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向大師弗裏德曼學經濟(2)(1 / 3)

弗裏德曼認為通貨膨脹會帶來很多社會危害,它們主要有:

1.物價上漲,百姓的日常生活開支增加

對此進行進一步分析:在通貨膨脹下,個人的工資可能增加也可能不變。如果工資增加的比率小於價格上漲的比率,個人的生活水準就會降低。一般來說,高收入者的工資增加比率相對較高,生活不一定受影響,而低收入者的情況則恰恰相反。

2.讓財富減少

弗裏德曼認為,在經曆了通貨膨脹後,財產會“縮水”。因為在經濟領域裏,任何事情都要考慮時間因素和未來的風險。若其他條件不變,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今年的一美元同明年的一美元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3.損害經濟效率

弗裏德曼認為,通貨膨脹會造成物價上漲。向更深一步推進,就會發現通貨膨脹造成了整個價格體係的扭曲。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是市場經濟中的信號係統,資源配置和市場運行都依靠價格信號來完成。而在通貨膨脹時,很難分清哪些價格反映了通貨膨脹,哪些價格沒有。這使得人們無法在價格地引導下有效完成資源配置,從而導致市場運行混亂,經濟效率降低。

4.增加社會成本

弗裏德曼指出,在通貨膨脹時,價格的飛漲,會帶來很多隱性的成本。這其中就包括一種常為經濟學家提到的“菜單成本”,它是指當價格發生變動時,企業必須消耗真實的資源以調整價格。如,飯店要重新印製菜單,商店需要重新印刷價格標簽,出租汽車公司必須重新定計價表,等等。

5.影響社會安定

弗裏德曼認為,持續長久的惡性通貨膨脹帶來的長期、過度的價格上漲,將加劇貧富差距和社會的不穩定性,會給社會帶來諸多的不安全因素,甚至還會引發革命和變革。關於這點,在前麵就提到了相關的例子,即巴西、智利等政府的案例。弗裏德曼還曾在他的《貨幣的禍害》一書中提過,如果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能夠控製通貨膨脹,壓製物價的漫天飛漲,就不會有後來的社會動蕩。

總而言之,通貨膨脹問題是不可忽視的,它關係著國計民生,關係著百姓的生活和命運,也關係著整個社會的安寧和諧,絕對不能對其掉以輕心。

失業的原因是什麼?

弗裏德曼及他領導的貨幣主義學派認為,失業主要是由摩擦性和結構上的原因引起的。所以他們將失業總體分為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是指人們為了找到最適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而在換工作的過程中發生的失業現象,這是因勞動力市場運行機製不完善而造成的。因為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不完備,所以初次求職者及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在找工作的時候,即便市場上存在職位空缺,也需要花費時間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而在這一過渡期間內,求職者沒有工作。

摩擦性的發生多少與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不完備有關,這是市場本身存在的缺點和信息存在時間、空間的局限性導致的,是無法完全消除的。所以摩擦失業在任何時期都存在,但如果工作的信息流通變順暢,就會降低該類失業的比率。

高校畢業生的“剛畢業就失業”很大程度上就是摩擦性失業的體現。

在每年的畢業生求職旺季,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畢業生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工作。尤其每年的6~8月,既是求職高峰期,也是失業高峰期。

剛工作的畢業生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興趣特長、對所求職的工作以及勞動市場上空缺職位的相關信息認識很有限,即便找到工作,也在工作上缺乏穩定性,容易因覺得不適應而辭職或者跳槽。於是,便有人戲稱這種現象為“剛畢業就失業”。

結構性失業則是指一國或者區域因經濟結構變化,產業興衰轉移,導致人們的技能與要招聘的技能不能配合而形成的失業。例如,在2000年底,我國台灣地區網絡經濟泡沫化,加上產業結構調整,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紛紛轉移到東南亞地區,於是2001年,台灣地區的失業人口劇增。

雖然在結構性失業的情況下,失業與職位空缺也並存,但它與摩擦性失業不同,此情況下失業工人是能夠獲得勞動市場有關職位空缺的信息,隻是無法填補空缺的職位。因為該職位所需技能與失業工人所具備的勞動技能不相符。可以減少這種失業,加強教育及接受新的職業培訓的方式培養勞動者的相關技能。

例如,某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計劃從原來的農業國轉型為工業國,原來的農業勞動者則因缺乏相應的技術而失去就業機會,造成社會上大批量的人員失業。