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位於今天沈陽市沈河區沈陽路二段,曆史上稱作“盛京宮殿”、“陪都宮殿”,記錄了清王朝的崛起。它始建於後金努爾哈赤天命元年(1625),建成於清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這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建和使用過的宮殿,清世祖順治帝福臨也曾在這裏即位稱帝。入關以後,沈陽成為陪都,也成為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東巡時的“駐蹕”之地和理政之所。
經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增建和擴建,沈陽故宮形成了今天的規模,整個宮殿共占地6萬餘平方米,各式建築90餘座,組成了十幾個院落,300多間房屋,它是我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具有高度的建築藝術和曆史價值。它繼承了漢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卻也保留了濃厚的地方和民族風格,成為滿漢文化交融的實證。
從規模上看,沈陽故宮要比北京故宮小得多,但由於建造時有意模仿了明製,所以在布局上很接近於北京故宮。它分為三大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和十王殿,中路為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內宮闕;西路從南向北包括戲台、嘉蔭堂、仰熙齋和文溯閣等,為乾隆年間所造。
中路的大內宮闕是按照中原王朝“前朝後寢”的宮殿製度布局的,坐落在南北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對稱鮮明。經過南端的大影壁,從道北正中的大清門進入,穿過左右各有飛龍閣和翔鳳閣對峙的廣場,便是崇政殿,也就是俗稱的金鑾殿了。金鑾殿隻有五個開間,是皇太極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就是在崇政殿舉行的大典。移都北京後,皇帝東巡也經常在此臨朝聽政。大殿前有寬闊的月台,東置日晷、西置嘉量亭,是乾隆時期仿照北京故宮增建的,皇帝寶座後麵是貼金雕龍的扇麵大屏風。
中路宮殿分為兩部分,如果說崇政殿代表著“外朝”,那麼“內廷”則是以清寧宮為中心的。崇政殿北是一片高台城堡式建築,這就是後宮所在。內廷最南端為鳳凰樓,為三層歇山頂樓閣,是當時沈陽城的最高建築,沈陽八景之一“風樓曉日”就是在此。穿過樓下的門洞,便到達了清寧宮,是皇太極和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外間有舉行家祭的神堂,也是親眷聚會的廳堂,東側關雎、衍慶,西側麟趾、永福四宮則是後妃的寢所。院內有祭天用的索倫杆,杆頂錫鬥內盛著米穀、碎肉,據說這是用來飼養鳥雀的,可見還保存著滿族的習俗。
在後宮的建築布局上也保留了濃厚的地方特色,沿用了滿族傳統住宅的建築風格和使用功能,後宮建在近4米的高台之上,和北京故宮等漢族宮殿不同,與外朝相比“宮高殿低”。這可能是因為滿族的先人長期居住在山區,喜歡高屋的緣故。
西路建築的中心是文溯閣,它和仰熙齋構成一個院落,而前麵嘉蔭堂和戲台則構成另一個院落。文溯閣建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專收四庫全書,它和收藏其他六部《四庫全書》手抄本的閣樓——北京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熱河行宮文津閣、揚州文彙閣、鎮江文淙閣、杭州文瀾閣一樣,都是仿照明代寧波藏書家範欽的“天一閣”建造起來的。現在,其他六閣或毀於戰火,或散失書籍,隻有沈陽故宮文溯閣貯存的書籍最完整。文溯閣為硬山式二樓三層建築,屋頂鋪著黑色琉璃瓦,鑲綠剪邊。東側碑亭內的《禦製文溯閣記》為乾隆親自撰寫,記述了文溯閣的建造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情況,閣後的仰熙齋和九間房是乾隆皇帝東巡時讀書場所,閣前的嘉蔭堂兩側有遊廊,還有為皇帝欣賞戲曲而搭起的戲台。
東路布局和北京故宮差別顯著,這也是清初宮闕的特殊所在。在南北長140米,東西寬40米的長方形寬敞庭院中,大政殿居於北部中心,南麵東西兩側各列了五座方亭,構成了完整的建築群。
大政殿俗稱大衙門,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是皇帝舉行大典之地,為八角重簷亭,下麵是須彌座台基,用青石雕欄環繞,八麵出廊,殿前兩根明柱上各有金龍蟠繞,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頂是黃琉璃瓦鑲綠剪邊。
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八旗製度在建築上的反映。距離大政殿有195米距離,是10座建築式樣相同的亭子,排列次序是:東邊自北向南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鑲藍旗亭。西邊自北向南是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和處理財務的地方。君臣合署辦事的建築布局曆代罕見,這也是滿族固有的習俗在宮廷建築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