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現代主義的藝術設計(1 / 2)

新現代主義的藝術設計

新現代主義藝術設計,是與後現代主義同時發展起來但又相區別的反國際現代主義設計的思潮與流派,它在建築設計領域被稱為晚期現代主義。在設計理念上,新現代主義破除了現代主義的戒律,向多元化發展,在設計形式與語言上,它從現代主義中變體而出,是對現代主義的補充與豐富。新現代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強調設計科學為基礎的理性主義設計,有偏好體現高技術、新技術的高技派設計,有反構成的解構風格設計等。

理性主義設計

以設計科學為基礎的理性主義強調設計是一項集體的活動,強調對設計過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麵的個人風格,因而體現出一種“無名性”的設計特征。這種設計觀念實際上是現代主義的延續和發展,但與早期現代主義不同的是,它並不著意於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上,而是試圖為設計確定一種科學的、係統的理論,即所謂用設計科學來指導設計,從而減少設計中的主觀意識。設計科學實際上是幾門學科的綜合,它涉及心理學、生理學、人機工程學、醫學、工業工程學、價值工程學等,體現了對技術因素的重視和對消費者更加自覺的關心。設計科學的出現使社會學和技術成了設計的決定因素,如1987年的英國工業設計協會工程產品設計獎授給了Sigmex6000係列計算機圖形顯示係統,以表彰該產品優異的技術指標及其顧問設計師在創造公司的歐洲形象、減少裝配時間和生產成本方麵所進行的工作,其中技術因素成了評價設計的關鍵因素。

理性主義設計還決定了設計的合作精神,因為隨著技術越來越複雜,要求設計越來越專業化,完成設計任務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設計隊伍。一些大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設計部門,如荷蘭的飛利浦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德國的布勞恩公司等。設計一般都按一定程序以集體合作的形式完成,這樣個人風格就難以體現於產品的最終形式之上。此外,隨著設計管理的發展,許多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長期設計政策,這就要求企業的產品必須體現出一貫的特色。即使聘請自由職業設計師設計的產品也必須納入公司設計管理的框架之內,以保持設計的連續性。因此,理性主義設計又被稱為“無名性”設計。對大公司來說,這種“無名性”設計更適於批量生產的物品,因為在批量生產中,形式常常不得不對市場和生產技術讓步。芬蘭設計師弗蘭克(KFrank)認為:“‘無名性’設計屬於批量生產。使設計師成為產品的推銷者是錯誤的,這有損於產品、消費者和設計師。如果不依賴於設計師的名聲,產品就必須立足於其自身的優點,而設計就是這些優點的一部分。這並沒有貶低設計,隻是恢複了設計與整體關係的比例”。

理性設計改變了許多電器產品的形式。以前的一些家用電器,如音響裝置和電機等一直是沿襲各種家具的風格,而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些“優良設計”的典範則常常被置於黑色的塑料方盒子之中,外觀細節減少到了最低限度,在操作和顯示的設計上也盡量減少信息密度。如索尼公司1996年推出的電視機,以黑色的框架強調了產品的幾何性,正麵除屏幕外隻有一圈窄窄的邊框,上麵僅留下了些不起眼的顯示。如丹麥設計師安德瑞生(HenningAndreasen)於70年代設計的F78型電話機,機身的基本形狀和按鍵的布置是按人機工程原理確定的,結構緊湊,外觀規整樸素,沒有任何誇張以體現設計師的個性。這一設計獲得了1976年丹麥工業設計獎。又如在辦公機器設計上理性主義手法更為明顯,無論是複印機還是計算機,造型上都十分穩健。由於這些產品的設計不是強調個性風格,而是產品的內在使用質量和生產工藝,因而使同類產品在造型上彼此雷同,若非內行很難從外觀造型上判別出生產廠家。這種“無名性”的理性主義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工業設計的主流,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高技術風格設計

高技術風格在設計中偏好采用高技術,而且在美學上鼓吹表現新技術。高技術風格源於20世紀20~30年代的機器美學,它直接反映當時以機械為代表的技術特征。戰後初期,不少電子產品模仿軍用通訊機器風格,即所謂“遊擊隊”風格,企圖表現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電子技術。20世紀50年代初,羅維另辟蹊徑表現電子技術,所設計收音機由黑色基座和透明塑料外殼構成,外形為一規整的長方體,所有內部元件都清晰可見。羅維的這一設計預示了高技術風格的到來。高技術風格的發展緣起的背景,是與50年代末以來以電子工業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發展分不開的。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影響了整體社會生產的發展,還強烈影響著人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