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莫斯科紅場(1 / 3)

第十一章莫斯科紅場

作者:清風沉寂

汪洋的大腦絕對稱得上天賦異稟。

幾分鍾前,於文按下了實驗的啟動按鈕……

石磊的“意識觸角”隨著電流,緩緩地探入了汪洋的大腦……

“觸角”很快探明,汪洋的腦內存有超乎想象的海量信息,是大量的知識、經驗教訓、人生經曆……

在這些信息之間,縱橫交錯的建立了各種聯係,組成了一個多維度的複雜矩陣……

石磊認為,是“多維矩陣”構成了汪洋的語言書寫、時間空間、分類排列、邏輯判斷、推理演繹等思維方式和思辯能力。

“觸角”進一步發現,在另一片區域裏,存在大量的形象記憶、直覺、情感……

石磊想,這大概就是汪洋的想象、靈感、頓悟,是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令石磊感到驚訝的是汪洋的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

這個機能即便是在“被探查”的時候,仍在自動運行。

“觸角”經過這片區域時,根本無法探明“自動演算”的高速節奏和演算內容……

令石磊感到驚訝的還有超高速的大量記憶……

在這片區域裏,已經存儲了大量“多維矩陣”形成的“意識快照”,並仍在高速增長……

石磊想,這大概就是汪洋長期從事學術研究的成果,以及深刻的經驗教訓……

“觸角”還發現了大量離散的信息,和已經形成“結論”的信息不同,它們“盤根錯節”的交織在一起……

之所以形容為“盤根錯節”,是因為“觸角”無論循著哪條路徑,最終都能找到同一個“根”……

這些信息組成了一個“懷疑論者”,像“死循環”一樣,永遠也下不了結論……

那是一段烙印在深層意識裏的深刻記憶。

那段記憶清晰可見,就像剛剛發生在昨天……

……

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基本如此。

父母革命兒接班,父母反動兒背叛。理應如此。

這是記憶中的那個時代,社會主流的“意識_形_態”。

有幸的是,汪洋不是“混蛋和狗崽子”,而是根紅苗正的紅五類。

在汪洋的記憶裏,有許多令石磊難以理解的片段。

……

比如兒女揭發父母、夫妻互揭瘡疤的現象,汪洋與之聯係的觀點是:人性的扭曲。

他很同意孔夫子的觀點: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但這樣的現象,又被汪洋標記為:苦肉計!

那個期間,這樣的現象又是父子串通、夫妻編導的鬧劇。

不僅僅是因為生存,有時也為謀得更好的前程...

他似乎又認為,這不是文_革對人性的扭曲,恰恰是它的敵人—封建主義的遺毒。

又比如********。

老舍根紅苗正,正宗的無產階級出身,文_革後還是文聯的革委會主任。

可老舍偏偏投湖了。

汪洋的記憶裏留存著一種觀點:是中央文_革指使紅衛兵幹的。

可老舍的死,並沒有喚醒人們正確的“意識”。

汪洋與之聯係的另一個觀點是:令人費解!

再比如集體意識。

汪洋的觀念裏認為:那個時代,國人的“集體意識”空前高漲。

可他又同時存在另一觀點:在那個時代,國人又是典型的“集體無意識”。

注:無意識也稱潛意識(unconsciousness),是深藏在人類頭腦中的一種不由自主的精神活動。

……

1967年伊始,年輕的汪洋不過22歲。

和眾多留學生強烈要求回國參加“革命”一樣,汪洋和60多名留學法國的學生,一起從巴黎回國,途經蘇聯莫斯科。

“汪洋,大家都去蘇聯紅場瞻仰革命導師,我們也去嗎?”

女孩發出清脆嘹亮的聲音,頗有革命小將的氣勢。

“Elsa,當然要去!我們回國,不就是為了反帝反修嗎?”汪洋神情毅然的回答。

莫斯科紅場。

汪洋手舉“紅寶書”,扶著獻給列寧和斯大林的花圈,在同學們的簇擁下緩緩前行。

身旁的女孩挺直胸膛,一手高舉“紅寶書”,一手緊張的拽著汪洋的手臂……

“Elsa,別害怕!要革命就不要怕流血犧牲。”

汪洋堅定的喊道。

“他們不讓把花圈抬上列寧墓……”

“為什麼?”

“找他們去……”

同學們群情高昂......

一番交涉後,獻給斯大林的花圈最後放到了列寧墓旁的小道上。

集體默哀後。

“同學們!請打開毛主席語錄……”

“社會主義製度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