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藝術的誕生與發展,是人類勤勞與智慧的結晶。藝術已成為人類社會一項重要的文化構成,藝術素養也已成為人類精神境界的重要內涵。在璀璨的藝術星空中,那些有經典性的代表作品,不但是藝術家本身的才華表現,也蘊涵著時代、社會、民族的興衰成敗,揭示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軌跡。源遠流長的中國藝術殿堂是多姿多彩的:精美的原始彩陶、輝煌的商周青銅器、神聖的曆代宗教壁畫、博大精深地雕刻以及美輪美奐的音樂、戲劇,無不體現著中國藝術的無窮魅力。在這裏,既有審美的欣賞,更有曆史的認知與啟示。《中國藝術史話》以精煉、淺顯的語言與精美的藝術圖片共同闡述人類源遠流長的藝術發展曆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國各種藝術的精華,多角度介紹了中國藝術的發展脈絡。
《中國藝術史話》雖然不是我國出版藝術類百科全書的第一部,但卻是目前國內內容最全、規模最大的一部。全書文字量達300萬之巨,收錄圖片3000餘幅。按照分卷內容編排,有繪畫、書法、建築、雕塑、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影視、工藝美術、民間藝術、藝術品收藏等24卷。可以說,這部百科全書是我國出版界又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嚐試。
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具有藝術修養的人。”一個富於藝術修養的人,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比別人豐盈和充滿活力,他永遠不會真正寂寞,因為他是彙聚著人類的全部尊嚴和驕傲活著。一個又藝術修養的人,不論他擔任什麼工作,總會比其他人更能體諒人、更仁慈、更幽默,更易展現個性,更瀟灑從容。曆史上許多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能以他們的輝煌業績產生廣泛的影響力和巨大的震懾力,他們身上最具魅力的地方,往往是那一份藝術素質。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曆史使人明智。”曆史的經驗是前人巨大的代價才總結出來的。曆史經驗包含著發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現實,理智地麵對將來,就應當自覺地回顧曆史。現代人隻有了解曆史,才能感受曆史啟迪現實的無窮魅力。惟有從曆史經驗這裏感知雜亂紛紜的現實,才能體會曆史智慧的美感與簡潔感。
藝術史當然也概莫能外,這種由曆史引發的智慧、魅力與美感,對豐富一個人的生命內涵,提升一個人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隻有了解了中國藝術的曆史,才能提高一個人的藝術修養與人文素質,進而樹立民族自信心,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才能以他們的不斷傳承和新的創造,繼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在共同的血脈上發展起來的13億中國人和5000萬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應有這樣的共識,都應當承擔這樣的責任。
《中國藝術史話》把傳統的藝術教育和未來的展望,有機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引導當代中國人順應悠久古老的中華文明融入世界發展的現代潮流。
因本書規模較大,編寫時間倉促,書中難免存在錯誤,敬請廣大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
一、文學史
先秦文學
先秦文學形成於中國文化的發生、創造期,對先秦文學的研究,必須納入到文化的綜合動態的係統中來,將它置於最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來審視。例如,對史傳文學、諸子哲理藝術散文的研究,即涉及到“史官文化”、 “先秦理性精神”,以及民族精神、思維方式、審美心理等一係列文化問題;對《詩經》、楚辭的研究,亦涉及到南北文化、儒道源流及宗教、民俗等文化問題。而卓絕一世、彪炳百代的《莊》、《騷》的產生,也是一種文化現象,需要從縱深的曆史、文化繼承和時代精神氛圍等與文化因素相關的方麵,揭示其由於蓄勢久遠、積澱深沉從而以包羅萬有、氣象雄渾的麵貌登上時代高峰的緣由。可以說,先秦文學中的問題,幾乎無一不涉及到廣泛的文化問題。因而對先秦文學的研究,離開了文化視角就無從切入和深入。
如果把我國文學的發展比喻為一條長河,那麼這一時期的文學,正是處於發源階段;如果把我國文學比作是一座高樓大廈,那麼這一時期的文學正是它的基石。因此,了解和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學,對於認識我國文學優良傳統的形成,審美意識的曆史起源,以及我國文學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的發生和發展,都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遠古口頭文學除原始歌謠外,還有神話傳說。古代神話豐富多彩,隻因年久散失,未能係統、完整地保存下來。現在所看到的一些零星的片斷,大都出於後世的傳聞。散見於《山海經》、《淮南子》等古籍中的神話較著名者如《精衛填海》、 《誇父逐日》、《女媧補天》、《鯀禹治水》、《後羿射日》、《黃帝殺蚩尤》、《刑天與帝爭神》和《羽民國》、 《奇肱民》等,包括自然神話、創世神話、英雄神話和傳奇神話諸類型。神話作為原始的社會意識形態,通過想像和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形象地反映了遠古人類的社會生活與精神世界,具有不朽的認識價值。神話還是人類永不複返的童年時代的藝術瑰寶。它以自身的壯麗奇偉和無窮魅力顯示出高度的審美價值。神話又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它以熾熱的激情、神奇的幻想,表現了原始人類企圖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願望、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的讚頌。
大約公元前21世紀時,傳說夏禹的兒子夏後啟建立了夏朝。有關夏朝的出土文物很少,古文獻所載的有關夏代的曆史多屬傳說性質,其詩歌、謠諺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夏朝是否有文字,以及文字情況如何還不得而知。但自從甲骨卜辭的發現,證明至遲在殷商社會中期(約前14世紀),我國已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同時也有了用文字記載的曆史文獻。殷墟的甲骨卜辭,商代和周初的銅器銘文,《周易》中的卦、爻辭,《尚書》中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說是我國散文的萌芽。夏、商都是奴隸製社會,當時的文學對階級社會的某些現實已經有所反映。據《尚書·湯誓》所引,有兩句夏代歌謠:“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相傳為夏桀時人民大眾的呼聲,反映了夏朝人民對夏桀暴虐統治的不滿和強烈的反抗情緒。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前17世紀~前11世紀),這是我國古代奴隸製大發展的時期。
商起初是黃河下遊的部族,大約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即傳說中商湯伐夏桀以後,成為中原諸邦國之長,到公元前十一世紀為周所取代。它是一個奴隸製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