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北部岩畫(1 / 3)

澳大利亞北部岩畫

澳大利亞岩畫的年代跨度極為漫長,一般認為,最早的岩畫發現於澳洲的南部地區,因為那裏是最早被開發的地區;但最精彩的岩畫卻集中在北方,那裏出現了最具澳洲特色的“汪吉納風格”的岩畫:“米米風格”以及“X光線風格”的岩畫群。

澳大利亞北部的阿納姆高地岩畫和西北部的金伯利高原岩畫,是澳大利亞北部最重要的岩畫點,除此之外,澳大利亞極北部的卡卡圖岩畫庫,岩畫數量多達數千幅,研究者認為其中一些岩畫的年代可早至2萬年以前。卡卡圖岩畫主要分布在兩個岩畫點:一是馬蘭根格岩畫點,各種動物和奇異的生物圖像神奇而詭譎,岩畫點附近有一個岩洞,裏麵有人的骷髏與動物的骨骼,可能與岩畫有關。二是尤萬加耶岩畫點,在高達150米、長50米的垂直峭壁上畫滿了人、精靈、大袋鼠、鶴以及無數的魚,它們在樹叢中栩栩如生,活蹦亂跳著。

阿納姆高地岩畫位於澳大利亞北部,擁有1000餘處遺址,據人類學家們考察,這裏的岩畫非常古老,其年代可能與歐洲舊石器晚期洞穴岩畫同期,或者更古老。與歐洲舊石器晚期洞窟岩畫不同的是這裏的岩畫傳統一直在延續著,它擁有世界上最源遠流長的岩畫傳統,複雜的構圖、難以解釋的思維方式以及最為原始的宗教信仰。

澳大利亞東北角的約克角半島岩畫因“昆肯畫廊”的洞窟岩畫而著名,這裏麵有數百幅描繪著英雄和神靈的岩畫。

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的岩畫不僅數量極大,而且岩畫風格曆經變遷,這裏有古老的“米米風格”的岩畫、“X光線風格”的岩畫,還有“汪其納”岩畫,反映出不同風格類型的岩畫在這一區域的長期聚集,說明這一地區岩畫製作時期的漫長悠久。18世紀末,考古學家們在澳大利亞發現舊石器時代藝術遺址的同時,發現了大量的岩畫遺址,大致與此同時,“米米風格”岩畫也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1912年,研究者在阿納姆高地一帶收集到了一種特殊風格的樹皮畫,後來人們發現這種風格的繪畫不僅限於樹皮畫,在岩畫中也同樣有很多的表現,學者將這種特殊風格命名為“X光線風格”。20世紀中期,澳大利亞與美國聯合探險隊在澳大利亞北部的奧恩庇裏等發現巨大的岩畫遺址,岩畫內容包括動物、魚類,特別是海魚和蛇的圖形很有特色,它們都是用這種“X光線風格”繪製的。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考察與研究,岩畫學者們發現,“米米風格”、“X光線風格”以及“汪吉納風格”岩畫的流行區域相當廣闊,它們分布在廣闊的北部及西北部地區,甚至還擴散到澳大利亞的東部地區。從年代上看,“米米風格”應當是比較古老的一類,“X光線風格”岩畫常常會疊壓在“米米風格”之上,而“汪吉納風格”的作品,往往因為反複塗繪而難以判斷年代。

“米米風格”的岩畫

澳大利亞土著藝術中最古老的一種風格,應該是被稱為“米米風格”的繪畫或雕塑的樣式,它們主要出現於岩畫之中。“米米風格”的岩畫屬於如今已經滅絕了土著民族的作品遺存,岩畫內容反映了當時他們的日常生活。從時代上看,“米米風格”要比“汪吉納”岩畫更為古老,它們比“X光線風格”的岩畫也要早,因為不少“X光線風格”的岩畫覆蓋或疊壓在“米米風格”岩畫的圖像上麵。澳大利亞的阿納姆高地的“米米”精靈的木雕

“米米風格”是早期作品中常見的樣式,它本身也經曆過一個漫長的時代,在岩畫圖像上,它們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它們主要是由紅色繪成,所以也被人們稱作是“紅色米米風格”。但實際上,米米風格的岩畫有時也會出現白色或黑色,色調從淡紅到棕褐,甚至是黑色,不過紅色岩畫占主導地位。二是人物形體很小,有著纖細的體態和複雜的頭飾。米米風格岩畫以人的活動為主,但人物很小,高僅有十幾公分,而且身體還往往會被拉長或進行誇張性的處理。在有些岩畫點,幾乎所有的“米米”人物都戴著巨大的頭飾,臉孔被頭飾遮住,人們看不清岩畫中人物的臉部麵貌。手腳很少畫手指和腳趾等細節。三是“米米風格”的人物始終在運動著:他們的身體彎向前麵,叉開雙腿,邁著大步,他們過長的胳膊張開,正在投擲出一支長矛或回力棒。回力棒在“米米風格”岩畫中占有重要位置,棒的形狀有彎曲的,也有成角的,這種成角的類型在阿納姆高地早已不再使用了。男人在作品中出現得較多,但也有些畫得很好的跳舞或奔跑的女人。由於”米米風格”人物強烈的運動感,一些當地的土著民族認為,隻有那些小型的、動作很大的、畫著獵人和武士的岩畫,才稱得上是“米米風格”的藝術。“米米風格”的岩畫酷愛表現精靈和精靈們的活動,實際上,它們更多的還是折射了遠古世界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

“X光線風格”的岩畫

“X光線風格”這個術語,在岩畫學界實際上是一個廣泛被使用的概念它曾被人們在論述南美印第安人岩畫時使用過,另外在中國北方岩畫研究中,也多次被使用。應該說,“X光線風格”岩畫的認知方式在早期人類認識事物時是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值得注意的倒是它們如此集中地出現於澳大利亞岩畫,說明澳洲岩畫的確是一個具有研究原始思維、原始藝術圖像的一個絕佳的藝術畫廊。

袋鼠和人物(X光線風格)澳大利亞阿納姆高地崖壁畫“X光線風格”的岩畫,在分布上大多隻限於澳大利亞北部的阿納姆高地,特別是其北部的奧恩庇裏,向西延伸則到達金伯利高原。北澳大利亞的阿納姆高地岩畫裏,“X光線風格”既用來表現動物,也用來表現人物。這種風格的繪畫特點是對所畫的形象進行特殊的處理,有點像X光線的透視圖,除了勾勒出它們外在輪廓,還要畫出它們的骨骼、心肺和腸胃等內髒。用這種方式表現的動物種類很多,如遊魚、走獸、飛鳥和爬蟲等。例如圖7,左圖畫的是一隻經過“X光線風格”處理過的袋鼠形象,而右圖則是一個同樣方法處理過的人物形象,如大腿的肌肉骨骼等內容的表現。

有的學者認為,“X光線風格”岩畫所表現的是那些被祖先神靈所獵獲並食用的動物;還有的學者主張,這種風格的岩畫與狩獵儀禮有關,是為了修複死去的動物的生命,據說,澳大利亞土著民族認為被殺死的動物可以因修補其某些致命的部分(如骨骼和心髒)而複活。後者的這種觀點似乎與薩滿教的觀點有關,雖然目前尚未得到“X光線風格”岩畫的中心地區——阿納姆高地,在文化上與薩滿教有過什麼關係的證據。

“X光線風格”岩畫的製作,通常是在岩石上先塗上一層白色,畫出白色剪影,再用其他顏色畫出外輪廓和內髒器官。“X光線風格”的岩畫,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既有表現性的,也有裝飾性的。裝飾性的風格可能會晚於表現性的岩畫,不過,裝飾性岩畫出現之後,表現性的風格也仍在繼續著,兩者似呈平行線的發展趨勢。是帶有裝飾性特點的“X光線風格”的岩畫,畫麵中的婦女,有著扇形的頭飾。她們的身體表現與其說是一種“X光線風格”的透視,更傾向於一種裝飾圖案化的方式,看來,畫家的真正興趣點已不再是對人物內部器官的解剖細節感興趣,而是更熱衷於在對象的身體上描繪出帶有裝飾性的紋樣來。雷電兄弟澳大利亞德拉米爾岩畫

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德拉米爾附近,有一幅反映神話故事中的“閃電兄弟像”岩畫,岩畫繪在一塊高達15米的大岩石上。畫麵表現的是兩個男人,最高的可達3米,兩個人的頭頂部都一根天線般的粗豎線,還有如同陽光四射一樣的線條排列。他們的身體部分也是由一些豎線構成,每人都顯露出和腿一樣粗的生殖器,末端塗著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