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電視劇2
引起爭議的《林海雪原》
同名小說《林海雪原》是曲波在1957年創作完成的,曾經風靡全國,後來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並獲得成功。其中英雄人物楊子榮和少劍波、白茹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青年人的偶像。根據小說創作的京劇《智取威虎山》後來成為“革命樣板戲”,常演不衰,智勇雙全的英雄楊子榮,更是家喻戶曉。電視劇《林海雪原》,編劇:王德忱,導演:李文岐,主演:王洛勇、於洋、二洋、童瑤,全劇共28集。
1946年八年抗戰剛剛結束後,內戰在東北一觸即發,在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東北境內政治土匪活動猖獗,到1946年冬天,已經對民主改革形成致命威脅。電視劇講述的就是在這樣一個複雜的曆史背景下,一支驍勇善戰的小分隊在東北人民的支持下與盤踞山林多年的數股土匪勢力鬥智鬥勇的故事。電視劇根據小說的內容改編,保留了血洗夾皮溝、突襲奶頭山、智取威虎山等主要情節和原作中的主要人物。
該劇的播出引起了閱讀過《林海雪原》的一代人的興趣,電視劇較大的容量便於表現原作長篇小說的複雜情節,剿匪故事又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人們期待電視劇有上佳的表現,因為電視劇會克服電影的限製,再現楊子榮、少劍波等一批人們熟悉的原作形象。但是,該劇播出之後卻引起了較大的爭議。
爭議的主要焦點在於一號人物楊子榮的形象。在原作中小分隊是從各個部隊中挑選具有特長的精兵強將組成,楊子榮進入小分隊時已經是偵察排的排長,具有革命軍人的較高素質和偵察英雄的稱號,而電視劇中,楊子榮出場時不是一個精幹的偵察英雄,隻是在牡丹江司令員身邊做飯的炊事兵,而且毛病很多,不僅喜歡喝酒,還愛唱幾句帶點葷味的小調,與市井裏的三教九流混得極熟,世故圓滑。司令員的一次激將使他很偶然地加入了偵察小分隊。最令人難以容忍的是該劇給楊子榮加了一個未婚妻槐花。槐花被賣到東北後,與一個叫“老北風”的土匪生下一個兒子,後來座山雕將這個孩子搶走並認作義子。楊子榮最後為了救情人的兒子而犧牲。批評者認為,“這簡直是把肥皂劇中的噱頭用在了戲中”。
電視劇《林海雪原》再次引發理論界關於“紅色經典”改編的討論。產生廣泛影響的“紅色經典”經過體製化的閱讀,被幾代中國人所接受,寄托著幾代人的青春夢想、英雄情結,具有不可顛覆的代表性與典型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具有神聖性。《林海雪原》這部小說也是其中的一部,主要英雄楊子榮幾乎成為一種英雄偶像,成為民族精神的凝聚點。
從90年代末期開始,文學和戲劇領域開始了一股“改編”風,對上述經典進行再創作,從魯迅的作品開始,新作品使用了原作的人名,時代和部分情節,但完全改變原作中人物的基本性格,完全改變了原作的主題,甚至不惜打亂原作的基本框架,把魯迅各短篇小說裏的人物集中起來,重新組合,原本麻木、猥瑣、自欺也欺人的阿Q在魯迅原作中受到社會的歧視,也包括女人的歧視,到了電視劇裏,卻得到了兩位漂亮女人的關注,那位豆腐西施楊二嫂對阿Q更是一往情深。改編後的阿Q不僅改變了原有的生存狀態,也被換走了精神內核。以情感來說,魯迅的阿Q是一個不知愛情為何物而隻知道和女人可以睡覺的人,到了電視劇裏卻成了愛的聖人,不僅注重男女精神上的結合,而且有一種俠義的精神,使他替代革命者夏諭去坐牢,具有了以追求人格高尚為基礎的現代情懷,因而《故鄉》中的豆腐西施和《阿Q正傳》中的吳媽都一往情深地愛上他。同樣,那位穿長衫站著喝酒、不時有一點小偷小摸的行為、最後被丁舉人打斷了腿的落魄秀才孔乙己,到了電視劇裏不僅有了家室,而且成了阿Q的嶽父,不僅人變得有品位,而且與朝廷也沾了邊。情節是豐富了,人物卻變形了,主題也改變了。可以說這樣的創作或改編不僅改變了經典人物本來所攜帶的文化意義,也損害了原作的思想意義,使原作深刻的揭露意義和令人警醒的批判力量在種種改創所產生的一種鬧劇效果之中淡化,原作的深刻變為庸俗和油滑。
其他經典作品也部分地遭遇了這種噩運。表現地下黨組織和新四軍傷病員與投靠日本侵略者的漢奸部隊鬥智鬥勇的戲劇《沙家浜》,塑造了地下黨員阿慶嫂以及新四軍排長郭建光和他們的對立麵漢奸頭子胡傳魁、刁德一等形象。在改編風潮中,原劇中的人物關係變化很大,阿慶嫂與郭建光和胡傳魁之間居然成了三角戀愛關係,引起了各方麵的抗議。電視劇《林海雪原》也是這種改編風中出現的。這些改編有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嚴肅主題庸俗化,人物關係濫情化,反麵人物人性化。以《林海雪原》而言,這三個缺點全都具備。
原作中歌頌革命英雄的主題,通過英雄的大智大勇和犧牲的悲壯表現出來,他們和整個中國革命史上的烈士、英雄一樣,為了革命的勝利和人民的利益,艱苦奮鬥,英勇犧牲,可歌可泣。這一主題在電視劇中成為一種油滑,多次立奇功的偵察英雄,智勇雙全、忠誠果敢的戰士變成了一個帶有三教九流色彩,喝大酒唱小曲的夥夫,仿佛不經意之中就可以成為一個深入匪穴,立下奇功的英雄,這實際上是瓦解了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的最基本的品質,把一個千錘百煉的過程和質的飛躍變成了一種偶然、一種幸運,從而顛覆了原作歌頌英雄、崇敬英雄的主題。對此導演李文岐的解釋是,改編主要是想把觀眾“從過去理想主義的、特別臉譜化的傾向上拽回來,從仰脖看到平視,感到這些人和事生活中就有,不是戲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