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與《格爾尼卡》
哈勃洛·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傑出畫家,法國現代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改變了20世紀視覺藝術的體係,他個人也成為一種時代和社會的人文現象,並贏得了“思想界的愛因斯坦”之美譽。
畢加索一生畫法和風格迭變,早期作品近似表現主義的主題,後期注意文化藝術,簡化形象。1915年至1920年初,他的畫風一度轉入寫實,從1930年開始,又明顯地傾向超現實主義。成為立體主義繪畫的創始人。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
1973年4月7日,患流感的畢加索死在了自己的畫室裏,死後他留下了這幅油畫,7089幅素描,30000件版畫,6121幅平版畫。
所謂立體派,是把物體分割成各種幾何形體,然後再重疊、堆砌在一平麵的畫幅上,因此完全改變了物體原有的形態,油畫《格爾尼卡》就是畢加索的代表作,畫寬776米,高349米,現存於西班牙馬德裏索菲婭三後博物館。
畢加索的天才
在西班牙的美麗城市馬拉加,一位母親和自己活潑可愛的兒子正在海天一色的沙灘上玩耍。
望著聰明伶俐的兒子,瑪麗亞·畢加索掩飾不住內心的自豪和喜悅,喃喃自語道:“這孩子,如果參軍入伍,肯定能當將軍;如果從事宗教,可以成為教皇的!”然而,正在嬉戲的孩子聽到母親的話,立即抬起頭,大聲地喊道:“我想成為作家,所以我是畢加索!”
畢加索的父親是一個美術教師,耳濡目染使他深深愛上了繪畫。小時候趁家人不在家時,他常拿起父親的畫筆作畫,先在紙上畫人物、房子、樹木、小貓、小狗、小雞、小鳥,雖然不怎麼像,可他自己卻非常欣賞,小畢加索畫得興起,連牆上、地上也都畫上了他的“美術作品”。自己的手上、身上、臉上也不知什麼時候塗上了五顏六色。媽媽回來看了哭笑不得。他卻稚氣地說:“媽媽,看我畫得多美!”媽媽說:“看你亂畫得多髒!”假裝生氣要打他。他卻堅強地說:“不!不!我要畫畫。”爸爸回來聽見了哈哈大笑,說:“哈,我們家裏又多了一小畫家!”
多年以後,那位曾喊著要成為作家的小男孩,最終成為了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偉人。
恐懼與災難的激情
如果不是《格爾尼卡》這幅震古爍今的油畫,畢加索至多隻能算是傑出的畫家。
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正處於法西斯反動勢力猖狂擴張的時代。在西班牙國內,隨著法西斯分子的日益囂張,反動軍官佛朗哥公然挑起了與共和政府之間的戰爭,使西班牙成為法西斯分子“最好的練兵場”。
此時,早已定居法國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以滿腔的熱情關注著西班牙國內的戰爭局勢,並利用一切機會支持共和政府的正義行動。不久,畢加索欣然接受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任命,擔任了馬德裏普拉多博物館的館長,直接拿起自己的特殊武器——畫筆,投入了與佛朗哥勢力的戰鬥。
1937年初,畢加索接受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委托,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正在畢加索苦苦溝思期間,1937年4月26日,與佛朗哥勢力狼狽為奸的德國法西斯分子,僅僅為了試驗其新式炸彈的威力,悍然出動43架飛機瘋狂轟炸西班牙北部城鎮格爾尼卡。3個多小時的持續轟炸之後,小鎮成了一首極為悲壯、沉重的詩史。肆虐橫行的德國飛機幾乎把格爾尼卡鎮夷為平地,致使當地7000居民中有1654人死亡,889人受傷。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動了畫家畢加索的心。
慘案發生後,畢加索收到了母親從巴塞羅那捎來的信,說離她居住地方隻有幾米遠的一個修道院也被炸毀了,一連幾個星期,她的房間裏都充滿了濃煙,熏得她淚流不止。
為了徹底揭露和鞭撻德國法西斯分子的罪行,畢加索決定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創作一幅規模宏大的壁畫,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者的哀悼。為此,他專門找了一個很大的空房間開始作畫。
當時,畢加索已經56歲了,又正值酷暑,創作的艱辛不言而喻。在創作《格爾尼卡》的日日夜夜裏,畢加索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常常是光著脊梁,穿一條短褲,揮汗作畫。一位朋友關心地勸他說:“你是一個偉大的畫家,你的生命並不屬於你自己,你必須要保重身體。”畢加索回答說:“我是個畫家,我更是個正直的人,揭露邪惡是我的義務。”
在創作的前幾天,畢加索一口氣畫了25幅草圖。為了完成一個滿意的造型,他從具體到半抽象,再到抽象,反複試驗,反複刻畫,幾度易稿。至最後完成時,畫麵已高達3493厘米,長7766厘米。他特意找來的這間房子已經夠大了,但要容納這幅畫,還是很難,畫的上端幾乎頂到了房子的椽木上。在創造和修改畫的上麵部分時,畢加索不得不弓著身子站在梯子的頂端,看上去像是在進行空中作業。每次從梯子上下來,畢加索都累得腰酸背痛。他回憶說,有時甚至感覺“已經沒有氣力再進行下去,但是,當我聽到那些無辜死去的人們的靈魂的召喚時,我就又一次充滿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