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與《陰謀與愛情》(1 / 2)

席勒與《陰謀與愛情》

“那時我的靈魂裏升起了第一道曙光,千萬種青春的感情都從我心中湧了起來,就像到了春天,地麵上百花齊放一樣,我再也看不見世界,可是我覺得,世界從來不曾像現在這樣美麗……”這是平民之女露伊絲第一次接觸宰相之子菲迪南的感覺。但與此同時門第的利劍也懸在兩個相愛的人的頭上……

人類的辯護士:約翰·克裏斯托夫·席勒

1759年11月10日席勒出身於德國內卡河畔的馬爾巴赫城的一個醫生家庭。1773年離開習慣的家庭環境,進入被稱為是“奴隸培訓所”的卡爾軍事學院,被迫去接受冷酷無情的軍事訓練。在這所學校裏,學生與外界長年隔絕,整年不得外出,亦無假日,出身不同的學生彼此之間嚴禁來往,進步書籍尤其不許閱讀。

席勒在這所被稱為“奴隸培訓所”的學校裏待了8年,切身的經曆和體驗使這個市民出身的青年產生了鮮明的反封建意識。培養了他反對專製暴君統治的進步思想。並且看清了人民所受的奴役與公侯們所施的暴政,成為文化戰線上一名百折不撓、再接再厲的堅強戰士。

畢業後,席勒一度做過軍醫,狂飆運動開始後,他成為這場運動的先鋒人物,1780年寫成了著名的劇作《強盜》,以此反抗封建統治,頌揚叛逆精神,這出戲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但他個人卻遭到了政治上的迫害,不得不逃出符騰堡公國。1782年寫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劇《陰謀與愛情》,並著手創作新劇本《唐·卡洛斯》1783年席勒應聘任曼海姆劇院編劇1785年4月接受格·克爾納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請,前往萊比錫,在戈裏斯村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詩《歡樂頌》反映了這種真摯的友情所給予他的溫暖和歡樂。同年秋天,席勒隨朋友一起遷往德累斯頓,並在那裏完成了《唐·卡洛斯》這部以西班牙宮闈鬥爭為題材的政治悲劇。這是他青年時代最後一個劇本,標誌著他的創作正從狂飆突進時期向古典時期過渡。

席勒一生貧病交加,在生活道路上曆盡坎坷,但是他對生活和未來始終充滿信心。他以頑強的毅力從事創作,作品“洋溢著對整個德國社會的挑戰和叛逆的精神”,歌頌了反對封建壓迫的人物和力量,同時也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憧憬。

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為此痛苦萬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後,根據他的遺言,被安葬在席勒的墓旁。

德國的“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

斐迪南少校是德國一個公國宰相的兒子,他愛上了平民音樂師米勒的女兒,並準備同她結婚。然而,這對年輕人的愛情,卻遭到了宰相的極力反對。封建的門第之見,自然成為宰相阻撓他們結合的借口,而最為根本的原因是,宰相瓦爾特這個野心家,為了得到皇室更大的寵幸,正在拚命巴結公爵,欲硬逼兒子與公爵的情婦米爾佛特夫人結婚,好讓公爵甩掉這個英國女人另娶貴婦。

“我對幸福的看法與你不完全相同,你的幸福差不多是靠害人得來的。”迪南斬釘截鐵地說。

宰相惱羞成怒,強行命令兒子向米爾佛特夫人求婚。斐迪南雖然遵照宰相的命令來訪,但明確地向米爾佛特夫人宣布:他愛上了一個平民少女,音樂家的女兒露伊絲。同時還用犀利的語言斥責米爾佛特夫人不知羞恥,拒絕了米爾佛特夫人,這使她不惜一切代價對斐迪南進行報複。

宮廷裏的陰謀正在進行,米勒家裏也亂成一團。宰相帶著法譬來到米勒家,侮辱露伊絲是妓女,說她誘騙了他兒子。米勒大怒,要將宰相趕出家門。宰相命令法警把米勒抓起來,他要利用露伊絲對父親的感情,威逼她做兩件事作為釋放米勒出獄的條件。其一就是逼她筆錄一封獻給別人的情書,並故意讓這封情書落入斐迪南的手裏。

斐迪南拾到那封情書後,馬上來到米勒家裏,他一方麵對米勒父女冷嘲熱諷,另一方麵又懷疑情書的真實情況。

“不幸的姑娘,這封信是你寫的嗎?”他以審訊的口吻問露伊絲。

“是的。”露伊絲遵守諾言,違背自己的心願回答。

斐迪南從露伊絲不自然的答話裏看出露伊絲在說謊,於是他強迫露伊絲對上帝發誓,一再追問:“這封信是你寫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