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扔掉舊觀念,穿上新衣裝(1 / 3)

◎脖子上不要總掛著算盤

◎付出不求回報,才能收到大回報

◎關公門前,別耍大刀

◎即使是鳳姐,也要誇她勇敢

◎路邊的野草,可隨便踩

◎示弱,是給傻子讓路

◎自私自利的下一站是自尋死路

◎誰沒遇到過幾個人渣

◎隻有放下芝麻,才能撿起西瓜

◎坐在暗房裏曬不著陽光

女人之所以看起來比男人年輕、漂亮,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女人的新衣服比男人多,對於舊衣服,女人的態度多是束之高閣,或者索性毫不憐惜地把它們扔進垃圾箱。

在職場,之所以有的人處理起事情來輕鬆自如,與別人的人際關係和諧融洽,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些新理念。這裏所謂的“新”,指的是這些理念並不被一些人所真正了解,一些人是了解不到,一些人是不屑於了解。但是,這些新理念往往在職場上會讓職場人在人際關係中事半功倍地處理人際關係。

按照“黑貓和白貓”理論,那些有益於我們職場進步和發展的,不會害人傷人的理念就是好理念,我們就應該學習它,使用它。而那些阻礙我們在職場進步和發展的,讓我們陷入困頓和尷尬的舊理念,我們就一定要像女人扔舊衣服一樣,毫不憐惜地把它們扔進垃圾箱。

人的內心跟女人的衣櫥一樣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如果我們不能扔掉舊的,就很難把新的裝進去。

這一章,我們就講一講,如何扔掉舊理念,如何學習和使用新理念。

一、脖子上不要總掛著算盤

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的溫州人有一種很值得中國人其他地方人學習的好品質,那就是“義在利先”。如果你是溫州人,無論你在哪個地方遇到困難,需要幫助,隻要你說你是溫州人,那麼,不用查看身份證,更不拿什麼東西做擔保,當地的溫州人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幫助你。

其實,“義在利先”是古中國商人的經營首義,不過現在已經被一些商人忘掉了而己。

在職場上,有些人之所以會糾結於人際關係,其實,並不是人際關係有多難以處理,而是因為他們放不下“利”,留戀“利”,當一個人手裏緊緊攥著“利”,那麼他的手腳就不會利索,處理起事情來就容易縮手縮腳、瞻前顧後。

一個脖子上總是掛著一個算盤的人是不會有真正的朋友的。這個道理有的職場人並不清楚。

陳政與向珠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兩人同時加盟了一家大型房地產公司。市場總監馬克是他們的上司。因為同是公司副總經理的熱門人選,所以一直以來,馬克和公司另一部門的總監梅穎一直是相互敵視,水火不容。

陳政與向珠進公司後,工作都非常勤奮努力加上業績都比較突出,所以還沒到一年,兩個人就被馬克提升為主管。兩人也非常感激馬克的提攜。後來,在一次同事聚會上,大家都喝了不少酒。

在酒酣耳熱之際,馬克借著酒勁詢問他們倆對梅穎有什麼看法。陳政與向珠都知道馬克和梅穎是死對頭,馬克這麼問,一定是希望聽他們兩個對梅穎有一些負麵的評價。

在公司裏,梅穎為人強勢,講話不留情麵,的確得罪了不少人,這其中也包括陳政與向珠。有一次,他們兩個被借調到梅穎所在的部門,梅穎有意分配給他們一些非常難做的工作,而把那些相對容易的工作讓自己的屬下做,兩人對此都有些意見。

可是對於如何回答自己上司的問題,兩人的想法可不大相同。陳政的想法是:馬克是自己的老大,把自己一手提拔起來,以後在公司的發展還需要他多多提攜和關照,他一定要順著上司的意思說些上司愛聽的話,況且他本來就對梅穎有些意見。於是,陳政就有意對梅穎進行了一些負麵和偏激的評價,並且在這些評價當中他還有意添加了些梅穎在公司的一些惡俗傳言。

而向珠的想法卻與陳政不同,她認為馬克跟梅穎之間的矛盾是他們兩位高管之間的事,自己沒必要扯進去,更不應該在背後對人評頭論足、說三道四,這不是一個職業的職場人應該做的事。另外,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表麵上看這隻是他們之間的私下交談,但是難保這些事情不會傳到梅穎的耳朵裏。

基於這種想法,向珠沒有順著馬克的意思對梅穎進行負麵的評價,她故意繞著圈子,把話題扯到了一邊。

很快半年過去了。集團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梅穎被調到了集團另一分公司擔任副總,而馬克也如願以償順利提升為本公司的副總。兩人水火不相容的利益衝突無形中化解了,並且開始在業務上有些合作關係,所以原本互相看不對眼的兩人竟然關係開始融洽,儼然成了朋友。

陳政本來以為馬克高升之後一定會提拔自己,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馬克不僅沒有提拔他,反而有意疏遠他,倒是大力提拔向珠。

對此,向珠也沒有想到。後來,在一次偶然中,向珠有意向馬克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馬克不以為然地說:“每個上司都不希望自己的下屬是那種喜歡見風使舵、尖酸刻薄、見利忘義的人,這種人表麵上最忠誠於你,在關鍵時刻往往就是這種人會在背後狠狠插你一刀……”

在職場上有一種觀點:職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即所謂的“利在義先”。

持這種觀點的人在職場上做人做事往往非常看重眼前的“利”,而看不到長遠處的“義”。其實,這是一種相當短視的心態。就像陳政,他隻看到了討好上司的“利”,卻沒有看到一個真正的職場人必須應該遵循的“義”,所以他才受到上司的疏遠和冷落。

其實,職場人的天分大多差不多,每個人都有取得成功的天分,但天分之外還有一種境界非常重要。而境界相對於天分而言,更能對一個職場人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

我們強調義在利先,並不是喊什麼假大空的口號,它對我們有切身的益處,尤其對於一個職場人來說,益處更大。

毋庸置疑,包括傻瓜在內,利益每個人都喜歡,相對於爭取利益與忽視甚至於放棄利益而言,爭取利益要容易得多,而忽視和放棄則要難得多。

放棄利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可是我們一定要看到,“利”隻是一棵蘋果樹上的一個蘋果,而“義”則是一棵蘋果樹。

持“利在義先”心態的人往往隻會得到一個蘋果卻忽視了一整棵蘋果樹,這是一種相當短視的心態。所以,如果我們想取得職場進步,獲得職場成功,一定不能太短視,要拋掉“利在義先”的思想,學會以“義在利先”做人做事,不要脖子上總掛著算盤,時時計算自己的利益和得失。

當我們麵臨“義”和“利”的選擇時,我們一定要選擇“義”,而看淡或放棄“利”,道理很簡單,因為“義”是可再生資源,而“利”是不可再生資源,“利”是一次性用品,用過一次就再沒有再次使用的價值了。

當然,職場經營是不可能完全忽視利益的,職場人在職場辛苦打拚就是為了利益。我們說義在利先,並不是說要“義”不要“利”,那是世外高人隱士的境界,不是職場人的境界。

但是,我們看清楚利益是分大利益和小利益的,那些沒有“義”做附加的“利”就是小利益,而那些附加“義”的“利”則是大利益,職場人更應該追求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

有些人之所以隻能看到小利益而看不到大利益,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地了解“得”與“失”是如何運轉的,他們把“得”與“失”看成是一成不變的。其實,以時間為坐標,當時間拉長之後,我們會發現得與失是相互轉化的,隨著時間的變化,有的得就成了失,而有的失變成了得。

舉個例子說,當某人麵臨選擇一個大公司的低薪職位還是一個小公司的高薪職位時,如果他選擇了前者,可能他眼前失去了一些利益,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公司的環境、學習和培訓機會、發展前景,以及人脈關係都會讓他逐漸成長為一個業內的行家裏手。反之,如果他選擇了後者,可能他暫時會獲得一個薪金待遇不錯的職位,可是小公司的動蕩、資源的缺乏、支持力量的不足等等問題會讓你的職業前景越做越窄,事業越做越小,最後可能讓你不得不放棄,重新麵臨選擇。

與人相處也是一樣,你跟某同事關係處理得非常好,當麵臨利與義的抉擇時,當你選擇了“義”,你可能會損失不少“利”。但是,人的心裏都有一杆秤,人們內心中都會為自己得到了什麼和失去什麼衡量,當他們覺得得到了許多“利”時,他們就自然而然為對那些讓他們得到許多“利”的人心存感激和信任。

人與人相處畢竟是長久的,不是一天兩天的,當有機會再與這個讓自己得到許多“利”的人合作時,他們會自動得償還一些他認為多出來的“利”給這個人,以獲得心理的平衡。

職場上有些人看不清這麼簡單的道理,他們會過分地貪求眼前利益,會過分想得到自己本不該得到的利益。結果,過分地貪求變成了失去一切的原因。隻顧眼前的利益一定會直接導致人生和事業的失敗,無數個事實和案件證明了這一點。

比如,前些年,一些中國商人到俄羅斯去販賣商品,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他們總是賣給俄羅斯一些偽劣商品。俄羅斯人特別喜歡買中國的羽絨服,於是一些中國商人為了賺大錢,就在做羽絨服時就把稻草、雞毛塞進去了。俄羅斯人發現上當以後,中蘇邊貿的比例開始成直線下降,後來甚至發生了中國的商人在俄羅斯經常被打、店鋪被破壞的事情。這是中國商人原來所沒想到的,這就是“利在義先”的後果。

中國文化傳統中,如果要把人品和技能排一個序,人品一定排在技能的前麵。其實,西方文化也是這樣。在外企中,如果非要上司單選一個忠誠的普通員工和人品有些問題的所謂“高人”,上司一定會選擇前者。在這一點上,中西文化是比較相似的。

因此,職場人在職場對人對事一定要把目光放長遠一點兒,不要被眼前的小利牽絆住,不要因小失大。人的職場生涯,大概有三十到四十年的時間,所以我們在做某項重大決定和判斷時,不要隻考慮一年或者幾個月的事情,那顯然太短視了。

而更重要的是,你現時所做的決定和判斷,不要隻為一時一刻服務,而是為實現你整個職場理想服務,也就是,每個決定都服務於幾十年的生涯。如果你不站在一個很長遠的角度來做規劃,那麼你可能隻會得到眼前的一點好處,卻離你的職場目標越來越遠。

要記得,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職場理想,而不是在幾天內過得很好。那些職場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因為他們謀篇布局之時往往都不是僅著眼於眼前,而是為了幾十年的職場生涯進行設計和安排。

二、付出不求回報,才能收到大回報

這段往事有點像《故事會》裏的民間故事。

從前,有個錢莊的小夥計剛剛替老板討回了500兩銀子往回走,忽然遇見一個快要餓死了的落魄書生,他覺得書生可憐,就請他吃了碗熱湯麵,書生告訴他自己要進京趕考,可是錢卻花光了。

小夥計見書生天庭飽滿,地閣方圓,覺得他將來一定會有大出息,於是就把自己剛討來的500兩銀子全部借給了窮書生。回錢莊之後,小夥計讓老板一通胖揍,並被趕出了錢莊。

N年之後,小夥計混得窮困潦倒,吃了上頓沒下頓。忽然,有個人來拜訪他,來人正是當年小夥計幫助的那個窮書生,書生是來還他500兩銀子的,還加了不少的利息。

小夥計見書生現在是紅光滿麵、氣宇不凡,知道他混得不錯。於是說什麼也不肯收書生的錢,並慷慨地說,當年幫他就沒想到要他還。

書生拗不過他,想了想,說:“要不,我給你指條發財的路吧。”

又過了N年,書生成了封疆大吏,而小夥計則成了錢多得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多少的大款。

這個書生就是王有齡,而那個小夥計就是紅頂商人胡雪岩。

曆史學家們總說,曆史沒有假如。我們又不是曆史學家,我們來假設一下。

假如一:假如當年的小夥計沒有慷慨地借給窮書生500兩錢子,估計他這輩子能見到最大的官也不過是個鄉長級的;假如二:假如後來小夥計連本帶利地收回了書生還給他的錢,估計,他這輩子混得最好也不過是個錢莊的小老板。

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要看他的眼界有多高、境界有多遠。一個小夥計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紅頂商人,眼光和境界起到的作用一定是巨大的。

有些道德無比高尚聖人般的專家告訴我們:付出就不會想回報。我們職場人沒有人家那種覺悟(人家或許有鐵飯碗養著,所以才會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們的付出一定要有回報的。可是回報有大有小,身處波譎雲詭的職場,我們一定要懂得不要小回報,要大回報,如果我們能做到“付出不要回報”的高端境界,那麼我們就會收到大大的回報。

可是,我們有些職場人,太小家子氣,眼睛裏隻能看到小回報,看不到大回報,用小回報換來大回報的本事更是沒有。

孫傑是某大學的高材生,大學畢業後來到一家網絡公司當程序工程師。由於是苦孩子出身,所以他一進公司就像老黃牛似的,不言不語,埋頭苦幹,加班加點從無怨言,其勤奮敬業的精神得到了包括老板在內所有人的認可。

可是由於孫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小公司,又處在成長期,所以雖說漲了3次工資,可是跟他那些在大公司裏工作的同學相比簡直是雲泥之別。時間長了,孫傑有些不滿,不時會發牢騷,也有了跳槽的打算。

老板也看出孫傑的不滿,就找到他跟他說公司有一個新計劃,正要找合作夥伴,如果這個計劃得以實施,一定讓孫傑當這個項目的項目負責人。

其實,這個項目孫傑也早就聽說了,而且也知道這個項目非常有前景,可是他看不到這家小公司有承擔這個項目的能力,所以,沒過多久,他跳槽到了另外一家大公司,薪金福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可是就在他離開公司沒多久,那家公司的老板真的找到了合作夥伴,計劃得到實施,而項目負責人竟然是孫傑在公司時的副手張林。

又過了一段時間,這個項目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獲得了一大筆資金,公司擴大,那個項目單獨成立了一家分公司,而公司的總經理就是張林,公司給張林配上了輛寶馬車和一套房子,而孫傑在那家大公司,仍是整天跟著一些加班加點辛苦工作的同事們一起在電腦前輸代碼,職位也還是程序工程師。

在職場,有時可能由於某種原因,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即使有回報,也大多不會即刻回報,總會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這是常態。所以,作為職場人不要期望一旦付出就要有回報,更不能奢望付出之後馬上就會有回報,這是不現實的。

在人際關係上也是如此,而且更為複雜。

有些人對別人持續性付出,可是總也見不到什麼回報,或者與他們的期望值相去很遠,這使付出的人感到非常沮喪,所以他們就不願意付出了,或者謹慎付出了。在他們的腦袋裏想的是,一分耕耘就該有一分收獲,如果一分耕耘隻收到半分收獲或者徹底瞎了莊稼,顆粒無收,還付出個鳥呀!

這種“付出必須要有回報的”的心態是絕對要不得的。因為人際關係當中並不僅僅隻有單純的交換、付出、索取,還有一些更為重要的東西。

首先,如果你持續付出,不管有沒有回報,都會提升你在大家眼裏的形象,會讓別人欣賞你、認可你,不會討厭你,因為你在大家眼裏是一個好人,值得信任和交往的人。這樣我們就會在人際關係當中取得一個相對有利的地位。其實,這種有利的地位也是需要職場人花大力氣培養的。如果你在這方麵有了付出,就不用再花太大的力氣在其他方麵付出了。

其次,如果你為別人付出了很多,雖說沒有回報,可是,你卻無形中擁有了可以影響和要求別人的“資本”。

當年,劉邦與項羽對決於垓下,劉邦漸漸不支,他派人要韓信與彭越派兵增援,這兩個家夥卻以各種借口搪塞,其實就是袖手旁觀,坐山觀虎鬥。後為,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說:“你跟他們說將來有了好處大家一起分,他們就會來了。”劉邦采納了張良的意見,韓信與彭越果然立即派兵增援劉邦,最後打敗了項羽。

張良同學算是看透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當我們給對方以好處時,我們就有“資本”對他人施加影響,就有“資本”向他人提出我們的要求。“付出”會帶給人一種高大感和占有感,反之,“收取”的人無形中會產生一種說不清楚的虧欠感和負疚感。好比是在朋友、同事之間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如果某一方總是單方麵付出,從不給其他人回報的機會,那麼這位付出者就會對收取者形成某種權威,讓收取者有一種需要及時償還的虧欠感。有許多職場上的上司就是用這種辦法管理下屬的。換句話說,你經常付出,卻不求得回報,你無形中就會成為別人的“上司”。這種地位的獲得用不著老板的同意和任命。

所以,在職場,尤其是在人際關係的處理當中,我們付出不用想著回報。那種回報通常隻會有百分之一左右的利益,實在不值一提,要回報,我們就要大回報,要百分之百的回報。

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維持是需要“投入”的,而且投入的“成本”越高、時間越長,回報就越高。

當然,我們的這些“投入”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框架內,要表現我們真誠的一麵,要用我們的心去關注和滿足對方的需要,讓他人確實能夠從我們這裏得到他們需要的好處。

我們“投入”得越真誠,越能滿足對方的需要,我們所收獲的大回報才會越豐厚。

三、關公門前,別耍大刀

職場上有一種情況很奇怪,有些職場人,工作經驗非常豐富,能力也沒得說,有些甚至可以說才能卓越,可就是這樣一些工作技能沒話說的人,卻總是得不到上司的賞識和認可。有的高學曆員工竟然被長期放在一個中學生學曆的人都可以做的崗位上,不得重用。還有的更慘,不是被邊緣化就是被上司找個莫須有的理由擠出公司。

李源就是這樣的一個職場人。

李源畢業於北京某名牌大學,大學還沒畢業就被公司招進來做總經理助理。雖說隻是個總助,但李源很為自己能一出校門就與“總”沾上邊而得意揚揚,在與同事一起工作時,偶爾會流露出“總”級高管的官腔,有時甚至會假傳聖旨,把自己的意見,說成是總經理的意見。

讓李源沒想到的是,他的總助做了不到兩個月,就被總經理以需要鍛煉鍛煉為由下放到市場部當經理助理(降了一級)。

李源原以為總經理真的是想要他曆練曆練,可是當他看到總經理重新招的助理也是個剛出校門的新人,而且人家一做就是一年,也沒見被總經理安排到一線鍛煉鍛煉的事情發生的時候,他難免有些不服氣和怨氣,覺得總經理看不起他,沒有看到他的真實本領,為了讓總經理見識自己的本事,他決定一定要幹出個樣子讓總經理看看自己是真金白銀還是破銅爛鐵。

在市場部,他心高氣傲,經常以總經理的“欽差大臣”自居,對同事的工作喜歡指指點點,一旦哪個同事在工作中出現了失誤,上司還沒表態,他馬上態度強硬地進行批評,讓上司和被批者都有些下不來台。時間一長,無論上司還是同事們都很討厭他,對他敬而遠之。可是李源對此並不在乎,他覺得自己跟這些人不在一個平台上,所以懶得搭理他們。

市場部主要負責的工作是銷售渠道的拓展和維護。雖說屬於二線部門,但員工也要跑市場和渠道的,可是李源覺得那些事是低級員工才需要做的工作,自己不需要。所以,雖說上司一再讓他跑一線,可是他大多隻是敷衍了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產品渠道上了。

他經過仔細研究發現,公司現有的銷售渠道過窄,隻限於幾個老代理商。而這些老代理商多年來的銷售量隻能說是保持緩慢上升的速度,幾年也沒有一個質的提高。李潮認為公司的產品在市場非常受歡迎,公司應該再找幾個經銷商,讓新老經銷商進行競爭,這樣會大大地提高產品的銷售量。李源就這件事寫了份建議書,可是因為他想在總經理麵前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所以,他有意沒把這件事跟自己的上司——市場部經理說,而是在一次有總經理參加的業務會上高調提出的,他目的是想一鳴驚人。

讓李源沒想到的是,總經理聽了他的建議後,隻是與市場部經理對視了一下,也不置可否就過去了,像什麼事也沒發生。李源對此大惑不解。

會後,上司把李源叫到辦公室,就他的自作主張和越級報告把他好一通批評。李源不服氣,跟上司據理力爭,兩人大吵了一通。

最後,李源向經理提出辭職,本來他隻是想做做樣子,沒想到經理見他提出辭職,隻說了兩個字“請便”。

後來,李源又經曆了幾家公司,所遭受的經曆幾乎與這家公司相同,剛進公司,上司都很重視,委以重任,可是沒過多久就一貶再貶,最後貶無可貶,就隻好讓他走人了。

現在,在職場上,類似李源這樣智商高、情商低的職場人有許多,尤其是一些職場新人。他們往往心高氣傲、自視甚高,大事做不好,小事不願意做,最後大多是一事無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一個主要的原因,這些職場人大多會很自負地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式的精英分子,比別人高一等,所以他們總是習慣於高調行事。

可是,客觀地說,以現在中國大學教育的總體水平而言,那些大學生並不是什麼“天之驕子”,跟那些沒有走進大學門,早早就到社會上打拚的孩子比相比,他們不過是在某個地方多打了四年的網絡遊戲而已。要說本事,不過是打麻將時會少點炮,打遊戲時能撿到好裝備,泡妞時能說出一些外國人名和名人而己,除此之外,他們並沒什麼特別的本領。另外,由於四年的大學浸淫,他們反倒多了些少年人不該有的驕氣和傲氣。

老人們常告誡年輕人:“別在關公門前耍大刀。”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一般情況下,在關公門前耍大刀的有兩類人,一類是年少無知,初生牛犢不怕虎;另一類是徐娘撒嬌,老黃瓜刷綠漆。

這兩類人一般都會殊途同歸——在職場上四處碰壁。

這驕氣和傲氣讓他們睥睨一切、狂妄自大,坐在井底評說天下,實在是有些可笑。以這種底井之蛙的眼光和境界在職場橫衝直撞,不到處碰壁才是怪事呢。

即便有些人的確在某些方麵有些出眾的才能,也應該低調一些。因為在職場還有好多東西值得我們老老實實地學習,踏踏實實地行動。

現在的職場,是“低調為王”的時代。身在職場,隻有低調才能慢慢適應職場的環境和節奏,才能獲得豐富的工作經驗,才能讓自己的工作能力穩步提高,才能為自己的晉升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獲得事業的成功。

管理學裏有一個“凹地效應”的說法,說的是大部分的資源就像水一樣,總是向低處流淌和聚集。在職場也是這樣,隻有低調才能讓各種資源和能量慢慢地向你彙集。職場能量不僅僅包括能力和經驗,還有職場人在職場中所積澱的精神、氣質、眼光、胸懷、直覺等無法用能力和經驗來代替的東西。隻有這些能量全部彙集在一起,你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熟的職場人。

因此,作為一個職場人,尤其是職場新人,一定要學會把自己放在最低處,真誠地去和別人交流,向別人學習,真正以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隻有這樣,才能夠在事業上有所發展和收獲。

即使你在某些方麵有些過人之處,也需要放低自己。因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著別人沒有的優點和長處。身在職場,我們應該放低自己,努力去發現別人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長處和優點,切不可因為別人某些方麵不如我們而小瞧了任何一個人。正所謂“地低納百川,人謙容千賢”,一個人隻有真正放低了自己,才能夠看到更多、學到更多,才能夠真正積蓄到職場能量。

這是學習方麵的低調,與人相處方麵,我們更要低調。

身在職場,我們周圍有許多比我們有某些方麵強或者比我們弱的人。如果我們比別人強,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或大或小的成績,一定不要自信暴漲,小宇宙爆發,自視與眾不同,甚至高人一等,時不時地還想要顯擺一下自己的能耐。

即使高調隻是你無意為之,可是別人一定會從你或許是不經意的隻言片語或者一個表情裏看到你的傲慢和自大,這種高調的東西總會讓別人有一種被侵犯感,會讓人產生厭惡和戒心,甚至會有人對你產生敵意。

這對於想跟同事們和諧相處的我們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也許我們剛剛建立起來的和諧的人際關係,就因為你的某句無意之間的話,和不經意的一個不屑的表情,讓以前的努力付之東流。那麼,我們就得重新開始搭建塌陷的人際關係,這種事情是非常消耗時間和精力的,屬重複建設工程,成本會加倍,收益卻不一定會很好。

有些人認為低調是退縮、是不思進取,這種思想是錯誤的。

如果要把“低調”物化,最恰當的就是玉的光芒了。玉的光芒,蘊於內而不形於外,大器而內斂,睿智而不尖銳。

真正的低調絕不是退縮和不思進取,因為低調並不是掉頭撤退和停滯不前,而是一種迂回的高調。

在職場,隻有這種迂回的高調才不至於受到外在因素的幹擾和掣肘,甚至打擊,才能聚集資源和能量,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和支持,這對職場人的成長之路才是最有益處的。

四、即使是鳳姐,也要誇她勇敢

當下的時代被稱為“快餐時代”,快餐時代的人們做事情時總是更多地追求速度和效率,很少有人關心速度和效率之外還有什麼東西,更少有人意識到速度和效率之外有什麼東西會對速度和效率具有良性的影響和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