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 / 3)

第九章

《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後來,賀綠汀接受友人的建議,用我國民間流傳的歌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中的“短笛”二字取代了“之笛”。一字之改,便使曲名由“文人雅士”之語變為靈巧、親切的鄉言俚語,與樂曲本身的情調、意境完全一致了。

《思鄉曲》

馬思聰(1912~1987),廣東海豐人,現代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馬思聰1923年赴法國。後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1932年回國,先後創立廣東音樂院、華南音樂院、中華交響樂團,曆任中央大學、中山大學教授。1946年赴台北,任台灣交響樂團指揮。1949年後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1967年定居美國。1987年病逝於美國費城。馬思聰的一生幾乎都在為音樂事業而奔走、為音樂教育而奉獻、為音樂創作而嘔心瀝血,創作了大量頗有影響的作品,如《第一交響樂》《第二交響樂》、交響組曲《山林之歌》、歌劇《熱比亞》、舞劇《龍宮奇緣》、小提琴獨奏曲《內蒙組曲》等,這些作品飽含著他對祖國、對家鄉深深的眷戀與思念之情。

《內蒙組曲》是馬思聰於1937年左右,采用內蒙古地區的民歌素材創作的一部小提琴曲,《思鄉曲》是其中的第二樂章。

《思鄉曲》表達了身在異鄉的人們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本曲的結構是帶再現的三段體。

首段的主題直接采用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的素材,波浪形遞次下降的四個短小、均等的樂句,如歌如訴,表達了遊子真切的思鄉之情。

中段是一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段落。主題采用較大的波浪形音調,加強了渴望、期盼但又無奈的情緒。這一主題,經過三次變奏,愈來愈活躍、愈來愈激動,將音樂推向全曲的高潮,盡情地抒發了遊子對家鄉強烈的思念與渴望。

再現段,又回到樂曲開始時的第一個主題,由於移高八度演奏,音色更加明亮,情感更加細膩。最後,整個樂曲以一個簡短的結尾,結束在一個充滿期待感、使人回味無窮的長音上——真切的思念之情在空中、在心中久久回蕩……

1936年,馬思聰在北京旅行演出時,北方大鼓那新鮮的節奏和曲調,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並促成了他創作思想和音樂風格的轉折,奠定了他一生注重中國民族風格的創作基調。他的成名作《第一交響樂》和《內蒙組曲》就是在此之後完成的。《第一交響樂》是一首歡快樂觀的曲調,以短小的內蒙民歌《情別》為主題,卻把原來的民歌的悲切情緒轉化為剛健的氣質。《內蒙組曲》則是一部感情深邃詩意盎然的作品,它由《史詩》《思鄉曲》《塞外舞曲》三個樂章組成,其中第二樂章《思鄉曲》最為人們所喜愛。

《懷鄉行》

陸修棠(1911~1966),江蘇昆山人,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自幼酷愛音樂,自學二胡,能唱昆曲。青年時期參加蘇州丙寅音樂團從事國樂活動,後在上海國立音專選修聲樂。解放後,先後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北京藝術師範學院與上海音樂學院。著有《中國樂器演奏法》及八首二胡曲。他一生從事二胡演奏與教學工作,在提高二胡演奏技巧、豐富二胡表現力等方麵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懷鄉行》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侵占我國東北三省;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中國國土不斷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震驚了當時的知識界。正是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觸動陸修棠創作了二胡獨奏曲《懷鄉行》。

《懷鄉行》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與遊子思鄉的深情。

作品共分四個段落,作者曾在原作的每一段前麵加有小標題:

引子——“遊子羈感”。速度為慢板,旋律委婉纏綿。寫離別家鄉的人,在途中的思鄉之情。開始四小節斷斷續續的遐想引出了後四小節思鄉的感歎。二胡

第一段——“家鄉詠歎”。由主題與“合頭”兩個部分組成。主題是回憶家鄉童年生活,曲調較為明朗。“合頭”表達遊於思鄉的深沉和感傷。

第二段——“土風迎罷感淒零”。速度為小快板,將慢板旋律加以緊縮、變形與發展。節奏頓挫、速度漸快,非常形象地表現出急切還鄉的心情:十分高興地唱起家鄉小調,輕鬆而愉快。這段音樂,作者用民間曲牌《戰場月》部分音調,以變奏手法加以擴展而成,是全曲情緒起伏較大,對比最強的段落。作曲技法巧妙,塑造形象鮮明,表現上有一定的深度。

尾聲——“以深情”(以表達更深切的感情)。以“合頭”、主題的交叉,把懷念家鄉的心情和感傷交織起來。樂曲用極慢板速度來加強音樂表現的深度,以音節緊鬆、力度對比等誇張手法,更深刻地表現懷念和感傷,並將對家鄉的懷念置於沉思中。

“丙寅音樂團”,是原江蘇省第一師範的一部分愛好音樂的師生利用寒暑假為探索國樂的發展道路在1926年發起成立的。當時,蘇州已在陸續傳抄劉天華二胡創作曲譜,該團中演奏二胡者有五六人,陸修棠年齡最小,對劉天華的作品卻特別有興趣、有研究,演奏富有表現力,常受大家稱讚。《懷鄉行》的音樂素材就是在這段時間裏孕育出來的。《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