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部分
【注釋】
(1)宣王:周宣王(前828—前782)名靜。不藉:不行千畝藉田之禮。藉,藉田。周禮規定,天子在京城附近劃出田地一千畝,由奴隸耕種,收獲的糧食供天子祭祀用,稱藉田。
(2)虢文公:虢國的國君,周朝的卿士。
(3)“將何”句:意思是將用什麼辦法求得上天降福和役使奴隸呢?
(4)千畝:地名,在今山西省介休縣南。王師:周朝的軍隊。薑氏之戎:指西方的薑氏部落。戎,古代稱西部的少數民族為戎。
(5)非曰:柳宗元對所引《國語》各段批駁的開頭語。非,非難,以之為非。
(6)“其道”三句:實行藉田的意思,是表明“我天子還親自耕地”或者說“我用藉田的收獲祭祀天地和祖宗”,那麼,保留藉田之禮誠然不錯。
(7)“取之”三句:征收賦稅公允而又不重,積糧收藏得充足而又牢靠,這樣,所謂三推之道存在與不存在,都可以治理好國家。
(8)“彼之”三句:上麵所述的幾項措施,不去考慮實施,卻說“我隻憑藉田之禮去勉勵農事”,那當然不可能起到勉勵的作用。
(9)“夫福”四句:向上天求福,不如實行我所說的作法,施以大恩大德;役使奴隸,不如實行我所說的作法,使他們和合安樂,即或死了也心甘情願。大德:非同一般的恩德。和樂:和合安樂。
(10)“敗於”四句:周宣王被薑戎打敗,倒把“不藉千畝”事拉來和它配對,多麼怪誕,多麼不沾邊!還說“交戰在千畝”這樣的話,我愈發替他感到羞愧。料民
[國語]宣王料民於太原,仲山父諫曰(1):“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2)。王治農於藉,蒐於農隙,耨獲亦於藉,彌於既蒸,狩於畢時,是皆習民數也,又何料焉?不謂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惡事也(3)。臨政示少,諸侯避之。治民惡事,無以賦令。且無故而料民,天之所惡也,害於政而妨於後嗣(4)。”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廢滅。
非曰:吾嚐言,聖人之道,不窮異以為神,不引天以為高,故孔子不語怪與神。君子之諫其君也,以道不以誣,務明其君,非務愚其君也(5)。誣以愚其君,則不臣(6)。仲山氏果以職有所協,不待料而具,而料之者,政之尨也,姑雲爾而已矣,又何以示少惡事為哉?況為大妄以諉乎後嗣,惑於神怪愚誣之說,而以是征幽之廢滅,則是幽之悖亂不足以取滅,而料民者以禍之也。仲山氏其至於是乎(7)?蓋左氏之嗜誣斯人也已(8)!何取乎爾也?
【注釋】
(1)料民:清查人口。民,這裏主要指奴隸。仲山父:又稱仲山甫,周宣王的卿士。《詩·大雅·烝民》:“保茲天子,生仲山甫。”
(2)“民不”二句:意思是奴隸是不能清查的,古時候不查人數卻知道奴隸的多少。
(3)“不謂”二句:意思是不認為奴隸數目減少就大搞清查,這種做法就是向人表明奴隸逃亡而數目減少和厭惡農事勞動。
(4)“且無故”三句:況且無緣無故就清查奴隸數目,這是上天討厭的事情,危害當朝又遺害子孫。
(5)“君子”四句:忠實正直的臣子規勸他的君主,運用中正的道理而不是虛假的言詞,務必使他的君主智明,而不是務必使他的君子愚昧。
(6)“誣以”二句:用虛假的言詞愚弄他的君主,就不配為人臣。
(7)“況為”數句:荒謬絕倫地認為會殃及後代!左丘明被鬼神之類的不實之詞迷惑,卻用它來驗證周幽王的覆滅,似乎周幽王的昏亂還不能導致滅亡,是清查人口的周宣王危害了他,仲山父難道能荒謬到這種地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