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導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陸軍武器局為了對付蘇聯坦克,於1944年2月3日製定了一項研製新武器的應急計劃,其中的一個項目稱作“小紅帽”。

1944年9月,“小紅帽”樣彈研製成功,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反坦克導彈。隨後經過幾個月的試驗與改進,“小紅帽”反坦克導彈開始成批生產,導彈代號為X-7。但是這種新式武器還沒來得及在戰場上使用,戰爭就結束了。

X-7導彈長950毫米,發射重量9000克,導彈直徑150毫米,翼展600毫米,全重15千克,射程1000~1500米。其鼻錐部為空心裝藥戰鬥部,內裝2500千克炸藥,配有觸發引信。

導彈穿甲厚度最大可達200毫米。其彈體短而粗,呈流線型,彈上裝有陀螺儀和雙推力發動機。起飛發動機的推力為68千克,工作時間25秒;續航發動機推力為5500千克,工作時間為8秒,起飛級裝有電火帽點火藥盒;續航級用的是帶包覆層的單根藥柱,靠起飛級的燃氣點火。

彈體兩側各有一翼,翼的後緣有襟翼,導彈在飛行中可產生每秒兩轉的轉速,以保持飛行的穩定性。翼梢裝有線管,線管外有整流罩,線管上統有漆包線以傳遞指令。導彈尾部還有一根長而彎曲的尾杆,端部裝有舵機。發射製導裝置由發射架和控製箱組成。

在導彈飛行時,射手用目視跟蹤導彈和敵坦克,通過操縱控製箱上的兩個操縱手柄發出控製指令,以控製導彈航向。射手在導彈飛行過程中用手柄不斷給出方向修正指令,直到導彈命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