%而已 根本沒有連續十年的10%的增長奇跡,名義GDP和實際GDP相差很多,所謂的繁榮隻是靠貨幣維持的虛假繁榮。
——財經評論員時寒冰
2011年12月6日這一天,經濟學家趙曉在他的微博上做了一個預測:隨著全球經濟下滑對國內經濟增速的下拉影響,不排除貨幣政策再一次大規模放水的可能。
一句話:央行很可能又要大規模發行貨幣了。
除了正兒八經的分析之外,還有一些聽起來很像段子的原因。比如2010年的中國國家科技獎頒發給了馬仁選先生,而他的貢獻正是“鈔票對印技術”,有了這個技術,人民幣的印刷從原來的“印完一麵、再印另一麵”直接提速到“兩麵一起印”,據說速度至少可以翻一番。
無論是調侃還是嚴肅的分析,我們身邊的變化都是實實在在的:貨幣越印越多,通脹越來越快,物價越來越高。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一個發生在經濟領域內的事情,但經濟學卻神奇地無法解釋這一切——外貿依賴、貨幣超發、公共服務壟斷、利益鏈條過長、財富分配失衡、社會保障空白……有多少位經濟學家,就有多少種說法。真正該怪在誰身上?其實每個人都是清楚的。
那麼,在即將過去的2011年,這種變化到了怎樣的程度呢?
我們按照時價,在各個領域列舉可能的消費方案。在多個城市采集生活成本指標,描述城市人居感受。我們盤點2011年的同時,也寄語2012:
希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在麵對他的生活時,可以不再為物價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