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雕刻工藝(1 / 2)

六朝雕刻工藝

六朝雕刻工藝,有重大發展,以石雕最為突出,碑碣流行,佛像石窟造像興起,分別走向書法,雕塑等專門的藝術門類,但均具有不可分割的工藝性質的美,造像碑和石雕像除宗教性外,也具有陳設欣賞的藝術價值。

石硯雕刻

隨著文化的發展,石頭雕硯出現。北魏有“石雕方硯”(山西大同出土)。硯麵環飾聯珠紋,有兩個耳杯形水池。四周浮雕樂舞、騎獸、蟠龍、飛鳥、神采生動。硯底中心雕一寶裝蓮花,周圍八朵蓮花紋飾,是難得的案頭工藝品。

碑碣刻石

繼承傳統發展出現新風格。與文字演變和書法家輩出有關,更是雕工技藝的成果。曹魏有九品,上尊號碑、受禪碑(河南臨潁發現),鍾繇書,承漢隸人楷。三體石經(洛陽出土),古文、小篆、隸書,均為新體。孫吳五品,九真太守穀朗碑(湖南耒陽發現),楷書溫秀樸厚。晉存五品,爨寶子碑(雲南曲靖發現),大享四年(405)刻。大楷兼隸,剛健質樸南朝有碑碣、闕題、墓誌多種。爨龍顏碑(雲南陸涼發現),劉宋大明三年爨道慶文,楷中含隸意,“雄強茂美”稱“神品”。(康有為評)。鶴銘(鎮江出土),原焦山摩崖刻石,華陽真人撰上皇山樵書,筆勢開張點劃飛動,為大字之首。(黃庭堅評)。北朝石刻極盛,“北方長於碑榜”(阮元評)。有嵩高靈廟碑(登封發現),北魏太安二年(456)刻,為道教碑首。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記(洛陽發現),太和廿二年(498)孟達撰朱義章書,陽文楷體。結體偃實筆劃雄闊而棱角方勁,見雕技功力。嵩顯寺碑(登封發現),永平二年(509)刻。為梵刹碑首。從此造像、刻經、塔題、幢柱等始事增華流行。石門頌(陝西)永平二年摩崖刻石,王遠書楷體,飛動疏宕,“為飛逸渾穆之宗”。(康有為評),(鄭文公碑)(山東),永平四年鄭道明書。上碑(平度發現),下碑(掖縣發現),字體寬博,圓筆巧變氣魄雄偉。還有論經書詩、登雲峰山觀海詩,筆力矯健全以神運,後氏稱鄭氏為北朝第一書家。另外元顯鐫墓誌、王元彥墓誌、元懷墓誌等開唐楷先風。北齊泰山金剛經,經石峪摩崖刻石,楷中含隸結體自然筆法圓渾。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縱觀六朝刻石,書法之美藉石工技藝得以傳世,也與工藝特性融為一體。

石窟雕刻

以北方為主,主要有山西大同雲崗,河南洛陽龍門,河北邯鄲響堂山,新疆拜城赫色爾等地石雕造像等,數量多、規模大聞名於世。

1雲岡石窟

北魏興安元年開鑿。和平年間(460~465),沙門統曇曜五窟為代表。早期以佛和菩薩為主體圓雕,形象肥實精力充沛,神態親切喜悅,線條曲轉表現薄衣細紋,陪襯飛天為高浮雕,形體粗壯多奇姿異態印度風。後期形象圓滿中見筋骨,顏麵清秀端莊溫靜。衣著厚實。飛天體態修長,裙帶飄舉生動。伎樂與裝飾紋樣相稱。佛光火焰及圖案以平麵薄肉雕加陰紋刻線,有民族化跡象。“雲岡大佛”,高14米餘,結跏趺坐,頂凸肉髻大耳垂肩。前額飽滿鼻梁高直,眉長目展唇薄含笑,肩寬身直疊掌盤坐。斜披袈裟緊貼肩臂,衣薄紋細線條楞角有力。刀法平直洗練概括整體。是早期特色。“脅侍菩薩”十一窟外佛龕雕像,立身頭戴寶冠,臉型修長麵現微笑,雍容祥和。容貌服飾皆類當時人,意態逼真形象生動。後期特色。總體為粗健雄偉風格。

2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擴大開鑿,景明至正光年間(520~525)的“賓陽洞”為代表。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釋迦牟尼結跏趺坐須彌座上,(吉字形長方板凳)。肉髻大耳臉型略長,眉彎半弧眼若纖月,鼻翼豐滿口角上翹親切微笑。兩肩寬厚軀體魁岸,寬袖垂擺褒衣博帶,衣褶層迭線條舒展,齊整中有變化。左側侍立著摩訶迦葉,是個飽經風霜嚴謹持重的老者。右側侍立著阿難陀,是個聰明睿智活潑開朗的少年。再外左為文殊“司智”,右為普賢“司理”(《華嚴經》),手持法器,各自立足於蓮台上。菩薩麵容清秀含睇微笑,手臂柔潤身姿修長,博帶長裙有女性體態,趨向世俗化。圓雕多用平直刀法,浮雕用圓刀雕刻,形象敦厚溫和,氣氛和諧愉快,風格清秀俊美,是一代典型。

石雕造像碑

繼雲岡、龍門開鑿後興起與泥塑並行於石窟、寺廟中。多小型精美,石料堅細,以白色和青色大理石為最出色。雕有多種形式,“千佛碑”或稱“萬佛碑”,通碑四麵雕有排列整齊的小型佛像,程式化一,連續出現千篇一律富有裝飾美。極見雕刻技術功力。“佛龕碑”前後兩麵分別雕出兩三層佛龕,龕內雕出一佛二菩薩,或加二弟子,龕楣雕有飛天伎樂及天幕等。“佛像碑”全碑僅雕一龕,龕內雕出一組佛像,龕下層雕出供養人和供物。供養人間有車騎隨從,左右常有文字題記,南北朝最盛行。

“三世佛龕碑”(甘肅天水麥積山),麥積山石窟由北魏、西魏開鑿,全部泥塑造像,造像碑、石像由外地石料雕成。集中在“萬佛堂”中。三世佛龕的上下雕出兩層小千佛,左右雕足踏猛獅的護法神王像,上有飛天伎樂飛舞,構成天國的環境。龕中心雕出三世佛,現世“釋迦”居中坐而略高;往世“阿彌陀”與來世“彌勒”左右相對。並坐在一個須彌座上。形象溫柔手勢和緩,情態親切如敘家常,造型寫實體態世俗化。龕楣雕飾精致,上層七佛於小龕中,表現天國莊嚴。滿飾瓔珞,下垂錦繡天幕,場麵華美。垂幕立體雕形陰線刻紋質感厚重,左右坐佛的長裙褶皺安排的也很巧妙別致。輕盈柔軟如緞似絨,石質產生織品光澤,誇張了的長裙因坐勢下垂簇集成美麗的弧線,形成了雕刻、繪畫、圖案的綜合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