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樂作品欣賞
1.合唱曲《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這首合唱曲選自德國作曲家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彌賽亞》是“救世主”的意思,歌詞在基督教聖經裏均可找到。全曲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預言和成就;第二部分:受難和得救;第三部分,複活和榮耀。主要記述了基督的降生、受難及死而複生。《哈利路亞》是清唱劇《彌賽亞》中第二部分的終曲,意為“讚美神”,是讚美上帝時,基督信徒們常常使用的歡呼語。
《哈利路亞》分為五個部分並加一個短小的尾聲,全曲運用了複調與和聲緊密結合的作曲手法。
第一部分,亦可稱作引子,一連貫的讚美歡呼聲,雄渾而響亮,它似主導動機,在全曲中貫穿。
第二部分由同一主題材料發展了兩段,均為賦格段,在它們的主題與答題間穿插有具主調風格的歡呼動機。
第三部分也分作二段,第一段用和聲手法寫成。平穩的曲調使詞意表達的更為貼切。
第二段還是賦格段,主題在男低音聲部首先陳述。
第四部分采用了旋律下加主導動機伴奏的形式,音樂在莊嚴肅穆中達到高潮。
第五部分,主要旋律以第三、四部分為基礎,運用複調與和聲相交織的作曲手法,音樂更為輝煌。
全曲的尾聲與引子部分呼應,音樂在“哈利路亞”的讚美聲中結束。
2.《藍色多瑙河》
《藍色多瑙河》是奧地利“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來它傳遍世界。是詩人卡爾·貝克的詩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輕美麗,溫柔和順,猶如礦中閃閃發光的金子,真情就在那兒蘇醒,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給作曲家帶來了靈感,使《藍色多瑙河》的“旋律就如這條美麗的河流一樣,跌宕起伏,奔流傾瀉,最後又回到充滿詩情畫意的寧靜中……”,並享有奧地利“第二國歌”的美稱。
《藍色多瑙河》采用維也納圓舞曲的典型結構,由序奏,五首小圓舞曲及結束部分組成。序曲以輕緩的小提琴震音作背景,由圓號奏出引人遐想的音樂主題。它使人眼前浮現出:晨光映照的河岸,水中的森林倒影,靜靜流淌的多瑙河等一幅幅美麗生動的圖畫。隨後,樂隊奏出輕盈、歡快的圓舞曲節奏,為第一圓舞曲的出現做好了準備。
第一支圓舞曲為單二部曲式,A段音樂猶如奔流的多瑙河自然而流暢。
B段主題輕鬆、明朗、歡快。
表現了“春天來了,大地在歡笑”的景象。
第二圓舞曲為單三部曲式,A段音樂形象明朗、樂觀。
B段轉至bB大調,具有抒情的歌唱性。
音樂正如原歌詞中所寫,“雙唇好像玫瑰,正向著我們微笑,美好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的外套”,“露水是她的眼淚,小鳥歌唱在樹梢上……”。然後再現A段。
第三圓舞曲用對比鮮明的兩種音樂素材組成單二部曲式。A段主題優美典雅,富於想像力。
B段主題生動活潑,富於流動性,使樂曲的旋轉感進一步加強。
第四圓舞曲節奏較為自由,音樂形象由外在的歌唱變為內心的感受,單二部曲式。A段主題十分優美:
B段主題歡快,熱烈。
第五圓舞曲可以說是第四圓舞曲的音樂延續發展。單二部曲式,A段主題舒展柔情。
B段音樂隨著旋轉的加快而愈加熱烈,形成全曲的高潮:
結束部較長,它先後再現了第三、二、四、一圓舞曲的部分,最後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3.《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完成於1808年,這個作品揭示了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失敗和勝利、痛苦和幸福,它鼓勵人們要朝著歡樂與光明的目標前進。音樂中充滿了戲劇性的衝突,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鬥爭和勝利的交響曲”。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其中樂章與樂章之間有著緊密的聯係,不僅在於戲劇性發展的進程,而且還在於一個特定的“主導動機”——作為整部交響曲的“核心”動機。
這個動機,貝多芬曾經說過:“命運就是這樣敲響的”。他曾在書信上明確寫著:“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個“命運的動機”,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各個樂章中反複出現,它的音響有時陰暗凶險,有時歡愉和神氣,有時倔強而緊張,有時則悲戚和低沉,有如模糊的回憶一般。一句話,它的節奏型貫穿著整個樂章,支配著整個樂章神速的發展。第一章的第二主題是一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這是安謐和溫暖的形象。
第一樂章的發展部中,音樂又回到第一主題那種陰暗和不安的音調中來。這命運動機開始占據了首要地位,它無休止地反複,調值不安定地轉換,力度明顯地增長,說明命運的動機正處於攻勢,非常活躍。隨後出現的第二主題,像號角齊鳴那樣鮮明有力,同前者爭相抗衡。這時候,調值和音區的頻繁變換,音調的低抑和不穩定,反映出動搖、懷疑和焦急等待的心情,突然,“敲門的動機”又勇猛地闖進來了,掀起了一次大爆發,形成了發展部的戲劇性高潮。再現部中,重又回到先前的鬥爭場麵——命運主題的急劇發展,不過,光明和黑暗的鬥爭並沒有結束,這種鬥爭在相當擴展的尾聲中反而愈演愈烈,形成了全樂章的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