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發明之最8
最早研究不定式方程的數學專著
《九章算術》是中國一部很古老的數學書,它係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它的寫成,經過了很多人長時間修改刪補,到東漢時期才逐漸形成定本,其中的第十三題“五家共井”問題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的研究不定式方程的問題。
《九章算術》的敘述方式以歸納為主,先給出若幹例題,再列出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方法。這和古希臘數學的代表著作歐幾裏得(約公元前330~前275年)的《幾何原本》以演繹為主的敘述方式有明顯的不同。它對我國後世數學的發展一直有很大的影響,曾經被曆代規定作為進行數學教育的教科書,是所謂“算經十書”之一。
《九章算術》全書收有246個數學問題,分為九大類,就是“九章”。第一章“方田”,主要講各種田畝麵積的算法;第二章“粟米”,主要講各種穀物按比例交換的算法;第三章“衰分”,主要講按等級或比例進行分配的算法;第四章“少廣”,主要講已知麵積和體積反求它一邊的算法;第五章“商功”,主要講有關土石方和用工量的各種工程的算法:第六章“均輸”,主要講按人口多少和路途遠近等條件來攤派稅收和分派勞力(徭役)的算法;第七章“盈不足”,主要講兩次假設來解決某些難解問題的算法;第八章“方程”,主要講聯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和正負數的加減法法則;第九章“勾股”,主要講勾股定理的應用、直角相似三角形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數書九章》“五家共井”問題的內容是:五戶人家合用一口井,若用甲家的繩2條,乙家的繩1條接長;從井口放下去,正好抵達水麵;另外或用乙家的繩3條,丙家的1條;或用丙家的4條,丁家的l條;或用了家的5條,戊家的1條:或用戊家的6條,甲家的1條接長,也都一樣正好抵達水麵,問井的深度及各家的繩長各為多少?
由於原題包含有兩個以上的未知量,它沒有給出答案的範圍和別的特定條件,因此排出方程後有無窮多組解,這樣的方程就叫作“不定方程”。如果該題的長度單位為寸,那麼它的最小正整數解如下:
井深721寸,甲家的繩長為265寸,乙家的長191寸,丙家的長148寸,丁家的長129寸,戊家的長76寸。
西方最早研究不定方程的人是古希臘亞曆山大裏亞城的丟番都,時間約在公元4世紀。他比《九章算術》的年代要遲300多年。到了13世紀,中國宋朝的數學家秦九韶在他所著的《數書九章》(1247年)中提出了“大衍求一術”,實際上這就是解一次不定方程的通法,而歐洲到了18世紀,才由瑞士數學家歐拉創立了一次不定方程的一般解法。
秦九韶的“大衍求一術”,不但遠比歐洲發明得早,有其曆史上的崇高地位,而且在方法上也比歐洲人的辦法來得簡潔、具體,易於作數值計算。直到現在,與現代數論裏頭的“一次同餘式”的方法相比較,仍有其優越性。所以這個算法一貫被歐美學者所推崇,稱為“中國的剩餘定理”。
最早的記數方法
中國古代最早的記數方法是結繩。所謂結繩記數,就是在一根繩子上打結來表示事物的多少。比如今天獵到五頭羊,就以在繩子上打五個結來表示;約定三天後再見麵,就在繩子上打三個結,過一天解一個結;等等,結可以打得大一些,也可以打得小一點,大的結表示大事,小的結表示小事。
比結繩記數稍晚一些,古代的先民又發明了契刻記數的方法,即在骨片、木片或竹片上用刀刻上口子,以此來表示數目的多少。
在中國曆史上,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才逐漸地被數字符號和文字記數所代替。最晚到商朝時,我國古代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文字係統,同時也有了比較完備的文字記數係統。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這13個記數單字,而有了這13個記數單字,就可以記錄十萬以內的任何自然數了。當然,商代甲骨文的形體與現代的漢字不同。
算籌的發明就是在以上這些記數方法的曆史發展中逐漸產生的。它最早出現在何時,現在已經不可查考了,但至遲到春秋戰國;算籌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了。算籌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那麼怎樣用這些小棍子來表示各種各樣的數目呢?
古代的數學家們創造了縱式和橫式兩種擺法,這兩種擺法都可以表示1、2、3、4、5、6、7、8、9九個數碼。下圖便是算籌記數的兩種擺法:
算籌的兩種擺法
那麼為什麼又要有縱式和橫式兩種不同的擺法呢?這就是因為十進位製的需要了。所謂十進位製,又稱十進位值製,包含有兩方麵的含義。其一是“十進製”,即每滿十數進一個單位,十個一進為十,十個十進為百,十個百進為千……其二是“位值製,即每個數碼所表示的數值,不僅取決於這個數碼本身,而且取決於它在記數中所處的位置。如同樣是一個數碼“2”,放在個位上表示2,放在十位上就表示20,放在百位上就表示200,放在千位上就表示2000。在我國商代的文字記數係統中,就已經有了十進位值製的萌芽,到了算籌記數和運算時,就更是標準的十進位值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