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艦導彈
反艦導彈是從艦艇、岸上或飛機上發射,攻擊水麵艦船的導彈。對海作戰的主要武器。通常包括艦艦導彈、潛艦導彈、岸艦導彈和空艦導彈。常采用半穿甲爆破型戰鬥部;固體火箭發動機為動力裝置;采用自主式製導、自控飛行,當導彈進入目標區,導引頭自動搜索、捕捉和攻擊目標。反艦導彈多次用於現代戰爭,在現代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反艦導彈簡介
世界上最早的艦艇導彈是蘇聯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裝備軍隊的SS-N-1型導彈,它是大型艦艦導彈,可攜帶常規彈頭或核彈頭,核彈頭當量為1000噸級,主要用於攻擊航空母艦等大型水上目標。但大多數艦艦導彈是中小型的。1967年10月21日,埃及使用“蚊子”級導彈快艇發射蘇製SS-N-2“冥河”式艦艦導彈,擊沉了以色列“埃特拉”號驅逐艦。這是艦艦導彈擊沉敵艦的首次戰例。
1982年6月12日在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戰爭中,阿根廷發射岸基飛魚(MM-38)反艦導彈擊中英國格拉摩根號導彈驅逐艦,還用機載飛魚反艦導彈,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
發展現狀
在過去10年中,西方國家在反艦導彈的發展方麵,主要是對現有的亞音速導彈,如美國的捕鯨叉、法國的飛魚、德國的鸕鶿、以色列的迦伯列和英國的海鷹等,進行改進。改進重點放在軟件和新型導引頭的研製方麵,以提高導彈在硬殺傷和軟殺傷對抗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而在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研製方麵,卻沒有什麼進展。不過,如果法德的新一代反艦導彈(ANNG)研製計劃得以繼續實施,這一局麵可能會有所改觀。
與西方國家相反,俄羅斯在反艦導彈的研製方麵側重於大型的超音速導彈,如恒星設計局的Kh-31空艦導彈、彩虹設計局的3M80艦艦導彈以及Kh-15空艦導彈。許多這些導彈在10多年前就已服役。
近來,西方國家的反艦導彈研製方向有所變化。作戰目標轉向對付距海岸極近的艦船,在性能方麵注重發展和提高目標分辨能力、敵我識別能力、作戰破壞評估能力以及使用多枚導彈同時攻擊目標的飽和防禦和再次攻擊能力等。
西方的導彈製造商對超音速和亞音速兩種反艦導彈的優劣看法不一。瑞典的薩伯動力公司認為,超音速飛行有很多優點,它可以減小中段誤差,命中概率受目標運動的影響也較小(這兩項與導彈的飛行時間成正比),可提高遠距離目標捕獲概率,縮短目標的反應時間。而美國麥道公司卻不讚成這種看法。他們認為,超音速飛行雖有上述優點,但同時也有不少缺點:超音速導彈的重量和成本增加了;由於超音速飛行,彈體氣動熱和熱噴管使其有很明顯的紅外信號特征;轉彎半徑很大,再次攻擊能力差;抗電子幹擾性能較差等。例如,將飛行速度2馬赫的超音速導彈與飛行速度08馬赫的亞音速導彈相比,就抗電子幹擾性能而言,超音速導彈的幹擾和製導數據的可用處理時間比亞音速導彈要少60%。盡管這兩種導彈對付普通幹擾技術的性能差不多,但是,由於前者的飛行速度是後者的兩倍多,因此其信號和製導數據處理速度必須也要快兩倍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超音速導彈的抗幹擾性能就比不上亞音速導彈。
麥道公司稱,超音速導彈隻能通過增加燃料來加大射程,而這樣重量就會增加;如果靠減小戰鬥部的尺寸來增加燃料貯量,那麼就會使導彈的殺傷力下降;如果采用高-低飛行剖麵提高升阻比來減小燃料的消耗,卻又使導彈容易受到目標防禦係統的攻擊和被及早探測到。此外,從生產的角度來看,生產超音速導彈,需要高速飛行所需的新型材料,其規格要求嚴,公差小,從而降低了生產率,也增加了成本。不過,據信麥道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末研製過捕鯨叉導彈的一種超音速型,其射程是現有捕鯨叉導彈的兩倍。
美國海軍已投資生產了約3000枚亞音速的捕鯨叉導彈後,最近又將興趣轉向了該彈的改進型上,主要目的是將其用於近海作戰。從水麵艦船和潛艇上發射時,捕鯨叉導彈帶有固體助推器以提供初始速度。助推器中裝固體複合推進劑,約工作29秒,產生53千牛的平均推力。在助推器分離後,捕鯨叉導彈的渦噴發動機自動點火,導彈降低飛行高度。該彈通過中段製導係統和末段主動雷達製導以高亞音速飛向目標,其高爆戰鬥部重2216公斤。據美國巡航導彈和無人駕駛航空器計劃行政辦公室的反艦武器計劃負責人稱,美國海軍對捕鯨叉反艦導彈的需求已經得到滿足,但導彈的生產並沒有停止。目前有24個國家的海軍選擇了捕鯨叉導彈,該彈仍在以低速率進行生產。美國海軍現有的捕鯨叉導彈為1-C型。將1-C型改進成1-D型的需求已無限期推遲。目前已製造了10枚1-D型捕鯨叉並已完成圖11-D型捕鯨叉反艦導彈正在進行發射試驗了作戰評估。
1-D型捕鯨叉(美國海軍所給代號為2GM-84F)主要是在製導和控製上進行了改進,使其具有再次攻擊能力。1-D型捕鯨叉導彈增加了一個06米的燃料貯箱,射程增加了一倍,這樣可使載機(艦)具有更遠的防區外發射距離。1-D的再次攻擊軟件已用到了1-G型捕鯨叉上。盡管目前美國海軍還沒有1-G改進計劃,但對提高捕鯨叉導彈近海攻擊能力進行評估的多項研究正在進行之中。
在近海作戰時,需要提高反艦導彈的目標選擇和分辨能力以及抗幹擾能力。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的巡航導彈計劃辦公室招標研製更適於近海作戰的導引頭以替換捕鯨叉導彈現在使用的J波段主動雷達導引頭。共有8家廠商參加了投標,提出了多種導引頭方案,其中包括紅外成像、毫米波、改進型雷達和激光探測測距儀等。這些導引頭能大大提高導彈的目標分辨率。
據稱,目前正在考慮將全球定位係統(GPS)用在捕鯨叉導彈上。使用GPS有兩個優點:一是由於GPS數據非常準確,可以減小導航誤差;二是可“高度同時地”齊射多枚導彈對付一個目標。
麥道公司在研究一種新導引頭的同時還正在為捕鯨叉導彈研究一種新的信號處理器。這種信號處理器可以提高導彈的目標分辨率和抗電子幹擾能力。另外,美國的巡航導彈和無人駕駛航空器計劃行政辦公室還在研究為捕鯨叉導彈加裝數傳線路的可能性以及發展垂直發射捕鯨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