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世界上的任何事,從根本上講都是由一些細節構成的。而決定辦事成敗的也是這些細若沙礫的細節。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這句話精辟地指出,要想辦事成功,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著手。

在辦事過程中,往往涉及很多細節。有時候,正是對一個簡單細節的關注,改變了辦事的結果。所謂“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們可能都熟悉“蝴蝶效應”這一理論。它是指在一個動力係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係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 “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個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在以後的演講和論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詩意的蝴蝶。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個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通常用於天氣,但用在辦事中,一樣有其不可忽視的效用。這個效應說明,事情發展的結果,對一些細節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一些極小的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思想上都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然而,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的。試想,如果一個人連小事都做不好,還能做什麼?一屋尚掃不幹淨,又怎麼能掃天下?“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世界上的哪一件大事不是由小事累積起來的呢?

俗話說: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有時候。一些非常小的細節,比如待人接物,舉手投足,言談舉止等,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人若平時不注意細節,就會因小失大,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細節,微小而細致,但它的影響卻是人所共知的。生活中,想辦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而正是那些把細節做好的人成就了大事。

有個公司招聘高級管理人才,幾個通過筆試的應聘者前來複試。應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們非常簡單的提問,可他們最後都沒有被錄用。輪到後來一個人,他走進門時,發現幹淨的地毯上扔著一個紙團。一向注意細節的他將其撿了起來準備扔進廢紙簍裏。這時考官對他說: “不要扔掉,請你打開那張紙。”這位應聘者展開紙團,隻見上麵寫道: “熱忱歡迎您到我們公司任職。”實際上,這才是考官們的真正考題。

其實,在很多時候,別人對你的印象更多地體現在細節上。當你注意自己的細節,注意別人的細節,你就會發現一些機會,或者得到一個機會,因為,細節本身就蘊藏著機會。

當很多人關注著大事、大成功的時候,細節總是被一些人所忽視。然而正是這些小小的細節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狀態,也最能表現一個人的修養,而這種修養,往往最容易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也正因為如此,透過小事看人,日漸成為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加加林,他為什麼能在20位宇航員中脫穎而出?原來,在確定最終人選的前一個星期,前蘇聯航天飛船的主設計師科羅廖夫發現,在進入飛船前,隻有加加林一個人脫下鞋子,隻穿襪子進入座艙。就是這個細小的舉動贏得了設計師的好印象,他覺得這個27歲的年輕人很有修養,懂得珍愛他人的勞動,於是決定讓加加林執行人類首次太空飛行的神聖使命。加加林就是通過這麼一個不經意的細節,表現出了他的修養和素質,使他成為第一個遨遊太空的人。

成功法則:

留心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它們都可能蘊藏著機會,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們絕不放過每一個細節。他們對什麼事情都極其敏感,能夠從許多平凡的生活事件中發現機遇,抓住機遇,所以他們更容易成功。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積累是一種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積少成多,穩步改進,就能最終形成巨大的改變。這便是積累的巨大威力。

一個從來不跑步的人,哪怕僅僅從400米的距離開始練習,最終也能夠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馬拉鬆選手。不過,在成為馬拉鬆選手之前,一定要養成堅持跑步的習慣,哪怕隻是很短距離的跑步。你可以從400米開始,然後逐步增加到600米。不久,600米便會變成1000米……最後,你便有可能出現在馬拉鬆的賽場上。當然,馬拉鬆對我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我隻是說,對於一個從不跑步的人來說,到達能夠參加馬拉鬆比賽這樣的目標是可以辦到的,隻是需要養成堅持跑步的強大習慣,同時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當你從小處人手,並借助積累的力量,那麼改掉習慣也將變得十分容易。

朋友的兒子很喜歡彈鋼琴,朋友也十分樂於聽他的演奏,如今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個極有發展潛力的鋼琴演奏家。不過,開始時並不是這樣。起初,他並不情願彈鋼琴,每次練琴都是由朋友把他按到鋼琴旁邊,朋友和妻子不得不請求兒子最好能堅持一段時間。第一次上鋼琴課時,他僅僅學會了兩個鍵,這真令朋友和妻子黯然神傷。要知道,他們可是花了大價錢添置了新鋼琴,又專為他聘請了鋼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