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金屬器皿裝飾藝術5(1 / 3)

四、金屬器皿裝飾藝術5

二、銅鏡的紋飾

1銅鏡的裝飾紋樣

中國早期的銅鏡,隻注重它的實用性,而忽略了它的裝飾性。後期的銅鏡,在選用的題材上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及時代風尚有一定的關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主要有人物、動物、植物、器物、天象、地理、建築、幾何紋等,其中有關人物、植物的題材尤為廣泛和精美。

商代的銅鏡以素麵或弦紋為主,有的在弦紋間點綴線紋,鏡邊緣飾有乳釘紋。西周銅鏡的鏡背早期皆為素麵,稍後出現簡單的幾何紋,晚期則出現了鳥獸紋、虎紋等,紋樣顯得古樸粗拙。

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鏡,最早出現了人物形象,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局麵。有的在主紋下滿飾雲雷紋、羽狀紋為主的細線條地紋,形成地紋與主紋相互襯托的裝飾手法,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一時期的紋飾主要有幾何紋(雲雷紋、弦紋、三角勾連雷紋、出字紋、菱形紋等)、動物紋(饕餮紋、獸紋、鳳鳥紋、蟠螭紋、羽狀紋等)、植物紋(花瓣紋、花朵紋、葉紋等)、人物紋(狩獵紋等)。春秋戰國人物鏡的紋飾內容均為人與獸搏鬥的場麵,如目前所知最早的金銀錯狩獵紋鏡出土於河南洛陽金村,表現的是騎士搏虎圖,騎士戴盔穿甲,一手持劍,一手執韁,正向猛虎刺去。1975年湖北省雲夢睡虎地9號秦墓中出土了一件狩獵紋鏡,表現的是二個頭戴盔,赤膊,赤足,一手執盾,一手執劍的武士各與一隻豹相鬥的場麵。所反映的場景應該是當時現實生活的一部分。

西漢前期的銅鏡紋飾仍由地紋和主紋兩部分組成,戰國時流行的蟠螭紋、草葉紋仍是主要紋飾。蟠螭紋多為4條成S狀的螭龍組成,中間配以四乳釘。草葉紋有的像花瓣,有的像葉片,外緣用16個內向的連弧紋作邊飾。西漢中期的銅鏡主要有規矩鏡、星雲鏡、草葉紋鏡、連弧紋鏡、重圈鏡、四乳禽獸鏡等,已不再使用地紋襯托主紋的表現手法,主紋成為銅鏡的單一紋飾。西漢晚期銅鏡紋飾有所發展,各種姿態的禽獸以及想像中的神獸、異鳥(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經常出現。人物鏡出現了彩繪鏡和普通鏡兩種形式。1963年,陝西西安紅廟坡出土的彩繪車馬人物鏡,將人物紋飾配置於外區,分為4組,彩繪不同姿態的人物、車馬、樹木等,分別表現出行、狩獵、對語、謁見等內容。

東漢時期,銅鏡題材進一步拓展,除雙夔紋鏡、雲雷紋鏡、蝙蝠紋鏡、方格鏡等,以神獸、仙人為主的形象充斥鏡背,它反映了人們企慕羽化登仙、長生不死的幻想。這些神人表現的多是東王公、西王母,還有傳說中的曆史人物,如黃帝、神農、倉頡、伯牙、鍾子期等。東漢中期的畫像鏡除了東王公、西王母仍為最主要的人物外,題材又有拓寬,如人物車騎畫像鏡中有乘車人、禦人、立於車上的武士、戴冠騎馬的人,還有仙人射獵、彈琴、舞蹈,羽人乘在龍背、虎背上等形象。畫像鏡中最為特殊的鏡子是吳王伍子胥畫像鏡,突破了一般神仙題材,將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表現於銅鏡紋飾中,開創了中國銅鏡紋飾表現曆史、傳說人物的先河。圖紋分為四組,分別為越王和範蠡,越王二女,吳王,伍子胥,描寫了春秋末年越王與範蠡策劃謀吳的事件。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盛行,銅鏡紋飾中屢見佛像造型。神像有南極仙翁、神農、倉頡、伯牙、東王公、西王母、嫦娥、黃帝等,神獸主要是指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另外,還有龍虎紋,翔鶴飛鴻紋,獸形生肖紋等。

隋唐時期,銅鏡的新形式、新風格、新紋飾層出不窮,各種裝飾紋樣自由組合,顯得生動活潑。螺鈿人物鏡充滿生活氣息,鸞鳳綬帶紋鏡洋溢著青春活力,海獸葡萄紋鏡象征著吉祥幸福,寶相花紋鏡折射出太平盛世的光芒。唐代的銅鏡主要紋飾有四神、十二生肖、瑞獸、鸞鳳、盤龍、花鳥、海獸、忍冬、蔓草、葡萄、瑞花、寶相花、八卦、萬字紋及人物故事等。

花鳥紋飾以花枝和鳥鵲相間構成為主,在鳥雀、鴛鴦、孔雀、鸚鵡中點綴蜜蜂、蜻蜓、蝴蝶等小昆蟲,充滿自然情趣。花卉紋或作花枝環繞狀或作散點團花格式,形式自由奔放,布局完美。海獸葡萄紋在繁密的葡萄花紋空間,點綴以海獸,製作精巧。人物鏡最突出的是狩獵鏡和打馬球鏡。狩獵鏡有二騎狩獵、三騎狩獵和四騎狩獵等,騎在馬上的獵手均持弓、矛、套索,表現的是射獵或追逐鹿、野猿、熊、兔或鳥等獵物。打馬球鏡為四分法布局,四組中各有一騎在馬上的球手,作出不同的打球姿態。反映神話及曆史傳說典故的人物鏡有月宮鏡(表現嫦娥和玉兔、蟾蜍的圖案)、飛仙鏡(飛天的姿勢)、仙騎鏡(表現仙人騎獸或乘鳥,有二仙騎和四仙騎)、王子喬吹笙引鳳鏡(表現吹笙人物用聲音招引鳳鳥)、三樂鏡(圖案取材於《列子·天瑞》,表現的是榮啟期向孔子回答他最引以為樂的三件事,宣揚了唯人為貴、男尊女卑、企望長壽的思想)等。另外,唐代銅鏡圖案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對稱式、散點式、單獨式、旋轉式和滿花式等,通過不同的形式,更好地表現各種題材。

宋代銅鏡的鏡背紋飾,大都粗拙簡單,有不少素背。主要紋飾有花枝、花瓣、花草、花卉(牡丹、芙蓉、荷花、菊花等)、禽鳥(雙鳳、雙鸞等)、神仙人物故事(仙人龜鶴)等。另外,還有觀音圖形鏡、說法圖形鏡、羅漢渡海鏡及仕女賞畫鏡、傀儡戲鏡、蹴鞠鏡、氣功圖形鏡等,大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金代銅鏡紋飾,多以反映日常生活中的耕作、漁獵、出遊、戲嬉、觀景等為主。頗具時代特色的銅鏡有柳毅傳書故事鏡、女子織布鏡、童子攀枝鏡、吳牛喘月故事鏡等。另外,金代的銅鏡上還有官方鑄和私家的鑄製銘文,說明當時禁錮極嚴,凡鑄銅鏡均需官方驗記。

元明清時期的銅鏡數量少,鑄技草率,紋飾簡陋,素鏡所占比重很大。元代的人物鏡有鶴鹿同春鏡(表現一位坐於鬆樹下的仙人,旁有侍者捧盤,橋上一鹿,鹿後一人捧出冒仙氣的壺,背後山門中有一鶴)、洛神鏡(表現洛神及二侍者,後襯以流雲、海水)、觀音鏡(觀音立於波濤之上)、八仙過海鏡(八仙的寶器飄於海上,並伴有流雲及仙鶴)及人物多寶鏡(人物及象征吉祥的寶物組合在一起)等。另外,還有纏枝牡丹鏡、雙龍鏡等。明代的人物鏡主要是人物多寶鏡(多寶指磬、寶珠、犀、書畫、盤長、寶錢、靈芝、金魚、方勝、銀錠、元寶等,是以假托、轉喻和諧音來象征吉祥),另外還有觀瀑鏡及八仙壽老鏡等。

2銅鏡的銘文

銅鏡的鏡背不但有精美的紋飾,而且還有銘文。鏡上鑄銘最早出現於戰國末期,西漢初期鏡銘也隻是紋飾的點綴,以後逐漸發展為重要組成部分,有的銅鏡則完全以銘文為主題內容。

秦、漢初期銅鏡銘文主要有“長樂富貴長相思,願毋相忘”;“大樂富貴,千秋萬歲,宜酒食”;“見日之光,所言必當”等。

漢鏡銘文主要有“長相思,毋相忘”;“見日之光,天下大明”;“長樂未央”;“家常富貴”;“內清質以照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揚而願忠,然壅塞不泄”;“月有惠,日有富,樂無事,常得意,美人會羊”;“尚方作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遊天下遨四海”;“新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左龍右虎主四旁”;“與天無極,與地相長,歡樂未央,長毋相忘”;“宜子孫,壽萬年,家有五馬千頭羊”;“壽如金石”;“許氏作竟自有紀,青龍白虎居左右,聖人周公、魯孔子,作吏高遷車生耳。郡舉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乃悔”等。

魏晉南北朝鏡銘文主要有“天壬日月,照四海,正明光”;“永安四年太歲己巳5月15日庚午,造作明鏡,幽涷三商,上應列宿,下辟不詳(祥),服者高官,位至三公,女宜扶人,子孫滿堂,亦宜遮道,六畜潘份,樂未”等。

隋唐鏡銘文主要有“練形神冶,瑩質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當眉寫翠,對臉傳紅,綺窗繡晃,俱含影中”;“龍盤匣裏,鳳舞台前,對影分咲,看鏡若妍”;“光正隨人,長命宜新”;“萬齡永保,千代長存,能明能鑒,宜子宜孫”;“花發無冬夜,臨台曉夜月,偏識秦樓意,能照美妝成”;“別春馳憂,結戀離愁”;“月曉河澄,雪蛟波清”;“光正”;“美哉”;“阿房”;“盤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