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 / 3)

第九章

《浣紗記》

《浣紗記》在昆山腔發展史上是個裏程碑式的作品。昆山腔的流行,還借助於梁辰魚的《浣紗記》。昆山新腔問世以後,梁辰魚參考了魏良輔改進的昆山腔,又與一些朋友精研音律,不斷推敲。創作出來的《浣紗記》以曲辭優雅、情節動人為時人所賞。所謂“不多出韻,平仄甚諧,宮調不失”。精心填寫的曲辭與新創的曲調,使這出戲一問世就影響巨大。當時有“吳閶白麵冶遊兒,爭唱梁郎雪豔詞”的詩句。劇傳腔,腔傳劇,《浣紗記》使昆山新腔得到傳揚;昆山新腔也使《浣紗記》一炮打響。從此以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文人進行戲曲創作,作品紛呈,很快達到昆山腔創作和演出的全盛時期。

這個劇在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交戰的故事中交織了範蠡與西施的愛情曲折,場麵壯闊,人物眾多,所謂“羅織富麗”。吳、越春秋的曆史,觀眾都比較熟悉。吳王夫差興兵伐越;越王勾踐不敵請降,攜夫人和大臣範蠡赴吳庭服役。三人換敝衣,受淩辱,日夜辛勞,在石室養馬。夫差患病,勾踐夫婦前《浣紗記》劇照往問疾,避穢臭親嚐糞便以測病情,取得夫差信任。夫差不病愈後不顧伍子胥反對,赦放越王回鄉。越王三年苦役得歸,發誓複仇雪恥。他臥薪嚐膽,采納範蠡意見,對內生聚,對外結和。大臣文種建議獻美女給吳王,誘其迷戀酒色,近佞遠賢。範蠡舉薦了自己的未婚妻。

範蠡三年前到諸暨遊春,若耶溪邊結識美麗的浣紗女西施。兩人一見鍾情,以紗定情。誰知好事多磨,越國兵敗。西施苦守三年,迎宋的卻是範蠡請她為國家計獻入吳國的現實。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西施毅然應承。吳王果然十分迷戀西施、為她特建館娃宮,窮奢極欲。從此對越王更加放鬆戒備,越加厭煩伍子胥的諷諫。直至越國君臣完成了一切準備,大舉攻吳,生擒太子,夫差窮途末路自刎而死。

勾踐完成雪恥複國大業,率眾拜謝西施。範蠡攜西施登舟泛湖而去。

《浣紗記》本事出自《史記·吳越世家》和趙日華的《吳越春秋》。金院本、元雜劇都曾有過作品。梁辰魚的《浣紗記》想要總結吳越興亡的曆史教訓,借古喻今,寄托自己對時政的憂慮。劇情內容過於繁雜,缺少提煉,不免失之冗長。但這個戲意義很大。劇中範蠡、西施的愛情與吳越興亡結合在一起,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並把國家利益置於愛情之上,開後世同類主題風氣之先。這是這個戲的意義之二。擺脫傳統的貞操觀念,讓範蠡和西施完成複國大業之後,攜手人生;而不是沿襲“女人禍水”的封建老調,卑劣地將西施沉江處死,這是這個戲的意義之一。滅吳之後,與越王私交最好、功勳最大的範蠡又能意識到“越王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歡樂”,不受忠君思想的束縛,帶西施舍棄榮華富貴退隱而去,這種對統治階級清醒的認識,非常難得。這是這個戲的意義之三。《浣紗記》之前,昆山腔雖經魏良輔等人改革,但還隻是用於清唱。是梁辰魚進一步精研音理,將昆山腔用於《浣紗記》的舞台演出;之後昆山腔借《浣紗記》好戲得到流傳,成為占據舞台幾百年的最重要的聲腔,《浣紗記》功不可沒。這是這個戲的意義之四。作者的思想、眼光、境界、藝術修養、貢獻能達到這樣的層次,值得讚揚。同時,劇中範蠡、西施、伍子胥、勾踐、夫差、文種、伯喜否等人物形象塑造都比較生動。人物對話的語言生動,得到大家的好評。

《浣紗記》現在仍然有一些改編本活躍在舞台上,昆曲和其他戲種都有上演。《紅梅記》

《紅梅記》的作者是周朝俊,生卒年不詳,大約萬曆前後在世,是明代後期作家了。明代後期傳奇作家和優秀劇作如繁星燦爛,著名的流派有吳江派和臨川派。周朝俊不是這兩派中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兼具吳江派的聲律之長和臨川派的文詞之美,有人稱讚他是雙美派。他是浙江鄞縣人,撰傳奇10餘種,隻保存下《紅梅記》一種。昆曲《李慧娘》劇照,李淑君飾李慧娘,周萬紅飾賈似道

《紅梅記》雖然是明傳奇中不錯的戲曲,但達到這個戲水平的作品有一大批。挑選《紅梅記》來介紹,是因為這個戲成為了昆曲的保留劇目,它的影響延續至今。當代著名作家孟超根據周朝俊的《紅梅記》中的部分情節重新編寫了京劇《李慧娘》。上海京劇院的當家花旦李玉芙主演過此劇。文化大革命中該劇因為是鬼戲遭到猛烈批判,作者孟超含冤而死。1979年得到徹底平反,蘇州京劇團重演《李慧娘》,主演胡芝風。1981年被著名導演劉瓊搬上了銀幕,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成為膾炙人口的優秀戲曲影片,胡芝風也由於影片的熱映而一夜成名。今天舞台上還在上演各個劇種改編的《紅梅記》故事,因此這個戲知名度很高。

《紅梅記》以南宋為時代背景。賈似道弄權、賣國,奢靡享樂,是曆史上有名的奸臣,正人君子無不側目。民間有:“朝中無大臣,湖上有平章”之諺,就是諷刺賈似道不問政事,整天在西湖遊樂。這天,賈似道又攜侍妾李慧娘等遊湖,錢塘秀才裴禹(字舜卿)不肯回避,昂立橋頭。李慧娘注意到他的正直和英俊瀟灑,不覺讚了聲:“美哉一少年!”賈似道竟殺一儆百,回府後劍斬了李慧娘。

一日,裴秀才途經盧總兵府花園,喜愛伸出園牆的紅梅,被正在紅梅閣上眺望春色的盧昭容小姐看見,讓丫環將手中的折梅轉送給他。後來,前去感謝贈花的裴舜卿恰遇賈似道欲占昭容小姐為小妾。他仗義相助,自薦權充門婿,抵擋了賈府凶焰。賈似道假意延請裴舜卿為塾師,拘囚於書館。李慧娘遊魂發現了裴秀才,幻作生前模樣,取得他的信任,了卻生前夙願。慧娘鬼魂得知賈似道謀殺裴生之計,助他避禍出逃。

作惡多端的賈似道終於被諫官和太學生員彈劾,被押解官在貶謫道中擊斃。

盧昭容避難中被姨表弟騷擾,仍一心牽掛裴舜卿。經曆曲折,裴秀才高中探花,找回盧小姐,終在紅梅閣完婚。

作為傳奇劇本,《紅梅記》設置了三條線索,李、裴情感與抗暴是一條;裴、盧姻緣是一條:賈似道誤國失襄樊是第三條。三條線索都與賈似道連接,結構比單線或雙線更複雜。作者批判譴責矛頭明顯指向賈似道,所以這個戲並非普通的才子佳人戲,可以說是借事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可惜裴盧姻緣和賈似道誤國兩條線索顯得枝蔓,相互間缺少有機的聯係,對主題反有衝淡。

這本戲最出采的是李慧娘的形象。她是低賤的小妾,但內心純真熱情,有正義感。她脫口讚美了陌生的書生一句,招來殺身大禍。成為鬼魂之後反正不怕死了,她倒獲得了行動的自由。生前她不敢反抗賈似道,無法追求自己的愛情;死後她主動到書館求見裴秀才,主動示愛,並救了裴秀才的命。為了不連累眾姬妾,她挺身而出,顯形與賈似道正麵衝突,毫不含糊,針鋒相對,敢愛敢恨,全掃懦弱之態。這種形象是封建社會現實中女子少有的,也是借了鬼魂才吐出了屈死弱女子的一口怨氣。所以《紅梅記》的題材在流傳過程中,另外兩條線索漸漸被舍棄了,李慧娘的線索得以突出加強。後世更知名的戲是《李慧娘》。不僅昆曲,高腔、皮黃、梆子各劇種都有改編演出,都以李慧娘結構故事,盧昭容與裴秀才的姻緣全都被人們割舍掉了。解放以後,以馬鍵翔等改編的秦腔《遊西湖》和孟超新編的《李慧娘》最著名。孟超改編《李慧娘》時,著重描寫李、裴二人對奸相賈似道的鬥爭;在他們愛情關係的處理上突出二人的愛國意識。搬上銀幕的正是孟超改編、胡芝風主演的《李慧娘》。而孟超竟由於改編《李慧娘》,寫了鬼戲,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含冤而死。這是戲外之戲,周朝俊當初創作《紅梅閣》時絕對想像不到。

《繡襦記》

《繡襦記》是薛近兗的作品。薛近兗,字百昌,武進(今屬江蘇)人,生卒年不詳。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曆官浙江、河南布政使。這個劇取材於唐代白行簡的傳奇小說《李娃傳》。元代石君寶、高文秀,明代朱有火敦、徐霖都有同題材的劇本。但薛近兗的《繡襦記》情節設置有新發展,對後來的流傳影響最大。

故事講鄭元和為常州刺史鄭儋之子,帶巨資赴長安應考。離考試日期尚早,鄭元和遊覽勝景時在平康巷一家門首得遇絕色女子,一見傾心,假意墜下絲鞭,偷看姑娘幾眼。得知這女子乃娼門李亞仙,年方二八,吹彈歌舞無所不通。鄭元和表示不惜代價,也要贏得她的芳心。第二日到李家推說要租房攻讀,拿出白銀百兩,老鴇李母當即擺宴接風。李亞仙認得是前日墜鞭的公子,也自歡喜。從此二人沉浸於情愛,早將趕考之事拋到雲外。伴行的人見他荒唐,盜銀而遁,還編造鄭元和中途遇盜被害的消息,搪塞他的父母。

鄭公子花天酒地囊金盡傾,李亞仙癡情不移,而李母用計逐客,使鄭元和流落街頭。後被專管殯葬的凶肆雇為歌郎。賽歌時,被正在長安的鄭儋得知。鄭父氣惱之下,命下人將元和活活打死,撇屍荒野。但後來元和被人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