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謙以優者為師(1 / 3)

呂祖謙以優者為師

呂祖謙是南宋時期中原人,出身於官僚家庭。祖父呂好問曾做過尚書右丞,使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利用家中藏書頗多的優越條件,熟讀曆代經典著作。

但他很不滿足。覺得世界上最深奧的事莫過於學問了。他決心以優者為師,不管走到哪裏,聽說誰的文章好,一定要見上一麵。攀談攀談,把人家的優點學過來,補自己的短處。如當時出名的理學家朱熹,他是二程理學的四傳弟子。是他的好朋友,他十分注重向朱熹學習請教。由於呂祖謙博采眾長,以優者為師。學業成績突出,考中了進士,以後又考上了博學宏詞科,升任博士兼國史院編修。當時對在任官吏,每年都進行考核,一些心中沒底的人,考前四處尋風摸底。唯有呂祖謙,不動聲色,胸有成竹。結果每次考試,他都名列前茅。

呂祖謙雖身居要職,文章優秀,但他仍堅持以優者為師,經常與人切磋砥礪,如發現陸九淵這個後起之秀,便千方百計找他的文章來拜讀。果然名不虛傳,有獨到之處,於是和他做了忘年交,經常在一起交談。隻恨相見甚晚。他認為陸九淵大有可為。果然在科舉考試中,他的文章最好,主考官互相傳閱,都讚不絕口。呂祖謙看完後,指出此文乃陸九淵所做,眾人以為他太武斷了。呂祖謙指出:應拆封檢驗。一驗證,果然是陸九淵的文章,大家讚歎呂祖謙好眼力。呂說:“他的文章我仔細琢磨過,了解他的風格、特色。怎麼看不準呢?”

遼海出版社出版

(沈陽市和平區十一緯路25號)

北京海德印務有限公司

2007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開本:850×11681/32印張:100字數:1200千字

責任編輯:徐桂秋

定價:45000元(全20冊)

《中華道德修養故事金典》編 委 會

主編:蕭楓魏茂峰

執行主編:於永玉邢春如

副主編:張林張丁元

編委:於永玉王福選王秀華

李金風李桂香李穆南

張林張丁元郭宏

鍾玲邢春如薑紅娟

賴偉中蕭楓魏茂峰

編寫說明

中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中國勞動人民和各階層的進步代表人物的道德修養故事一代傳一代,百世流芳。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發憤忘食”的持生規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風亮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立身情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說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寶。

所謂中華道德修養,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為主幹的倫理型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她不僅是一個流動的不斷批判繼承、不斷改造創新的動態的傳統倫理道德體係,也是發展中的東方傳統倫理道德的中心與主軸。中華道德修養標誌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她以其強大的生命力不斷得以更新發展,並始終保持著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精神力量,在當今新的曆史條件下,仍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現實意義。所以,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中華道德修養教育,不僅對中華道德修養在傳統與現實和未來之間的傳承、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及深遠的曆史意義,而且,對世界東方傳統倫理道德的繼承與弘揚也有著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為了繼承、弘揚中華道德修養,創造人類當代精神文明,推進世界倫理道德的發展與建設,樹立新的榮辱觀,我們編選了本叢書。

本叢書篩選內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則要求:第一,堅持批判繼承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不全盤肯定,也不全盤否定。第二,堅持係統整體的原則。注意各曆史時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進步人物;注意各層麵人物;注意人物各側麵。做到:豎看曆史五千年,縱向成條線;橫看美德重實踐,橫向不漏麵。第三,堅持古為今用,為我所用原則。在發掘美德資源時,特別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論,注重尋找挖掘各階層、各民族的傳統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進步性、發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個體。本叢書共分二十冊,分別是:天下為公;愛國奉獻(上、下冊);崇尚科學(上、下冊);求實創新(上、下冊);艱苦樸素(上、下冊);尊師敬賢(上、下冊);尊老愛幼(上、下冊);克己為人;謙虛禮讓;誠實守信;團結友愛;勤勉好學;強體健身(上、下冊)。

本書編纂出版,得到許多領導同誌和前輩的關懷支持。同時,我們在再編寫過程中還程度不同地參閱吸收了有關方麵提供的研究資料、曆史資料。在此,謹向所有關心和支持本書出版的領導、同誌一並表示謝意。

本書在篩選編寫、論證等方麵,由於時間短、經驗不足,可能有諸多不足,衷心希望各界及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編委會

2007年5月

前言

中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中國勞動人民和各階層的進步代表人物的立誌勤學、愛國愛民、懲惡揚善、褒勤貶懶、精忠報國、孝親尊師、誠實守信、謙虛禮貌、律己寬人等方麵的倫理道德故事一代傳一代,百世流傳。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發憤忘食”的持生規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風亮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立身情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說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寶。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為主幹的倫理型文化。所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她不僅是一個流動的不斷批判繼承、不斷改造創新的動態的傳統倫理道德體係,標誌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同時,也是發展中的東方傳統倫理道德的中心與主軸。所以,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際是進行“中華根”“中華魂”的教育,她不僅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傳統與現實和未來之間的傳承、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及深遠的曆史意義,而且,對世界東方傳統倫理道德的繼承與弘揚也有著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為了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創造人類當代精神文明,推進世界倫理道德的發展與建設,樹立新的榮辱觀,我們編選了本叢書,本書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論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並參考有關書籍做了分類。

各分冊編排結構有綜述,著重闡述本德目內涵、特征及其形成發展的曆史。然後,是所選取的內容集合。每個故事每條言論根據揭示德目的需要進行了再編寫,力求以內容明倫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樣,融思想性、知識性、教育性於一體。

本叢書篩選內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則要求:(1)堅持批判繼承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不全盤肯定,也不全盤否定。堅持抽象繼承、演繹發展、立足當代、為我所用。(2)堅持係統整體的原則。注意各曆史時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進步人物;注意各層麵人物;注意人物各側麵。做到:豎看曆史五千年,縱向成條線;橫看美德重實踐,橫向不漏麵。(3)堅持古為今用,為我所用原則。在發掘美德資源時,特別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論,注重尋找挖掘各階層、各民族的傳統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進步性、發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個體。

本書編纂出版,得到許多領導同誌和前輩的關懷支持。同時,我們在再編寫過程中還程度不同地參閱吸收了有關方麵提供的研究資料、曆史資料。在此,謹向所有關心和支持本書出版的領導、同誌一並表示謝意。

本書在篩選編寫、綜述論證等方麵,由於時間短、經驗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錯誤,衷心希望各界及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7年6月

目錄

堯舜“禪讓”()

紀昌學射於飛衛()

商王武丁招賢()

文王訪賢遇薑尚()

孔子拜三賢為師()

顏回乞米為師炊()

子貢以青天和泰山頌師()

顓孫師衣襟記師訓()

周公教子敬賢()

虞丘子讓位()

魏惠王認錯求賢()

魏文侯拜段幹木為師()

薛譚學歌()

荀淑拜少年為師()

秦昭王慧眼識範睢()

燕昭王求賢築黃金台()

五張羊皮換來的相國()

齊威王論寶()

秦始皇敬重恩師()

張良虔誠拜師()

蕭何月下追韓信()

劉邦任賢得陳平()

禮震才請求替師受刑()

漢昭帝知人善任()

漢明帝登門拜師求教()

郭太敬業育人()

魏照學師()

華陀拜師求教()

鄭玄千裏拜師()

孫權燒門求賢臣()

劉備三顧茅廬()

石勒尊師好學()

顧愷之敬業稱“三絕”()

範縝以師為父()

魏孝文帝重用趙海()

苻堅招聘宣文君()

陸爽以書為師()

孫思邈問遍百家()

唐太宗重用諍臣魏征()

張循憲推薦人才()

重文有益()

李世民教子尊師()

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

畫聖吳道子拜師()

顏真卿拜張旭為師()

王方慶甘拜部下為師()

周昉以眾人為師()

李相不恥下問()

鍾隱裝奴拜師()

宋太祖尚學尊師()

狀元汪應辰拜師()

陸佃千裏求師()

嶽飛從師周侗()

呂祖謙以優者為師()

堯舜“禪讓”

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國曆史中就有重視賢才的帝王,堯,就是被人們所稱頌的顯例。

堯在位的時候,我國還存在著部落首領的禪讓製度。首領位置由誰執掌,要經過民主推舉。堯在位多年,年事已高,需要選擇一位賢德的人來接替自己。為此,他費盡了苦心,在訪賢禪讓的問題上,和部屬進行了反複的討論和訪求。

開始,他先征求諸小首領的意見:誰能代替我的位置?”大家聽後,都麵麵相覷,沒有一個人肯站出來。他們對堯說:“我們都不是管理天下大事的人才,請您另選賢者吧!”

堯對群臣說:“諸位既然不能替我治理天下,則應為我推薦治理天下的賢士。你們經常外出,奔走四方,應當知道何處有能人啊。”

當時,四方的首領稱為“四嶽”對堯說:“民間有一個人,名叫舜,聽說是一位賢才,何不請來接替您以治理天下呢,”堯說:“我也聽說民間有一位賢者叫舜,給我詳細介紹一下。”四嶽說:“舜住在曆山腳下,德才兼備。他父親是一個瞎子;生母早死;繼母是一個蠻不講理的潑婦;異母弟像是一個凶殘之徒。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舜能夠孝敬父母,照顧弟弟,最終使一家人和睦相處。”

堯聽了四嶽的話,感到舜或許是個賢才,但心中仍然沒有底,便對大家說:“禪讓並非兒戲,我要設法試一試他的才能。”於是,便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嫫嫁給舜為妻,想通過兩個女兒來考察舜的治家德行;並讓自己的九個兒子與舜相處,以考察舜在社會上待人接物的品行。

通過這些考察,堯很為滿意。他觀察到:女兒嫁給舜之後,處處遵守婦道,不敢以自己的地位慢待公婆;兒子們也從舜那裏受到了很大教益。從而證實舜的確是賢能之人。

舜巧妙地躲過了幾次謀害的風險,但對父親和異母弟並不記仇,仍是很孝順的,對弟弟又十分友愛。他對家庭的明智態度,贏得了周圍人們的崇敬。

舜的才能聞名遐爾。他耕種在曆山腳下,擅長種地;同時,還是一位製做陶器和日用家具的能工巧匠。他辛勤的勞動,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舜不僅吃苦耐勞,手藝高強,而且還是一位十分注重道德的賢士。各行各業的人都喜歡和他接近,聽取他的教導,並請他調解日常發生的各種糾紛。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曆山地區的農民,雷澤地區的漁夫,製陶的匠人等,都能與他和睦相處,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尚。舜在這裏住的第一年,便有許多人前來投奔,不久組成了一個村落,兩年之後便成了一個集鎮,三年之後竟發展成有四個縣的巨邑了。

通過一些年的考驗,堯覺得舜果然是一位難得的賢才,就賜給他許多好的細葛布衣,為他修建庫房,給了他大批牛羊,並命他管理一些事務。

舜任賢用能,賞罰分明,重用賢者高陽氏之子八愷,命其主管天下耕地,結果農事管理得很好,生產得到了發展。他又重用高辛氏之子八元,命其主管教育,使四方之民教化大進,做父母的都很仁慈,兄弟之間相互友愛尊敬,子女對父母都很孝順,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舜在任用賢才的同時,對那些凶頑作惡之徒進行了懲治,以安定人心。對仗勢行凶,惡語傷人,好逸惡勞之人,統統流放到遠處。由此社會得以安定,人們都讚揚舜的功德。

經過多次考驗,堯決定把首領位置讓給舜。堯死後,舜正式繼承部落首領位置。

堯舜“禪讓”,成為我國上古任賢的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紀昌學射於飛衛

據《列子·湯問》記載,紀昌是古代傳說中的善射者。他曾拜飛衛為師。

紀昌開始向飛衛學射箭的時候,很不得要領,急於求成。飛衛對他說:“你要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紀昌回家以後,按照老師的要求堅持練習。一天,他看見妻子織布時,織布機的兩隻腳踏板一上一下地活動,看著它不覺直眨眼。他覺得這是練習眼力的好機會,於是,便每天堅持仰臥在織布機下,睜大眼睛死死盯著那兩塊上下活動的踏板。如此堅持練習,達兩年之久,直到妻子用錐子尖在他的眼眶邊晃動,他的眼睛也不眨一眨時為止。

練到了這一步,紀昌便去告訴他的老師。飛衛卻說:“還不行。你必須學會看才能學會射。當你學會視小如大,視微如著的時候,再來告訴我。”

紀昌遵照老師的教導,又回到家裏,抓了一隻虱子,用一根牛尾巴上的毛係住它,掛在窗戶上。每天,紀昌目不轉睛地對著它看。堅持十幾天之後,他覺得虱子漸漸大起來;三年之後,小小的虱子在紀昌看來,竟然感到有車輪那樣大了。再看其它的物件,仿佛是小山一樣。紀昌一高興,隨手拿起一副強弓,搭上一支利箭,瞄準懸在窗戶上的虱子一箭射去,箭頭正好射中了虱子的正中,而那根牛毛卻沒有斷。

紀昌再去見飛衛,講了自己練習眼力的進展情況。老師一聽,高興得哈哈大笑說:“你已經學會射箭了!”

紀昌學到飛衛的本領,自以為除了飛衛之外,已經天下無敵了。因此,便起了嫉妒老師的念頭。一次,他同老師郊外相遇,便搭弓引箭向飛衛射去。隻見飛衛也拉開弓,射出一箭,這隻箭正好和紀昌射出的箭在中途相遇,兩支箭都撞落在地上。一連數箭都是如此。最後,老師的箭已用光了,紀昌還剩有一支箭。紀昌暗喜,將這支箭向對方射去,隻見老師不慌不忙,用隨身所佩帶的戟向飛來的箭擋去,戟尖與箭頭相遇撞,不偏不倚。

紀昌這時才知道老師畢竟比自己高超一招,於是幡然悔悟,拜倒在地。兩個人都把弓扔在一旁,抱頭痛哭,然後按照紀昌的要求,劃破臂膀,滴血為盟,結成父子。商王武丁招賢

我國曆史上,關於任人唯親和任人唯賢的分歧,是從很古就出現的。夏王朝之後,實行了父傳子的家天下世襲製度。與這一製度相適應的,在用人方麵,便出現了任人唯親的現象,以期保護其一姓政權的穩固。古史上的英明之主,一向不乏任人唯賢的治者,商王武丁就是其中之一。

商王武丁,是商朝第23代帝王。在武丁之前,商王朝的局勢時敗時興,朝政很不穩固。武丁繼位之初,接管的正是一個敗壞的朝政攤子。他想使商王朝再次複興起來,重行商湯之政。可是,又苦於手下沒有賢臣,任職的官吏們,個個都是些平庸無才之輩,不足以參謀治國的大事。為此,他決定拿出三年的時間來作社會調查,以觀國風民情,物色治國的賢能之人。

三年中,武丁仔細觀察了貴族們,又對下層勞動人民進行了考察,並作了認真的分析。這時我國的奴隸製正在逐漸形成。在許多築城的奴隸中,商王發現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賢人。他決定把這位大賢人請出來,幫助自己治理朝政。這位有才能的奴隸,就是商王朝著名的賢相傅說(yuè)。

怎樣把一個奴隸提升到宰相的地位上來呢?商王武丁是利用夜夢上帝賜賢臣的假說而得到傅說的。這一天,早朝之後他對群臣說:夜裏夢見上帝賜給他一位賢臣。他先是遍觀朝中大臣的麵貌,結果一個也不像他夢中的賢臣。於是,他描繪一番夢中賢人的相貌和身材,派使者四處尋找。幾天過去了,各路使者相繼回來報告,說沒有找到夢中的賢人。最後,隻有到傅險去的這路使者訪到了,武丁來驗證。武丁一見傅說便高興地說就是他。之後,武丁和傅說進行了一次長談,發現他果然是一位聖人,就舉傅說為相,負責治理朝政大事。

原來,傅說是隱藏在築城奴隸中的賢士,他參與築城之處,被人們稱為聖人窟。因為他住在傅險,所以便借地名為姓。傅說主持商王朝的朝政後,行修政治,實行教化,以穩定民心,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國家就又興盛起來,恢複了成湯時的大治。

武丁是有愛才之癖的,他訪到了一個傅說,嚐到了任用賢人的甜頭,但還不滿足;他又遍訪賢者,得到了另一位賢士名叫祖己,也給以重用,讓他和傅說共同治理朝政。

後來的史學家評論這段曆史時,都稱讚武丁為中興之君,對武丁注重選拔賢人執政,給予了高度評價。武丁重用賢才而不看門第,心胸豁達,為政開明,這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文王訪賢遇薑尚

商朝西方有個叫周的諸侯國。商朝末年,周的國君是周文王。他很敬重有本事的人,多方延請他們來幫助治理國家,許多人都來投奔他。

殷紂王看到周的勢力越來越強,十分害怕,找個理由把周文王召到首都,囚禁起來。周文王的臣子為了搭救文王,搜羅了美女、好馬和珍寶獻給紂王,並且買通商朝的大臣,請他在紂王麵前求情。紂王很貪財,又喜歡美女,他得了禮物,便把文王釋放了。

周文王獲得自由以後,決心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以便尋找機會,推翻商朝,報仇雪恥。他看到自己手下雖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將,可是還缺少一個文武全才能夠統籌全局的人,幫他籌劃滅商大計。因此,他經常留心尋訪這樣的大賢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獵,在渭水之濱的一條小河邊遇見了一位釣魚的老人。老人須發斑白,看上去有七十多歲了。奇怪的是他一邊釣魚,一邊嘴裏不斷叨念:“快上鉤呀快上鉤!願意上鉤的快來上鉤!”再一看,老人釣魚的魚鉤離水麵有三尺高,並且是直的,不是彎的,上麵也沒有釣餌,文王看了很納悶,就過去和老人攀談起來。

這老人姓薑名尚,又名子牙,是遠古時代炎帝的後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宰過牛,在黃河邊上的孟津賣過酒。但由於不會做買賣,盡虧本。

薑尚雖然很有才華,但是在商朝卻一直不得重用,真是歲月不饒人,一晃就成了七十多歲的老人,但他還想找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他聽說周文王廣求賢才,所以到渭水邊上來釣魚,其實是在等賢明的君主來尋訪他。

周文王在和薑尚的談論中,發現薑尚是一個眼光遠大、學問淵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政治、軍事各方麵都很有研究,特別是對於當時的政治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他認為商朝的天下不會很長久了,應當由賢明的領袖來推翻它,建立一個新的朝廷,讓老百姓能過上舒服的日子。

薑尚的話句句都說到文王心裏。他本來就是為了要推翻商朝,到處去尋訪大賢人,這眼前的薑尚,不就是自己要尋訪的大賢人嗎,

文王懇切地對薑尚說:“我們盼望您很久了,請您到我們那裏去,幫助我們治理國家吧!”

說完,就叫手下人趕過車子來,邀請薑尚和自己一同上車,回到都城裏去。

薑尚到了文王那裏,先被立為國師,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後來又升為國相,總管全國的政治和軍事。周文王的父親在世的時候,就向往著薑尚這樣的大賢人了,所以人們尊稱薑尚為“太公望”。後來人們幹脆把“望”字去掉,就叫“薑太公”。

薑太公做了周文王的國相,他果然是個棟梁之材,幫助周文王整頓政治和軍事,對內發展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征服各部族,開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最後,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全國的統治。

孔子拜三賢為師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是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常問他:你的老師又是誰呢?

孔子說:“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學而知之的人。”孔子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僅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因家境清貧,他15歲時才有誌於學問。

他為了弄懂“禮”,從山東走到河南,一拜李耳(老聃)為師。老聃為其講學,臨別時,老聃說:“富貴的人送人以錢財;有學問的人送人以言……我送給你幾句話吧:‘聰明深察的人,易遭殺身之禍,因為他好評論人;博學善辯的人,易危害自身,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的短處;為人子、人臣不要有這些事而存身以盡孝盡忠。不要隻顧自己,堅持個人意見。”這席話,使孔子受益不淺。

以後,他又二拜魯國樂官師襄子為師。開始學琴時,一連十幾天總是反複彈撥同一支琴曲。師襄子見他彈得已經十分嫻熟了,就對他說:“你可以換一支曲子進一步練習了。”孔子卻回答說:“我隻學會了樂曲的表麵形式,對節奏內容還不了解。”於是又繼續練習了。又過些天,師襄子傾聽琴音,感到孔子已經領會了樂曲的意境。可以學習更複雜一些的樂曲了。孔子微微搖搖頭說:“我雖然體會了樂曲的意境,但作曲的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沒體會出來。”又彈了一些時間,孔子輕輕地放下琴,站起來望著窗外若有所思。師襄子問他有什麼體會,孔子說:“我傾聽著琴音,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個子高高的,目光遠大,慈愛安祥的長者。這不是周文王又是誰呢?”師襄子稱讚道:“你說的完全對啊!”就這樣孔子學會了樂,並且十分精通。

這之後,他又三拜萇弘為師。萇弘是個大音樂家,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孔子拜他為師,請教律呂之學。孔子非常虛心聽取萇弘指導,不懂就問,他說:“勤學,不恥下問,才能學到本領。”他不僅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取得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實效。

由於孔子多方麵拜能者為師,掌握了多種學問和本領,成為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學問家。顏回乞米為師炊

顏回,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淵,一作顏淵。他天資聰穎,貧而好學,是孔子的最好學生,他以跟孔子學習為最大的快樂。

顏回隨孔子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住了,一連七天沒吃上一口飯,兩人餓得都受不了了。

孔子隻好白天躺著睡覺,借以忘卻饑餓。顏回見老師餓得漸漸消瘦下去,皮包骨頭,心裏十分憂傷。他想,我這樣的年輕人或許還能熬上一些時光,而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起饑餓的折磨呢?萬一路上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辦呢?他決定想辦法去弄點吃的來。他沒想出什麼好辦法,隻好去向人乞討。他看見一位老婆婆,希望能幫助他們。這一次真巧,好心腸的老婆婆居然給了他一些白米。

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心想,這回老師可以吃上一頓飽飯了。他連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不一會把飯做熟了。

這時,老師也正好睡醒,突然聞到了一陣撲鼻的飯香。他十分奇怪,哪來的飯香呢?他連忙起身出來探望。沒想到,剛一跨出房門,看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一把米飯往嘴裏送。老師既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終於有飯吃了,生氣的是學生怎能這般無禮,老師還沒動口吃,他卻搶先一個人吃了起來,這成何體統?

過了一會,學生端了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白飯送到孔子麵前,說道:“今天幸好遇到一位熱心腸的老婆婆,送給我們一些白米,現在飯已做好了,請老師先吃吧!”孔子很不高興,一下子站了起來,說道:“剛才我睡覺時做了一個夢,夢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潔白的米飯去祭奠他老人家。”

顏回一聽,忙奪下那碗飯,連連說道:“不可,不可!這米飯不幹淨,不能用來祭奠!”

孔子故作不解地問:“你為什麼說這飯不幹淨呢?”

顏回答道:“方才煮飯時,不小心將一塊炭灰掉在飯上麵,我感到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不倒掉吧,又不能把弄髒了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自己把沾了炭灰的米飯抓來吃了。所以,這掉過炭灰的飯是不能用來祭奠的。”

孔子聽後,恍然大悟。他激動地拉著顏回的手說:“顏回呀!你真是一位賢德的人啊!方才我真糊塗啊!”子貢以青天和泰山頌師

子貢,姓端木,名賜,是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學生。他很尊重孔子。

子貢出生於富商家庭,據說他常常高車駟馬遊曆各國,和國君接觸,宣傳他的老師,使孔子名揚各國。

一次,子貢到齊國去作客,齊景公接見了他。在談話中,齊景公問子貢:“先生,您的老師是誰?”

子貢回答說:“我的老師是魯國的仲尼。”

景公又問:“孔仲尼是個賢明的人嗎?”

子貢回答說:“他是當代的聖人啊!豈止是個賢明的人呢!”

景公笑嘻嘻地說:“他是怎麼個‘聖’法呢?”

子貢說:“這個我也不知道。”

景公臉上變了顏色,說:“剛才你說他是‘聖’人,現在又說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子貢回答說:“這也沒什麼奇怪的。打個比方說,我一輩子都頭頂著青天,但我卻不知道天有多麼高;我一輩子都踩著大地,但我卻不知道地有多麼厚。我跟著孔子學習,就像渴了的人拿著水壺到江河灌水一樣,喝滿了肚子就走開,怎麼能知道江河有多麼深多麼大呢?”

景公說:“先生您誇老師仲尼,有些過火了吧?”

子貢回答說:“我哪敢言過其辭呢?我覺得還沒說到是處。我誇仲尼,就像兩隻手捧著一捧土加到泰山上,很明顯,泰山不會因此而增高;假使我不誇仲尼,就好像捧走泰山上的一捧土,很明顯,泰山也不會因此而降低。”

景公聽完子貢的話,深表敬佩地說:“先生你說得對,確實是這樣啊!”

子貢敬師尊師的故事,一直為後人所傳頌。顓孫師衣襟記師訓

顓孫師,字子張,是孔子七十幾名得意門生中的一個。他為人穩重、做事細心,學習也很用功,而且在學習期間就有將來要從政的想法,因此向孔子提出了“一個人怎樣才能在天下通行無阻”的問題,孔子說“如果一個人忠誠信實,說話尊重事實,不誇大,不縮小,而且言行一致,辦事認真,為人謙躬敦厚,那麼他就是來到不開化的部落裏也會暢行無阻,如果一個人言行不一,為人虛偽奸詐,那麼就是在他自己的家鄉裏做事,他也會寸步難行的。而這個‘忠誠信實’要怎麼樣才能一刻也不離開你呢?當你站著的時候,你就應當感到這幾個字就在您的眼前;而你坐在車上的時候,就如這幾個字寫在車前的橫木上一樣。如果能做到這些,天下各地還不任你通行嗎?”

顓孫師很受啟發,覺得老師的話講得非常深刻,想要把它記下來,然而身邊又沒有竹筒。他急中生智,把紮袍子的腰帶解下來在地上展平,用篆書在上麵工工整整地記下了老師的教導。周公教子敬賢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為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周王朝的建立,在軍事上靠的是薑太公,在政治上主要依靠的是周公。

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唯恐天下諸侯乘機背叛周朝,便代替成王行天子之政,為西周王朝的鞏固立了大功。在長期的政治生涯中,通過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使他充分認識到愛護賢才、禮賢下士的重要性。周公代替成王執政的七年中,把平民百姓看做自己的老師和朋友。國內每有大事,就去恭敬地向他們請教,聽取他們對朝廷的意見。他所提拔的賢士都受到了他的教育。一個高級統治者能長期禮待賢士,這是很可貴的。

當時,成王封周公之子伯禽為魯公周公擔心兒子不懂得禮賢下士的重要性,在伯禽上任之前,語重心長地教導他說:“你就要到魯國去當國君了。可是,你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國君而慢待了賢士。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又代替成王而行天子之政,我與天下人相比,已經是很尊貴的了。然而,我洗一次頭發的時候,就要幾次握著濕發去接待賢士;吃一頓飯的功夫,還要幾次中止用餐去聽取賢士的意見。就是這樣做,我還很擔心失去天下的賢才呢!我聽說:德高行寬者,守之以恭者榮耀;土地廣大,守之以俗者安寧;官高祿位尊盛的人,守之以卑微者貴;自己兵多將廣,小心謹慎者勝;聰明有智慧的人,守之以愚者方為哲人;見識廣博者,守之以淺者為智。以上六個方麵都是謙虛的美德。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就是依靠這些美德而得來的;如果喪失這些美德,那就成為國破家亡的桀紂之君了,可不能大意呀!你到了魯國,萬萬不可以魯國之君而驕橫,慢待賢士呀!”

周公不但教育兒子尊敬賢士,他自己的一生也在身體力行。他尊敬賢士不停留在表麵上,也不僅是提拔了一些賢士,而且還表現在善於聽取賢士的意見上。早在武王滅紂之時,為了爭取殷民對周朝的擁護,曾封紂王的兒子武庚為殷侯,仍然管理殷朝舊都城朝歌地區。同時,因為對武庚不放心,又命周公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與霍叔監督武庚,是為三監。武王去世成王即位,周公執政。管叔與蔡叔懷疑他要篡位,便聯合武庚叛亂,企圖取代周公,給周朝的政權鞏固造成了極大危害。麵對這種情況,周公很為難。因為作亂的是自己的弟弟,如果出兵鎮壓,便會傷了兄弟之情;如果不鎮壓,建立不久的周朝就有亡國的危險。周公還在為難之時,有人來報,說門外有一位客人求見。周公急忙迎出門去,很恭敬地對客人說:“你找我有什麼話要說嗎?”客人說:“如果在門外,就說外麵的話;在門內,就說門內的話。是進門去說呢,還是在門外說?”周公說:“請進。”客人進門之後說:“如果讓我站著說,我便講一講義;如果坐著說,我便講一講仁。是讓我坐著說呢,還是站著說?”周公又說:“請坐吧。”客人坐下之後又說:“如果要我急著說話,則是合順的;如果慢慢地說,那就不用聽了。是要我急著說呢,還是慢慢地說?”周公聽了之後很恭敬地說:“我懂了,我懂了!”

第二天,周公就傳令發兵東征,平息了這場叛亂,誅武庚,斬管叔、流放了蔡叔,使新建立的周朝得到了鞏固。

這個故事說明,那位賢士很善於說隱話,而周公也很善於聽不言之說。賢士以微言曉之大義,暗示管蔡雖然是弟弟,是姬姓門外之事,但必須給以鎮壓,平息叛亂。否則,新建立的周朝將有傾覆的危險,就會對不起先祖。周公很快就明白了賢士的意思,遂平息了這場由親兄弟所發動的叛亂,為周朝的鞏固立了大功。

虞丘子讓位

春秋時代,楚國有個大官名叫虞丘子。

有一天,虞丘子對楚莊王說:“我當了十年令尹,沒有什麼功績,很慚愧。我想推薦一個人來代替我。”

楚莊王說:“你給我辦了許多年的事,使楚國一天天強盛起來,終於成了各諸侯國中的強盛者,怎麼沒有功績呢!我還要你做許多事情,為什麼要離開我呢?”

虞丘子說:“我年紀老了,學問又不夠,老占著令尹的位子,比我更有本事的人就不能出來為楚國出力了。有一個人叫孫叔敖,很有學問,品行又好,老百姓都挺敬重他,要是請他來當令尹,楚國一定會更加強盛。請答應我的請求,也算是我為楚國做了一樁好事吧!”

楚莊王見虞丘子說得這麼懇切,隻好答應了。

孫叔敖當了令尹,勤勤懇懇地辦事,果然把楚國治理得很好,舉國上下尊重他。

有一次,虞丘子家裏有人犯了法,孫叔敖很公正地辦了那個人的罪。虞丘子知道了,也沒有責怪孫叔敖不講情麵。後來,他見到了楚莊王,很得意地對楚莊王說:“我不是說過,孫叔敖是個挺能幹的人嗎?這回你該相信了吧!”楚莊王也高興地說:“我得感謝你推薦了這樣一位好令尹哩!”

魏惠王認錯求賢

有那麼一陣子,魏惠王老是打敗仗,他的上將龐涓讓齊國的孫臏用亂箭射死在馬陵道上,他自己的兒子也被秦國的商鞅俘虜去了。

魏惠王心裏好難過,想當年魏國有多威風,周圍的齊、秦、趙、韓幾國誰也不敢小看它。可現在,不但要向人家上貢求和,連國土都被人家搶去了一大片。不行,我一定要重振旗鼓,恢複昔日的威風!可是,要想富國強兵,該從哪一步開始呢?

大臣們聽了惠王的想法,紛紛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其中一位大臣的意見最讓惠王受到震動,他說:“當年,商鞅在咱們魏國做官,大家都勸您重用他。可您就是不信,結果怎麼樣呢?商鞅被人家秦國請去了,他幫著秦王變法革新,使秦國由弱變強,現在反倒來欺負咱們。後來,您又聽信龐涓的話,把孫臏這麼個天下奇才害成殘廢。到頭來,孫臏也幫著齊國打咱們。我看,您要富國強兵,第一是要善於識別、任用賢良的人才。”

一席活說得惠王滿麵羞慚,他說:“寡人知錯了,國家弄到這一步,都是由於我賢愚不分、黑白混淆所造成的啊!好吧,從今日起,寡人要洗心革麵,禮賢下士,希望大家多多推薦賢才。”

從此,魏國的大臣奔走於各國,用最謙卑的口氣,最厚重的聘禮邀請天下的人才到魏國來。象鄒衍、孟軻等人就都是這樣被請去的。他們到了魏國,與惠王傾心交談,真心地指出魏國的缺點,講述治天下的道理和方法,使惠王很受啟發。

一天,惠王聽大臣們提到,齊國的淳於髡先生正在各國遊曆。這位淳於(複姓)先生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有了不起的才幹,連當年的管仲、晏嬰都不能和他相比。惠王一聽就叫起來:“他既然有如此的才幹,你們為何不請他來呢?”

大臣們答道:“淳於先生現在已經在給齊國效力呢。”

惠王一瞪眼睛:“我們可以給他更優厚的待遇嘛!”停了一下,惠王又說:“就算請他做官他不來,至少也可以請他來談談,給寡人指點一些治國之道呀”

大臣們你看我,我看你,好像有點為難的樣子。最後一位大臣說道:“我們確實去請過淳於先生,可他就是不願來,我們也鬧不清是為什麼。”

“不管怎麼難,也要去請,至少也要請他到魏國來做做客。”惠王下了死命令。

魏國的大臣們費了好大勁兒,還真把淳於髡給請來了。惠王高興極了,把淳於髡請到王宮中,擺下宴席款待他。可是,這位淳於先生坐在那裏,光是吃,或者側耳聽聽惠王與大臣們談話,自己卻什麼都不說。就連惠王問他問題,他也哼哼哈哈地,不做正麵回答。

送淳於髡去客館休息以後,惠王心裏挺生氣,他把大臣們找來問道:“你們都說淳於髡有管、晏之才,可我看他傻乎乎的,像個木頭人,哪裏像個人才的樣子啊!”

大臣們趕緊說:“大王可不要以最初的印象來下結論,別忘了過去對待商鞅、孫臏的教訓啊。”

“對,對,寡人又差點犯錯誤。不過,他那個樣子真叫人摸不透,難道我這樣尊敬他,他還是不屑於同我談話嗎?請你們中一個人去客館裏見他,看看他到底有什麼不滿之處。”

一位大臣奉命而去,當天晚上就來報告說:“淳於先生講,他過去曾經找過大王兩次,可大王當時都無心同他談話,他不知道大王現在是否真心想要了解治國之道。”

惠王莫名其妙地說:“沒有的事啊,我什麼時候見過他呢?”

大臣說:“大王好好想想,過去有不少無名的隱士來投奔過您,他會不會是其中之一呢?”

“唔,讓我想想,這倒是有可能。”說著,惠王就把宮裏管理記事的官員找來,讓他查一查。果然,查出淳於髡曾兩次來見過惠王。那時,淳於髡名氣不大,剛巧兩次都碰上惠王正在接受別人送的禮物,根本沒顧上和淳於髡講話,所以惠王一點印象也沒有。

“我當時並非有意傷害他,難道他還同寡人記仇嗎?”惠王仍然有點不服氣。

“大王又錯了,淳於先生並非記您這點小過,他是要試試您是否真心求賢。您不如誠實地承認自己的過錯,這樣才能贏得天下賢才們的敬重。”大臣勸導惠王說。

次日,惠王又把淳於髡請來,並且走下寶座,向淳於髡作了一揖,說道:“寡人曾兩次失敬於先生,這真是寡人的大錯。您第一次來,正趕上有人進獻好馬;第二次又遇上有人送來一位善於彈琴唱歌的樂工。我雖然叫人招待您,可心思全在名馬和樂工身上,沒顧上向您討教治國的大道理。這說明寡人將聲色享樂置於治國安邦之上了。為此,得罪了先生,真是慚愧,望先生能夠原諒!”

淳於髡見惠王能這樣放下架子,向自己認錯,覺得是和他談論治國之道的時候了。於是就坐下來與惠王傾心交談起來,兩人談得十分投機,一直談了三天三夜。

雖然淳於髡最後還是沒有在魏國做官,但是魏惠王禮賢下士、勇於認錯的名聲卻傳了出去,後來就有不少有才之士慕名前來投奔他。

魏文侯拜段幹木為師

魏文侯(公元前?—前396)名魏斯。當了國君以後,四處尋訪人才。他聽說有一位叫段幹木的馬匹交易經紀人,很有才幹,就是不喜歡做官。他想,讓賢能之人埋沒在民間,不能發揮作用,太可惜呀!於是,魏文侯下決心請他出來,幫助治理國家。

一天,魏文侯帶領隨從驅車直奔段幹木的住所。一到巷口,文侯就下了車,為了不驚動賢士,他屏退左右隨從,畢恭畢敬地來到段幹木家的門前。他輕輕地扣動門環,有禮貌地請家人進去稟告一聲,說文侯求見。

沒想到,段幹木一聽說是文侯要見自己,誤認為他也是個沽名釣譽的國君,像聽到狼來了一樣,三步並作兩步,衝到院中,縱身一躍,越牆逃跑了。

遭到這樣的冷遇,魏文侯不僅沒有灰心,反而更覺得段幹木品格高尚了。所以,每次他路過段幹木家住的巷口,總是垂首躬身扶軾向段幹木的住所致敬。

時間長了,段幹木的家人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就上前問道:“尊敬的國君,段幹木不理睬您,您為什麼一過巷口就向他的住所致敬呢?”

文侯說:“段幹木是一位難得的賢能之人,他不追求權勢和非分之求,他有卓越的才能,深明大義,隱居一個貧窮簡陋的小巷裏,卻名聲傳千裏,我怎能不敬重他呢?”

段幹木聽說後,也很受感動,魏文侯再來求見,就不再回避了。

文侯請段幹木出任相國,段幹木不肯,文侯就登門求教於他。

段幹木坐在一把破椅子上,滔滔不絕地講治國安邦、舉賢任能的為君之道,將養生息、愛護百姓的立國之本。從烈日當午,一直講到夕陽西下。

魏文侯就像小學生聽講一樣,不敢坐下,一直肅立在段幹木麵前,認真領會其中的道理。站累了,站得兩腿發木了,怕打斷老師的思路,也沒有坐下。

就這樣,魏文侯拜段幹木為師,一次又一次地登門求教,接受了不少有益的東西。

魏文侯拜段幹木為師的故事,受到曆代人們的稱頌。薛譚學歌

春秋戰國時代,相傳秦青是秦國的最善於唱歌的名手。薛譚是跟秦青學習唱歌的學生。

薛譚跟秦青學唱歌兩年之後,自以為完全掌握了老師的本領,再也沒什麼好學的了。有一天,他實在不耐煩了,便自己收拾了行裝,準備辭別老師回家。秦青並不勉強挽留他。

在郊外的大路旁,老師特意為送別學生擺了一桌酒席。席間,老師打著拍子,唱起一首悲壯悅耳的歌曲。歌聲振蕩著山間林木,直上雲霄,幾乎使得天空中的一片片流雲也停住了。薛譚聽著聽著,不僅為老師的歌聲所感動,也為老師的歌聲所陶醉、折服。他慚愧極了,連忙向老師道歉,並請求重新回到老師那裏好好學習,接受教育。老師見他回心轉意,有所醒悟,便接受了他的請求。從此,薛譚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再也不滿足於一知半解了。

薛譚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終於也成為一位有名的唱歌能手。荀淑拜少年為師

荀況是戰國後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發展了儒家學說,使儒家學說開始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他十分強調後天的教育,認為隻要刻苦用功,“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後來者可以居上。他把老師和天、地、君、親並列。並進一步指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荀況這種思想,不僅對後世影響很大,對其家庭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他的孫子荀淑,從小受家庭環境的熏陶。非常愛讀書,也很有才華。曾做過郎中大夫,還當過當塗的縣令。後來他辭官歸故裏教書。學識淵博,品行端正。他的學生不計其數,還有從很遠地方來拜他為師的,連當時知名的學者李固、李膺都是他的學生。

有一次,荀淑來到慎陽縣,在旅店遇到一個14歲的少年,粗布短衫,但氣度不凡,兩目炯炯有神。一見麵,荀淑就非常喜歡這個少年。兩人攀談起來,很是投機。這個少年談起學問來,滔滔不絕,很有見地,就是當地一流學者,也望塵莫及。兩個人足足談了一整夜也沒談完。荀淑把多年積存在心裏的疑難問題,向少年請教。少年有問必答,講得頭頭是道,使荀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佩服得五體投地。

荀淑請教少年尊姓大名。少年從容作答:姓黃,名憲,字叔度。於是荀淑站起來,恭恭敬敬地給黃憲施禮。並說道:“黃先生在上,受我一拜。”黃憲道:“老人家,何必客氣,學問就要互相切磋,才能提高啊。我還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字輩。老人家出身名門,已名揚千裏,就免禮吧。”荀淑道:“尊師重教是先祖的教誨,能者為師,不拘年齡大小,常言道:英雄出少年。你是我40多年來遇到的一位最好的老師,解決了我多年的疑慮,理應受拜。”說著上前施了大禮。可見,荀況的尊師重教的遺風在荀淑身上進一步得到了發揚。秦昭王慧眼識範睢

範睢輔佐秦昭王,上繼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誌,下開秦始皇、李斯統一之大業,是一位在政治上、外交上極有建樹的謀略家,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不僅是秦國曆史上的賢相,也是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政治家。

範睢是戰國時魏國人,早年家貧,雖然想周遊天下,遊說諸侯,但是苦於家徒四壁,囊空如洗,隻好投到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希望有個出頭之日。

一次,魏王派遣須賈出使齊國,範睢隨從供職。齊襄王聞知範睢有辯才,特賜予他黃金十斤和酒肉諸物。須賈受到冷落,心中不是滋味,回到魏國,指控範睢私受賄賂,有辱使命。相國魏齊大怒,命人拷打範睢,範睢隻好裝死,魏齊命令人用葦席裹屍,棄於茅廁中,還讓家中賓客輪番向席筒撒尿。範睢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隻得咬牙強挺。後來,他請求守護吏卒救他。吏卒見他可憐,謊報魏齊,說範睢早已死去,把他扔到荒郊。範睢這才抽身逃走,靠著魏國人鄭安平幫助,藏匿在民間,化名為張祿。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遣使臣王稽入魏。這時的秦國,由於孝公、商鞅變法奠定下富國強兵的堅實基礎,又經惠文王、武王、昭王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國勢更加強盛。秦國有個傳統政策,薦賢者與之同賞,舉不肖者與之同罪連坐。因此,秦國的有識之士,時常注意訪求人才。

鄭安平聽說秦國使臣到來,便冒充賤役,去服侍王稽,想從中代為範睢通融。沒想到,鄭安平還沒說,王稽卻先問起:“魏國是否有賢人,願意和我一起歸秦?”

鄭安平答道:“我鄉裏有個張祿先生,想拜訪使君,論述天下興亡之事。可是,張祿有仇人在此,不敢白天造訪。”

王稽聽了連忙說:“白日不便,可在夜間來見。”

鄭安平依他的話,在一個茫茫黑夜,帶領範睢走訪王稽。兩人就座,促膝而談。還沒等範睢把話說完,王稽已知道他是個少有的賢才,暗暗囑咐說:“我歸國之日,先生可在京郊三亭之南等候。”

王稽把使命迅速交接完畢,立即辭歸秦國。路過三亭,用車載上範睢,西馳而去。

走到秦國湖縣,遠遠望見塵土起處,一隊車馬蜂湧而來。範睢連忙問:“來的是何人,王稽說:“當朝相國、穰侯魏冉。”

範睢想:魏冉身係秦國貴族,是秦昭王之舅、宣太後之弟。他曾久居將相要位,為秦國頭號權臣,大凡一個人的權力、地位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往往滋長自滿、保守情緒,進取精神日漸消退。因此,他連忙對王稽說:“我耳聞穰(ráng)侯一向專擅秦國大權,厭惡招納諸侯賓客。此次會麵,輕則受辱,重則被逐。我且藏匿車底,免遇麻煩。”王稽依言。

不一會,穰侯來到王稽車前。他察看隨從人員,問:“車中是否帶來諸侯賓客?賓客實屬無用之人,徒亂秦國而已。”穰侯沒有看到可疑之人,不便久久盤查,於是率眾人離去。

一場虛驚過後,王稽連忙快馬加鞭。範睢說:“據我所知,穰侯有智,但多謀而遲。剛才他懷疑車底下有人隱藏,忘記搜查,事後必然後悔追趕,因此,還需再避一避。”於是,範睢下車,從小路步行。

果然,才走十多裏地,穰侯又派人趕來重新搜索,見車中沒有藏匿遊士,才作罷。

範睢進入秦國,住在下等客舍,過著粗食淡飯生活,待命一年多,仍未得到任用。他對秦國大政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上書秦昭王,秦昭王見書大喜,重謝王稽薦賢之功,傳命用專車召進範睢。

範睢進入秦宮,早已成竹在胸,他徑直向禁地闖去。秦昭王走來,他故意不趨不避。宦官見這情況,大聲斥責他:“大王已到,為何還不回避?”

範睢反唇相譏,說道:“秦國何時有王,獨有太後和穰侯!”這話分明是刺激昭王。昭王聽出話中之話,又恰恰點到心中隱痛,趕忙把他引入密室,單獨傾談。

秦昭王畢恭畢敬地問道:“先生以何教誨寡人?”範睢一再“唯唯”連聲,避而不答。最後,秦昭王深施大禮,苦苦祈求說:“先生難道永遠不願意賜教嗎?”

範睢見秦王心誠,這才婉言作答:“臣非敢如此。未見大王之心,所以大王三問而不敢作答。臣不是怕死不敢進言,臣怕天下人見臣忠身而死,從此緘口不語,裹足不前,不肯向著秦國。”

最後,範睢才點出秦國的政治弊端。

秦昭王聽後,推心置腹地答道:“秦國地處僻遠,寡人糊塗。如今能得到先生你這樣的賢才,真是三生有幸。從此以後,事無論大小,上至太後,下及大臣,願先生好好教寡人如何處理,不要有什麼疑慮。”

秦昭王從此重用範睢,使得後來的秦國政治、軍事、外交活動,確實比以前更加強大和富有生氣。

燕昭王求賢築黃金台

在戰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中,相對來說,燕是比較弱小的國家。燕昭王即位的時候,國內正處在喪亂之後,百廢待興;對外被齊國打敗,連丟八個城。燕昭王為了報仇雪恥,救亡圖存,於是多次宣示國內外,廣泛征求賢人。

首先響應燕昭王征召的是本國人郭隗。郭隗對昭王說:“如果國君能把賢人當作自己的老師,那麼比自己高明百倍的人才就來了。國君能把賢人當朋友,那麼比自己高明十倍的才就來了。如果國君盛氣淩人,大呼小叫,把臣下當作俘虜和奴隸看待,那麼唯命是從、阿諛奉承的小人就來了。大王如果能夠虛心征求賢者,親自登門拜訪,那麼天下的賢人聽到後就必然會紛紛來到燕國。

“不知您聽說過沒有,從前有一個人,派人攜帶千金去買一匹千裏馬。到那以後,沒想到千裏馬已經死了,於是就花了五百金買回了死馬的骨頭。那人見了很不高興,心想花五百金買馬骨頭太不值了。一堆骨頭,就算是千裏馬的骨頭,又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