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部分(1 / 2)

第一百一十七部分

【注釋】

(1)豈特物不能勝之歟?抑亦無所待於物故也:難道僅僅是一般事物比不上它嗎?還是它無所依賴於外部條件呢?

(2)徇物:隨從大流。

(3)售:賣出去,引伸為實現,為社會所承認。

(4)拂人之好:拒絕人們的喜愛之意。

(5)要:珍視。

(6)顛:同巔。

(7)樂之實:音樂用以感人的實質內容。

(8)鼓之以盡神:演奏到傳神的地步。

(9)豈係於器哉:與樂器有什麼相關呢?

(10)數:規律,必然性。

(11)易吾於須臾:一刹那時間影響改變我。

(12)九:此處謂數量很多,意即“多次”、“反複”。

(13)夾鍾:古代十二樂律中六陰律之一。

(14)碣石:古山名,在河北昌黎西北。

(15)北戶:上古國名。

(16)流沙沉羽:謂西方僻荒之地。

(17)令支之穀:謂極北之地。

(18)景風:夏至後暖和的風。

(19)慶雲:五色的雲,也稱景雲、卿雲。古人以慶雲為瑞祥之氣。

(20)蒞:臨,降臨。

(21)叩:敲擊。此處為“演奏”之意。

(22)適:造訪前往。

(23)撫:江西撫州。金溪,撫州治下一縣。

(24)舞雩:古代求雨祭天,設壇命女巫為舞,謂之舞雩。

全真庵記

九牧(1)獻金,夏禹鑄以為鼎,九州山川草木百怪之象,莫不在焉。其曆乎萬世,有時而隱,有時而顯,其隱也莫知所去,其見也莫知所來,世以為神鼎,而鼎不知其神,此其所以為神也。人視其鼎,欷歔谘嗟(2),有愛其鼎之為器而不精察其鼎之文象(3)者,有愛其鼎之文象而不究其鼎之全質者,皆非善觀鼎者也。且文象百變,其為鼎象則一也;文象雖假,其為金則真也。一變而百,百歸乎一,假不異真,真不異假。知乎此者,其亦庶乎(4)善觀鼎者耶?惟善觀鼎者,然後可以議乎全真矣。夫六合(5)內外,萬物洪纖(6),有形無形,有識無識,生死去來,喜怒哀樂,皆一真之所融也,亦猶神鼎之上,一山一川,一草一木,一鳥一獸,莫非一金之所為也。視一象則可知一鼎之全質矣,視一法則可知一真之全體矣。故鼎金常一而無象可擇,真理常全而無法可除,極六合內外,盡萬物洪纖,孰非全哉?孰非真哉?江西老人結草庵乎福山,太守黃公題曰“全真”,命某以文,故敘而銘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