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東方紅》
《東方紅》原為依《白馬調》曲調寫成的《移民歌》,由陝北民間歌手李有源改編創作而來。
李有源(1903~1955),出身於黃河畔陝北葭縣(今佳縣)的一個貧農家庭。在陝北這個民歌豐富的地方,李有源從小就聽慣了民歌歡快的節奏和富有感染力的曲調以及人們那向往美好生活的歌聲,並在生產勞動中,又積累了豐富的閱曆和經驗。因此,李有源知道如何運用民歌形式去反映人們的生活、情感以及對生活的美好願望。他為了表達對毛主席和共產黨的熱愛,用陝北著名的民歌《騎白馬》的優美曲調,改寫成了《東方紅》,使《東方紅》這首不朽的傳世之作一經從中國革命的搖籃——陝北傳出,便在中國家喻戶曉,並響徹了全世界。
《東方紅》基本沿用了《騎白馬》這一唱詞格式與曲調骨架,即:四句一段,落音分別為re、re、re、so。第一句六言(分為兩個三言的短句),餘三句皆為七言,第三句尾有襯腔“呼兒嗨喲”與第四句緊接。由於內容的改變,速度、節奏、唱腔都作了相應的變化。毛澤東在延安
20世紀30年代初,陝北的莊稼人在窯洞熱烈地談論著一個嶄新的話題:“紅軍快到咱們這兒了!”“毛主席來到了陝北,咱們窮人這下有指望了。”親眼看到了紅軍的李有源在自己的破窯洞中,心情更是不能平靜。他想用民歌來歌頌這些奔赴抗日前線的人民軍隊,這些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救國救民的八路軍!他天天想、夜夜想,連走路都哼著民歌調子。自己編了幾首歌頌黨、歌頌毛主席的歌,但是總感覺這些歌都沒有能夠深刻地反映出自己和人民對黨對毛主席的無比熱愛之情。
一天走在路上,李有源忽然望見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他突然想到黨和毛主席的英明偉大,不正像這東方升起的太陽嗎?陽光普照大地,溫暖著每個勞動人民的心房,引導人民永遠向前進!想到這兒,他不由得笑起來。晚上,回到自己的窯洞,李有源在油燈下,終於用陝北著名的民歌《騎白馬》的優美曲調,完成了《東方紅》。
1966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定名為“東方紅一號”,1967年初,有關方麵確定“東方紅一號”要播放《東方紅》樂曲。1970年4月24日晚9時35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13分鍾後,衛星從太空發回信號,而這信號就是人人皆知的《東方紅》樂曲!樂曲清晰洪亮,通過廣播傳遍了全世界。
《麻雀與小孩》
黎錦暉(1891~1967),字均荃,湖南湘潭人,作曲家。1916年起參加北京大學音樂團的活動。1920年到上海,在中華書局工作。1936年在長沙、重慶從事抗戰文化工作。建國後供職於上海電影製片廠。其作品還有兒童歌舞表演曲《可憐的秋香》《好朋友來了》等。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音樂界對於中國的歌劇史從什麼時候算起、第一部可以稱之為中國歌劇的作品是什麼等等,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第一部可以稱之為中國歌劇的音樂戲劇作品,是在五四運動的後一年,即1920年誕生的,它就是黎錦暉創作的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
與西方流行幾百年的歌劇相比,《麻雀與小孩》劇情的選材和音樂的旋律都有其獨到之處。這部開山之作,為我國日後的歌劇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這部作品以故事為基礎,直進發展,以歌舞緊密配合,烘托劇情,以劇為主,歌舞為輔,實際上近似於輕歌劇。
第一場《教學》。老麻雀教小麻雀學飛,表現了慈母的勤勞可敬和嬌女的活潑可愛。
第二場《引誘》。老麻雀外出找食後,來了一個淘氣的小孩。當他知道小麻雀餓得難受時,便誘騙小麻雀到他家裏去吃小青豆和小蟲。小麻雀經不起誘惑,果然隨他走了,結果被小孩關了起來。這場戲主要表現小孩的頑皮與小麻雀的單純。
第三場《悲傷》。老麻雀找食回來,找不到女兒,非常焦急,表現失去愛女的痛苦。這時,老麻雀唱了一段如泣如訴的《長白山曲》。
第四場《慰問》。小孩問老麻雀為什麼悲啼,老麻雀則向他傾訴心中的愁苦。兩人一問一答都是用《蘇武牧羊》的調子填的詞。
第五場《懺悔》。小孩問明老麻雀緣由之後,感到自己做了錯事,應該趕快改正,把小麻雀還給她的媽媽。這場表現小孩悔改的戲,是全劇的主題和高潮所在。小孩的內心獨白,也是唱的《蘇武牧羊》的曲子。
第六場《團圓》。女兒回到媽媽身邊,講述她離家的遭遇;老麻雀感謝小孩把她的女兒送回來,並且讚揚小孩誠實的品格;小孩則請求老麻雀寬恕他的過錯。三人的對唱都是用的《探親家》的調子。最後,他們在《大開門》的音樂聲中盡情歡舞,結束了全劇。
當年,黎錦暉對《麻雀與小孩》提出過四點要求,即“意思想得入情合理,歌詞做得明白淺近,樂曲配得和美動人,表演方法編得詳細巧妙”。從完成的作品來看,他的預期目標基本實現了。他自認為:“這一出開天辟地的《麻雀與小孩》,價值比《葡萄仙子》和《月明之夜》還要勝過一籌。”並且自稱:“這處女作的確是我的得意之作。”《我住長江頭》
李之儀(約1035~1117),滄州無棣(今屬山東)人,北宋文學家。字端叔,號姑溪居士。工詞,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詞》。
青主(1893~1959),現代著名音樂美學家、作曲家、翻譯家。原名廖尚果,廣東惠陽人。1912年赴德國留學。回國後投身於國民革命運動,後在上海音專主編校刊《樂藝》。後半生輾轉各大學教授德文,翻譯出版了不少德語文學作品。長江萬裏圖張大千
這首歌曲是青主根據北宋詞人李之儀的《卜算子》詞譜曲而成。初刊於1930年《樂藝》第一卷第二號,後收入1933年出版的作者歌曲集《音境》。原詞模仿民歌風格,抒發一個女子懷念愛人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