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Kh-31係列反艦導彈(1 / 1)

俄Kh-31係列反艦導彈

蘇聯戰術思想

二次世界大戰顛覆了傳統海戰的麵貌,作為傳統陸權大國的蘇聯,理論上對傳統海權的迅速落伍應該深感欣慰。然而,情況並非如此,以航空母艦為主體的新一代海權由於航程更遠,使得深入打擊的航程同樣超過傳統艦炮岸轟的射程,達到數百公裏級。

這表示蘇聯的海岸線不但仍然受英美海權的封鎖,而且威協的目標更深達內陸。要如何才能對抗新崛起的航母戰鬥群呢?被淘汰的巨艦大炮顯然不是個選擇,而無論造艦能力與航空工業,戰後的蘇聯也無法與美國進行對稱地競爭。潛艇在未來是蘇聯抗擊肮母的重要平台,但在當時還未顯露出重要性,因為柴電潛艇拙劣的潛航能力,隻有被英美反潛機獵殺的份。在技術重重壓製之下,蘇聯尋找“非對稱”的反擊之道,長期大力發展導彈武器與西方相抗衡。

導彈發展曆史

Kh-31係列空射型反艦導彈是俄羅斯於20世紀90年代問世的最新火箭/衝壓發動機戰術導彈,1991年的迪拜航空展首次對外展出。目前確定有Kh-31A反艦型和Kh-31P反輻射型兩種型號,另外還有Kh-31U增程型和Kh-31H等改進型兩種反輻射導彈在研。由於該係列導彈的最高速度高達3馬赫以上,因此頗受西方國家關注。

Kh-31導彈由俄羅斯星辰設計局所研製,它對蘇聯的戰術空對地導彈發展來說是新的嚐試,尤其是導彈所使用的火箭/衝壓護動機係統是繼SA-6防空導彈第二種采用該動力係統的俄製導彈。Kh-31的彈體後段裝有4台環繞彈體的火箭/衝壓發動機,占導彈全長的2/3左右,每台發動機的後段裝有梯形穩定翼和方形控製翼,每台控製翼的頂端裝有一條特殊的皮脫導流管。導彈發射時先啟動火箭發動機,當速度到達18馬赫時再啟動衝壓發動機,並加速至3馬赫巡航速度。

Kh-31A和Kh-31P目前均有兩種長度不同的衍生型,全長分別為47和523米,彈徑360毫米、翼展115米,發射重量約600公斤,配備90公斤重的高爆破片彈頭。Kh-31A配備有主動雷達導引尋標頭,導彈發射後先采用慣性製導,Kh-31A和Kh-31P的製導係統均具備強大的抗幹擾能力,可以在複雜的電子戰環境下作戰。

Kh-31A的最小射程為5公裏,Mod1型和Mod2型的最大射程分別為50和70公裏;Kh-31P的最小射程約10公裏,Mod1和Mod2型的最大射程分別可達60和200公裏。是Su-27/30係列和MiG-29等戰鬥機的重要空對地武器,在國際性航空展中常與這兩種戰鬥機搭配展出。

蘇美之間的交易

美國對KH-31也充滿興趣,曾向俄羅斯以靶彈的名義定購了一批交由波音公司將這些導彈改成了美國海軍演習使用的MA-31超音速靶標。2002年8月,俄羅斯決定停止向波音公司交付34枚Kh-31超音速反艦導彈。先前俄羅斯方麵已向波音公司交付了15枚Kh-31導彈。波音公司總共想要購買100枚KH-31A超音速反艦導彈,但俄方擔心美國將開發出對抗KH-31A的有效措施,從而減弱該導彈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